晚明尊情思潮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u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汤显祖是活跃于晚明文坛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牡丹亭》作为其一生最为得意的著作,反映了当时尊情思潮对于作品创作的影响,正是由于融注了尊情的思想,才使得整部戏剧凸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这种正在觉醒着的女性意识,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对后世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尤为重要的借鉴。本文将立足晚明社会的尊情思潮的角度,深刻解读文本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探究汤显祖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蕴含着的作者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这种思想的文化意蕴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女性主体意识;晚明;尊情思潮
  作者简介:陈旭(1994.10-),女,甘肃平凉人,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
  一、晚明尊情思潮和汤显祖对于尊情思想的深化
  明中晚期明王朝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时期,然而思想文化领域却因为受到16世纪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涌现着不同的文化思潮,其中占据社会主体地位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否定“情”,排斥“情”,视“情”为万恶之源的程朱理学的否定与批判以及对“情”的尊崇与提倡。
  程朱理学的主张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至明代晚期,其思想毒害愈加严重,直接扼杀了人们的自然天性和正常欲望。在这种备受压抑的思想氛围和严重窒息人性舒展的社会环境当中,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学者开始提出反理的思想。先后有文学家李梦阳、著名反封建斗士李贽、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徐渭等人,通过相似的主张强调“情”的重要性,肯定了人的多重欲望。正是在这种浓厚的尊情思潮的基础上,汤显祖开始将这些思想进行总结深化,不仅提出了“至情说”,而且将这种“至情至性”学说视为艺术的本质所在和最高境界,通过戏剧作品的形式展现唯情论的艺术观,深刻批判程朱理学对于“情”和“性”的压抑,大大深化了尊情思潮的主旨。
  二、《牡丹亭》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
  (一)因景生梦中自然本性意识的流露
  西蜀名儒、南安太守的千金杜丽娘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全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她贤惠孝顺识大体,读通四书五经,却从未出过闺房。当她听到春香描述的后花园时,再也难以压制心中对于美景的渴望,于是趁着父亲外出劝农偷偷跑去后花园欣赏春景。
  当杜丽娘踏出闺房和闺塾走向内心所向往的大自然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她即将要和这吃人的礼教彻底决裂,走向反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她如此悲戚的感叹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如此哀痛的伤春着;“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她顾影自怜,懊悔自己虚度光阴。这种自然的本性意识催促着她并为杜丽娘心中种下了燃烧、爆发的萌芽。沈际飞概括的很精道:“临川公能以笔毫墨瀋,绘梦境为真境。”在如同真境的梦境中,经由花神的指引,杜丽娘大胆地跨越了礼教束缚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小姐,咱爱杀你哩”这句爱的宣言像是蜜糖般融化了杜丽娘的心,她第一次感受到不同于亲情和友情的感情,沉浸在与柳梦梅的春梦中再也不愿意醒来。这场梦是正处青春期的女性有感于春日之景而萌生的正常情欲,也正是因为这场梦才使得杜丽娘由唯唯诺诺的千金小姐,逐渐成为反封建反礼教的女战士。
  (二)感梦身亡中青春自我意识的展现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惊梦》中杜丽娘所做的是有关于情爱的少女梦,这个梦令她寝食难安,促使她循着梦迹再次赏园。第十二出《寻梦》中杜丽娘感慨“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梦中与现实的差距竟如此悬殊。从此杜丽娘便一病不起,在留得一首“他年得傍蟾宫课,不在梅边在柳边”的深情告白后,她用死来反抗这在现实社会里难以实现的“不知所起之情”。
  无疑,杜丽娘是渴望青春萌动意识里的情欲的,那是一种追求自我情感的表现,以纯真质朴的少女心来展现,她痴迷地陶醉在梦中性爱的美妙体验中,可现实社会与梦境相差甚远,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时刻禁锢着以她为代表的女性们。然而正常的感情是无法被压抑的,压抑得越久就越容易爆发,越容易激起内心的反抗。
  (三)至情至性,死而复生中体现的情欲和人性意识
  杜丽娘的死亡并没有使故事终结,反而使之进入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戏剧第二十三出《冥判》的描写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身为鬼魂却不卑不亢,以独到的说辞最终打动胡判官的大胆的女性形象,这是她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又一次高潮。在起死回生之前,杜丽娘始终是以鬼魂的身份与柳梦梅相恋的,这时的她不必去在意人间的封建礼教,因此她继续追求爱欲与爱恋。在见到柳梦梅之后那隐藏的情欲再次得到释放,二人时常幽媾,相往甚欢。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三十二出《冥誓》中杜丽娘告知柳梦梅自己鬼魂的身份并大胆要求男性与自己起誓,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杜丽娘也顺利地死而复生。杜丽娘身上绽放着肯定人欲,至情至性的思想光辉,她的唤死回生正是多情人与再生人的相统一,不论是身为鬼魂还是真人,她的身上都体现着敢于反抗的女性意识。
  (四)公然反抗中反映出的维护爱情的忘我意识
  以杜宝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是杜丽娘起死回生之后全力要反抗的。在朝堂之上,她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她宁可不做杜家女,也要跟着有情郎。杜丽娘的这种为了捍卫爱情不惜一切的精神,已经上升成为一种忘我的境界,在当时“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中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故而能夠成为千百年来反抗封建礼教、追求本性欲望的不朽的女性楷模。
  除了杜丽娘这个汤显祖倾力刻画的女性主体意识萌动的代表人物之外,春香和石道姑这两位女性配角在剧中也体现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春香历来被人们看作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正因为春香的闹学,才使得杜丽娘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心中不满于传统教化的想法,也正是因为春香的引导与陪衬,才使得杜丽娘的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有怎么样的环境就会孕育出怎么样的性格,春香在跟着小姐伴读时,是一位热爱自然,活泼可爱的有着女子本性意识的人,等到小姐病逝服侍夫人甄氏之后,这种天性中的自我意识已经随着社会潮流而不复存在。石道姑作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支持者和撮合者,其本身就已经隐藏着积极向上的女性主体意识,只是她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始终得不到完整的爱。在面对杜丽娘和柳梦梅在理学的压迫下无法在一起的悲剧,石道姑将自己渴望爱情的心愿寄托于他们二人,从而否定宗教的禁欲主义,积极促成了柳杜二人的婚姻。
  三、女性主体意识萌动的社会文化意蕴
  《诗大序》认为:“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可见中国传统道德当中对于合乎传统礼仪规范的男女之情都视为合理。汤显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注入了传统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影响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个性。杜丽娘从唯父母命是从的千金大小姐一步步走向反抗,她在和柳梦梅成婚时提出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要求和希望夫婿成为蟾宫客的愿望都是合乎正常儒家思想的合理要求,也是她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性。只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这才是汤显祖塑造该女性形象的用意所在,即使在现代开放性的社会中,这种要求也是合乎礼教规范,尊重长辈的道德素质。
  综上所得,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在晚明尊情思潮的背景之下创作的一部体现女性主体意识萌动的作品,它在当时程朱理学兴盛的社会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了作者本人“以情反理”的思想,也为突破禁欲主义,崇尚个性解放的思潮提供了文学方面的宣传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女性的主体地位,成为《西游记》等神魔小说、《金瓶梅》等世情小说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追求人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和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主题的渊源所在。
  参考文献:
  [1](明)汤显祖著;黄竹三评注.牡丹亭2版[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0.
  [2]谢雍君.《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句子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有各自的特点。汉语中无主句大量存在,而绝大多数英语句子则遵守主谓结构模式,在此情况下,翻译工作就遇到极大障碍,无主句出现较多的科技文翻译更是如此。本文尝试以农业科技著作《马首农言》的注释文为例,探讨无主句现象及其英译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无主句;英译;《马首农言》;策略  作者简介:王卫迎,女,陕西省商洛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外国语
项目课题: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xm2014075。  摘 要: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而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不同族群面对死亡时态度以及丧葬习俗的差异。对不同群体丧葬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他文化的丧葬制度,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这种制度背后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八坊回族社区的丧葬仪式的研究,生动描述了丧葬习俗特点和仪式的一般过程,并在社会功能论框架下,分析了当
摘 要:在当代中国文学环境下,史铁生的文学书写显得别具一格:格外倾向于个人主义书写,注重个人内心体验与情感表达,然又因其思想具有足够的深刻性从而获得一种普适性,可以说,他在他的作品中完成了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两个维度上的双向自洽。不得不说,这种思考本质上就是悲壮的。  无论是语言风格体现的悲剧兴味、意象选择中的悲剧意识,还是说主旨主题深化下的悲剧性外化,无一不能还原一个真正生而为人的史铁生。  关键
摘 要:对于语言单位的探讨由来已久,什么是语言单位,怎样划分语言单位,是所有的语言学家都必然要涉及的问题,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也不例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名著中,虽然索绪尔没有明确地划分语言单位,但是他却对语言单位非常重视。不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他关于语言单位的看法,并且在说明其他语言思想的时候也提及到,这些思想反映了他的语言单位观,也反映了他的结构语言观的本质。本文将从划分语言单位的
摘 要: Emoji 表情是一种视觉上的速记符号,在聊天语境中有补充语义,营造轻松氛围的作用。本文将以“喜极而泣”为例简单论述Emoji表情的发展趋势如何满足当代人的猎奇心理和交流需要。  关键词: Emoji 表情;喜极而泣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一  2015年11月,《牛津词典》公布了年度词汇。年度“词汇
摘 要:《诗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为主要的艺术创作手法则是“赋、比、兴”。本文将立足于许渊冲和汪榕培先生的《诗经》英译版本,从“比”这一艺术手法出发,对二者译本进行对比。  关键词:《诗经》英译;翻译对比  作者简介:胡双(1995.7.-)女,汉族,武汉大学翻译系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
涂鴉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街头涂鸦文化已经散布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并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但由于受法律监管和新一代选择偏好的影响,涂鸦文化正濒临灭绝。  [海 词 积 累]  1.daredevil n. 莽撞汉;蛮勇的人  2.dodge v. 躲闪;避开  3.tag v. 签名涂鸦  4.reckon v. 认为  Londons fastest?changing
摘 要:《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揭露封建阶级的残酷统治,并对劳苦人民表以深切同情。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写作视角与人道主义立场,本文通过分析《双城记》的写作视角与探究其人道主义思想,来解读这部小说,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供同行方家参考批评。  关键词:双城记;狄更斯;写作视角;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就餐礼仪即在就餐时应做好的各项准备和应该注意的各种礼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礼仪非常重视,对就餐礼仪也提出过许多观点,如“共食不饱,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等。然而如今人们对就餐礼仪却不够重视,孩子们从小便未培养起良好的就餐礼仪。因此对青少年的就餐礼仪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青少年的就餐礼仪。  关键词:青少年;幼儿;就餐礼仪;培养  作者简介:张婷婷(
摘 要:天葬是人类无数丧葬形式中的一种,大多数人觉得其野蛮无比,使人死后毫无尊严,充满了血腥暴力。而实际上其背后有着令人敬畏的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其中包括佛教宿命轮回观,藏传佛教觉域派“施身法”割断我执来度化自身的吝啬与不堪,以达到为来世积福的目的。天葬是藏蒙两族地区人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天葬;宗教信仰;敬畏自然  作者简介:杨春瑶,女,汉,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