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契机,针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融入新颖、多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提升实验教学的先进性有重要价值。本文以“现代信息技术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作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教学案例论述的方法,着重探究了微课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对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简评,希望能够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微课技术 网络技术 教学应用
  一、引言
  早在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上述纲领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新思路,为此,在日常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和融合多元的信息技术,有十分现实的价值。然而,如何实现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创设动态化、信息化的实验课堂,也一直是很多老师日常教学中面临的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具体教学措施。
  二、微课信息技术的应用
  微课,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它利用5~10分钟内的视频作为教学的引子,视频内集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学习的精华内容,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突出。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便利用微课这一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了一种融参与、互动、探究于一体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场景。
  例如,在进行《酶的特性》实验教学时,我便按照“微课三部曲”的方式设计了教学流程,首先,我利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制作了2个时长为5分钟的微视频,内容分别为:pH差异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视频;不同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视频。每个视频都有原理介绍、实验演示等部分。其次,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上述两则视频,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例如,如何在实验室中,利用材料、设备,完成上述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再次,我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结合视频的演示步骤,书本的理论内容,进行分组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我则利用DV设备,进行拍摄。最后,在进行下一课的引入时,我将他们的实验过程制作成另一个视频,播放给他们看。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将实验教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有效串联起来,即:微课导入、微课实验、微课复习,当学生再次观看到他们自己在实验室参与操作的微课视频时,班上的气氛立即沸腾起来,可以说,利用微课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高效实验教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21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模式,特别是近年来飞速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契机。传统模式下,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个大难题,即:教学的考评问题。大多数学校老师在对学生实验结果进行考评时,往往依赖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单,而实验报告单大多以文字记录形式呈现,缺乏对实验过程、结果的动态感,且很多学生会抄袭或借鉴他人的实习报告单结果,这使得生物实验的考评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由其衍生出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打造一种全新的生物实验考评模式,变得可行性十足。在日常教学中,我也进行了相关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在《显微镜应用》实验教学中,我便借助移动QQ软件,设计了一种“网络动态生物实验考评模式”,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我带领班上学生进入实验室,并将他们分为若干小组,为每个组安排不同的显微镜实验项目,例如,小组1的实验内容为取镜和安排操作,小组2的实验内容为低倍镜观察实验样本……其次,我要求每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具体来说,分为实验操作员、数据记录员、过程拍摄员,而过程拍摄员的主要内容便是利用智能手机,将本小组的实验过程、细节,拍摄下来,保存成视频。再次,当所有小组实验结束后,我不一一进行当堂考评,而是让各小组将拍摄好的实验过程视频,上传到班级生物交流QQ群中,视频以“小组编号 实验名称”进行命名。最后,放学后,我则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登录班级生物交流QQ群,通过观察每组上传的视频,对各小组的实验成绩,进行在线考评,而考评的结果,则制作成EXCEL表格,上传回交流群中,由各小组组长下载,在课后反馈给组员。在下一课时中,我会结合同学们上传的视频,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讲解。
  上述教学案例中,移动互联网、QQ群成为教师设计和组织生物实验教学的网络媒介,该种新颖的生物实验考评模式,突破了传统考评模式下,效率低、反馈周期长、直观性差等弊端,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生成了一种动态化、在线化的生物实验考核情境,实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此外,通过引入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学生也能掌握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实验学习、操作的新技能,教学的多元效益得到彰显。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将改变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模式,使之不断衍生出新鲜的形态,而这种新的教学形态,必将更先进、更多元、更高效。本文仅介绍了两种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广大一线中学生物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入生物实验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方式,将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吴军其,齐利利,胡文鹏,袁永波.微课件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09).
  [2]次仁德吉.中学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22).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如何搞好企业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党委近几年来反复考虑、反复探讨、反复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改革开放,不抓党的建设不行,不强化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全国推行新的教育体系。新课程中的教学和学习要求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采用新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不仅培养学生迅速把握科学技术的新动态与新发展,而且使他们学会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习、研究,从而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师信息素养 技能研究  在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减负不减质,是每位教师必须应答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的层面,减负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这要求我们重思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华东师大崔允济教授在《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其核心是引起、维持或促进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基于对教学的理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教
近视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其病理特征是巩膜变薄、巩膜后局部扩张和巩膜重塑。有研究表明阿托品能抑制巩膜重塑,从而抑制近视的进展。目前市售的阿托品滴眼剂存在消除快、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无法将药物输送到巩膜。为了提高阿托品的巩膜靶向性,减少散瞳、畏光等副作用,本课题利用γ环糊精的包合作用,采用搅拌法制备了1.0%阿托品-γ环糊精混悬滴眼剂。该制剂采用配有专用溶液的冻干粉末形式以提高滴眼剂的稳定性。以包合率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 运用现代化的测量技术——手持技术进行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可以定量描述反应速率,操作方便,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本文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催化剂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进行实验探究,层层推进,逐步探究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关键词: 手持技术 催化剂 浓度 反应速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三“
摘 要: 初高中化学教学在知识广度和深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对我们提出了必须重视并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要求。文章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积极探寻化学教学衔接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为优化化学衔接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 教学衔接 策略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顺利引导学生有效融入知识讲授、课堂活
摘 要: 初中化学新课标对初中生科研素养的要求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而不断提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并开拓学生思维。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部分,因为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 科研素养 培养方法  化学实验要求学生系统地、严谨地利用化学器材完成实验,初中生在学习化
1.新授课:采用“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当堂落实”的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所谓“先学”,就是课上,按照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提供的各种有效学习资料。精讲精炼:如何才能做到“精讲精练”呢?一是课前预习,要完成基础知识的储备,思考教学重点。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基
针对当前学生能力达成度难以量化的现状,本文基于工程认证对毕业要求评估的方法,设计了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在工程认证规范下,将毕业要求能力指标分解,然后制定与之相关的对应课程,并依据课程的支撑能力强度赋予权值分,最后计算达成度总分,并与预先设定的标准分对比,从而完成达成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