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孕育文化自信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xbfx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孩子都是在故事中长大,可是,听故事容易,讲故事难,讲中国故事更是陌生。在义务教科书里处处蕴含着具体传统文化的故事,在文化自觉背景下,作为新时代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讲故事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讲述能力和表现力,落实学生语言发展培养,确保课程精神落地生根化为学生精神。
  【关键词】“三有式”;中国故事;文化自信
  “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在学生的生活中不乏会听到对国外文化的向往、羡慕和追求的声音,而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却一问三不知或是不感兴趣,有的甚是感到陌生。学生在如此环境里耳濡目染,会失去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因此,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已迫在眉睫,教育者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故事传递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自文化自信纳入纲领性文件后,文化自信在义务教科书中得到具体化体现,处处蕴含着文化自信。在文化自觉背景下,作为新时代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理解中国故事,更要有方法指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使之化为学生精神。
  一、新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
  二、聚焦《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精神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文化自信”纳入纲领,并明确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文化自信进入宏观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在整体框架设置、单元内容编排、课文选择、学习任务等方面都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教材中更多以故事形式呈现文化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正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着文化自信,确保课程精神落地生根,化为学生精神。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与策略
  (一)核心概念
  1.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指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涌现出的一个个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照亮每一个新时代中国人前进的路、温暖每一颗新时代中国人逐梦的心的故事。
  2.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即是指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自信,并对之感到自豪,是一崇尚和坚守。
  (二)方法与策略
   语言能力表达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提升。提升要有内容可讲、有方法可遁、有评价可依才能激励学生乐于表达与提升。小学生听故事容易讲故事难,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难题。故事可以讲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从故事中长大,陌生是因为学生故事讲得少,讲的人也少,静态听居多,动态讲甚少,呈现这种现象皆因学生欠缺“讲”的方法与氛围。小学教材里的内容普遍以故事式呈现,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了大篇幅,因此,作为教者,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把主动性、学生主人翁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会讲中国故事?笔者尝试了“三有式”讲好中国故事。
  1.故事内容有“德”
  故事有“德”是基础。我们的教科书充分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满满的文化自信。我们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依托,充分挖掘和整理教科书优秀故事内容,形成各年段讲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和延伸,故事内容基于教材而不限于教材,通过整理和挖掘一系列有“德”中国故事,使学生品德教育从讲述中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见表一)
  故事有“德”:从古今、前后挖掘具有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中国故事,通过这些事故,激发每一位学生对祖国的认同与自豪。
  2.故事讲述有“术”
  讲述有“术”是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环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学会讲中国故事,做到讲之有序、序中有理、理中有情,使学生能讲、乐讲。其实关于复述能力的训练,教材做了一个长线的安排,比如,二年级已经训练了借助提示讲故事,三年级学会了详细复述,四年级学习了简要复述,到五年级学习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不仅应该思考如何带给学生更好的教学质量,在课后也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也要从学生上课的反应出发,全面总结出教学过程中优秀与不足的地方,才能不断完善上课方式,提升上课质量。本文将从这些角度简要探究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是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讀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节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深度解读文本的文体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之上。所以,选择恰当的语言素材和指导切入点对于读写结合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词】语文教师;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指向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包罗万象,有语言的认知、积累、运用、鉴赏、评价等。在语文课堂中指导
【摘要】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除了原有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课程内容外,还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一领域课程的实施是培养以及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重在启发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实现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本文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造一艘船》为例,阐述这一领域的课型可以由问题情境、任务驱动—
【摘要】对学生错误的言行进行批评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掌握批评的尺度,也要注意批评的对象,既要注意批评的场合,也要掌握好批评的时间,既要考虑批评的语言,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批评学生的错误言行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需要老师的宽容、耐心和爱心。  【关键词】程度;对象;场合;时间;语言;方式  作为教育者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有勤奋好学的,有乖巧听话的,有默默无闻的,但也有
【摘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工具,它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2013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工作”的文件,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具有生动性、新颖性性、直观性的特点,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它作为导入手段,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是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设置的,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达到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和乐趣的童年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校历史与发展现状  沐溪小学创办于1970年9月,地处沐溪工业园,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先后被评为“武江区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武江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我校的办学理念为:学校有特色,教师有发展,学生有未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中,我们意识到:构建符合校情并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
【摘要】社会网络化,网络社会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人际关系,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它给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本文谈谈自己对从小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及其影響来分析,和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网络社会;德育;引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手机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由枯燥向有趣、由单一向丰富的转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
【摘要】本文以(HIIT)高强度间歇性体适能训练为研究内容,以小学阶段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此种训练方法进行了促进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上世纪德国教练及大学教授格施勒和生理学家阿斯特兰德提出的训练原则,通过非常短暂的训练,最大化燃烧脂肪和锻炼肌肉的效果,HIIT训练对人体心肺耐力功能以及心血管功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