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孩子都是在故事中长大,可是,听故事容易,讲故事难,讲中国故事更是陌生。在义务教科书里处处蕴含着具体传统文化的故事,在文化自觉背景下,作为新时代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讲故事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讲述能力和表现力,落实学生语言发展培养,确保课程精神落地生根化为学生精神。
【关键词】“三有式”;中国故事;文化自信
“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在学生的生活中不乏会听到对国外文化的向往、羡慕和追求的声音,而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却一问三不知或是不感兴趣,有的甚是感到陌生。学生在如此环境里耳濡目染,会失去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因此,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已迫在眉睫,教育者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故事传递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自文化自信纳入纲领性文件后,文化自信在义务教科书中得到具体化体现,处处蕴含着文化自信。在文化自觉背景下,作为新时代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理解中国故事,更要有方法指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使之化为学生精神。
一、新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
二、聚焦《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精神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文化自信”纳入纲领,并明确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文化自信进入宏观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在整体框架设置、单元内容编排、课文选择、学习任务等方面都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教材中更多以故事形式呈现文化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正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着文化自信,确保课程精神落地生根,化为学生精神。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与策略
(一)核心概念
1.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指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涌现出的一个个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照亮每一个新时代中国人前进的路、温暖每一颗新时代中国人逐梦的心的故事。
2.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即是指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自信,并对之感到自豪,是一崇尚和坚守。
(二)方法与策略
语言能力表达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提升。提升要有内容可讲、有方法可遁、有评价可依才能激励学生乐于表达与提升。小学生听故事容易讲故事难,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难题。故事可以讲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从故事中长大,陌生是因为学生故事讲得少,讲的人也少,静态听居多,动态讲甚少,呈现这种现象皆因学生欠缺“讲”的方法与氛围。小学教材里的内容普遍以故事式呈现,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了大篇幅,因此,作为教者,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把主动性、学生主人翁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会讲中国故事?笔者尝试了“三有式”讲好中国故事。
1.故事内容有“德”
故事有“德”是基础。我们的教科书充分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满满的文化自信。我们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依托,充分挖掘和整理教科书优秀故事内容,形成各年段讲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和延伸,故事内容基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通过整理和挖掘一系列有“德”中国故事,使学生品德教育从讲述中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见表一)
故事有“德”:从古今、前后挖掘具有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中国故事,通过这些事故,激发每一位学生对祖国的认同与自豪。
2.故事讲述有“术”
讲述有“术”是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环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学会讲中国故事,做到讲之有序、序中有理、理中有情,使学生能讲、乐讲。其实关于复述能力的训练,教材做了一个长线的安排,比如,二年级已经训练了借助提示讲故事,三年级学会了详细复述,四年级学习了简要复述,到五年级学习
【关键词】“三有式”;中国故事;文化自信
“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在学生的生活中不乏会听到对国外文化的向往、羡慕和追求的声音,而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却一问三不知或是不感兴趣,有的甚是感到陌生。学生在如此环境里耳濡目染,会失去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因此,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已迫在眉睫,教育者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故事传递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自文化自信纳入纲领性文件后,文化自信在义务教科书中得到具体化体现,处处蕴含着文化自信。在文化自觉背景下,作为新时代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理解中国故事,更要有方法指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使之化为学生精神。
一、新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
二、聚焦《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精神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文化自信”纳入纲领,并明确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文化自信进入宏观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在整体框架设置、单元内容编排、课文选择、学习任务等方面都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教材中更多以故事形式呈现文化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正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着文化自信,确保课程精神落地生根,化为学生精神。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与策略
(一)核心概念
1.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指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涌现出的一个个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照亮每一个新时代中国人前进的路、温暖每一颗新时代中国人逐梦的心的故事。
2.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即是指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自信,并对之感到自豪,是一崇尚和坚守。
(二)方法与策略
语言能力表达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提升。提升要有内容可讲、有方法可遁、有评价可依才能激励学生乐于表达与提升。小学生听故事容易讲故事难,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难题。故事可以讲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从故事中长大,陌生是因为学生故事讲得少,讲的人也少,静态听居多,动态讲甚少,呈现这种现象皆因学生欠缺“讲”的方法与氛围。小学教材里的内容普遍以故事式呈现,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了大篇幅,因此,作为教者,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把主动性、学生主人翁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会讲中国故事?笔者尝试了“三有式”讲好中国故事。
1.故事内容有“德”
故事有“德”是基础。我们的教科书充分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满满的文化自信。我们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依托,充分挖掘和整理教科书优秀故事内容,形成各年段讲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和延伸,故事内容基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通过整理和挖掘一系列有“德”中国故事,使学生品德教育从讲述中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见表一)
故事有“德”:从古今、前后挖掘具有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中国故事,通过这些事故,激发每一位学生对祖国的认同与自豪。
2.故事讲述有“术”
讲述有“术”是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环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学会讲中国故事,做到讲之有序、序中有理、理中有情,使学生能讲、乐讲。其实关于复述能力的训练,教材做了一个长线的安排,比如,二年级已经训练了借助提示讲故事,三年级学会了详细复述,四年级学习了简要复述,到五年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