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恩格斯到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阐述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b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 无产阶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早期著作《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都对“无产阶级”概念进行了阐述,虽然两位思想家对“无产阶级”概念的阐述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是马克思对恩格斯思想的否定,而是在吸收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 无产阶级 恩格斯 马克思
  作者简介:苏继月,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48
  赖特曾经说过:“阶级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处于核心的地位。”①马克思也曾在资本论第三卷的最后一章试图以“阶级”为题详细阐述阶级思想,但是马克思在有限的一页文字中,并没有系统而详细的论述这一思想,然而,马克思在其著作中零散的阐述了他的阶级思想,其中无产阶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提出了质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潮,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正在解体的过程中,他们不可能成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已經不存在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作辩护,坚信无产阶级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面对这些质疑和挑战,首先应该理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概念的理解。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他们分别都对无产阶级概念进行了阐述。恩格斯在其《《共产主义原理》中,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基本主张和改革诉求,其中包括对“无产阶级“概念的阐述。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是马克思写作《共产党宣言》的直接来源材料,鉴于两个文献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个经典文本的考察,理清19世纪初“无产阶级”概念的复杂内涵。
  第一,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概念的思想,在对“什么无产阶级”、“是不是说,无产者不是一向就有的”、“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以及无产者与奴隶、农奴、工厂手工业工人的区别等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恩格斯视域中的“无产阶级”概念内涵。
  对于“什么是无产阶级”的问题,恩格斯回答到:“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这一阶级的祸福、存亡和整个生存,都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即取决于工商业繁荣期和萧条期的更替,取决于没有节制的竞争的波动。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②这一回答突显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无产阶级“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这表明无产阶级除了自身的劳动外一无所有,其生死存亡皆与劳动的需求相关,在这一意义上,无产阶级是劳动阶级;
  二是无产阶级“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这暗含有一种阶级是靠资本利润获得生活资料的,而非靠劳动,这一阶级就是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是从经济方面理解无产阶级的,他们靠出卖劳动获取生活资料,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关于 “是不是说,无产者不是一向就有的”的问题,恩格斯说:“是的,不是一向就有的。穷人和劳动阶级一向就有;并且劳动阶级通常都是贫穷的。但是……无产者,并不是一向就有的。”③恩格斯曾说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这表明恩格斯所说的无产者是穷人,但穷人并不都是无产者。“无产阶级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④,由大机器生产所引发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以前的整个生产方式,挤掉了原来的工人。”⑤也就是说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工人是手工业工人和工场手工业工人,而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人才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恩格斯那是“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在此之前不存在无产者这一阶级。
  那么“在工业革命前,有过什么样的劳动阶级”呢?恩格斯认为“在古代,劳动者是主人的奴隶……在中世纪,劳动者是土地贵族的农奴……直到工业革命前,城市里还有在小资产阶级师傅那里做工的手工业帮工,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也渐渐出现了受较大的资本家雇用的工场手工业工人。”⑥为了更加清晰的阐述“无产阶级”这一概念的内涵,恩格斯运用科学对比的方式,从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与雇主的关系、生活的保障以及解放的途径等方面(表1),阐述了无产者与奴隶、农奴、工场手工业工人的区别。
  表1:无产者与奴隶、农奴、工场手工业工人的比较
  通过以上表1可以看出,无产者不占有任何生活资料和生产工具,与雇主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无产者生活状况之悲惨仅看与奴隶和农奴的比较即可,相比之下,奴隶虽不占有生产资料,且没有人身自由,但是他们作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其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农奴的情况比奴隶要好,他们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活有保障。恩格斯通过对不同时代特征的阶级进行对比,从而展现了19世纪的劳动阶级——无产者的处境。在此我们可以得出恩格斯视域中的奴隶、农奴、手工业者和工场手工业工人都不是无产阶级,他们与无产阶级具有本质的区别,农奴、手工业者和工场手工业工人都属于“有产者”、属于劳动阶级。
  第二,根据马恩同一论的看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甚至将两位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划等号。但实际上,“由于不同‘前见’所形成的视域之间的历史性,把两个人的思想看做完全是一回事是不可能的和不切实际的。”⑦何萍教授也曾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创造风格和创造的哲学理论却很不相同:马克思擅长哲学思辨,在历史学、法哲学领域造诣很高,因此他的哲学创造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恩格斯则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更有兴趣,这使得他的哲学创造表现出更强烈的科学化倾向。”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气质、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存在差异,自然在对问题的考察视角、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上相异。马克思写的《共产党宣言》充满了激情和思辨的演讲式风格,内容不仅让人热血澎湃,而且彰显了深厚的哲学底蕴,其中对“无产阶级”概念的阐述深刻而全面,内涵更广泛而充实。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的开始写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⑨在历史上,每个社会阶段都存在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他们是彼此相对立的,社会始终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正是这些对立阶级的斗争推动了历史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和“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一样,是在上一社会形态中就已经在孕育了,而不是像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产生于工业革命,只是工业革命使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更明了、直观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阐述无产阶级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自无产阶级产生伊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已经存在了。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增长、队伍的壮大,他们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起初是单个的工人与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本家作斗争,攻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损毁生产工具;接下来,工人自觉联合起来与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保卫自己的工资;最后工人把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这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分散走向联合。
  马克思并未为“无产阶级”下过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些许信息,马克思讲到:“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⑩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就是“现代工人阶级”他们与资本在同一程度上发展,现代的工人像其他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出卖给资本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处于两个极端,一边是资产阶级财富积累,一边是贫困的加重,无产阶级就像奴隶一样,他们的生活处境极惨,社会地位前所未有的低下。此外,与恩格斯相比,马克思将“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所包含的成分具体化了,无产阶级既包括成年的男性工人,也包括妇女和儿童,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男工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失去了社会意义,所有的工人只不过是劳动工具。正因为无产阶级的现状,马克思才认为无产阶级是最具革命性的,在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所有阶级中,除了无产阶级外,其余的阶级都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而消失,最终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的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中,马克思特别分析了“流氓无产阶级”,他认为这些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消极的、腐化的成员,为了生存,他们甘心被人收买、利用,去干反动的勾当。这说明马克思很早就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无产”者都会参与到革命的队伍中,无产阶级内部也有分裂,但马克思相信绝大多数的无产者会投入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去,他们将是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主要力量。
  相比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概念的阐述而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概念的阐述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大众文化相结合,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他在吸收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概念的内涵,同时,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认识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任何时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质疑“无产阶级”的思想,提出所谓的“中间阶级”,这并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已经解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只是以新的压迫形式代替了旧的,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实质没有改变。随着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无产阶级的队伍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增大。在当今社会,无产阶级受剥削的本质没有变,私有制没有消滅,无产阶级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注释:
  ①[美]埃里克·欧琳·赖特著.刘磊、吕梁山译.阶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②③④⑤⑥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人民出版社.2012.295,296,297, 401,406.
  ⑦朱银银.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对“无产阶级”的不同理解.延安大学学报.2015(4).
  ⑧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法治”,并且提出了“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基于立法的角度来看,“法制建设原十六字方针”中的“有法可依”发展成为“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中的“科学立法”,这不仅将科学立法的内涵予以了较大程度的丰富,而且也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科学立法”的时代确立,其次,基于“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来
摘 要 當前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案件侦破案难度加大,要解决网络诈骗案件高发问题必须解决安全防范宣传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当前,公安机关必须立足互联网思维,不断加大微警务建设,提高群众参与安全防范的积极性,协同相关部门共建安全防范宣传平台,实现安全防范宣传的共享共建,才能不断推动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安全防范 宣传 工作效能  作者简介:韦炜,公安边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边
摘 要 本文围绕胎儿是否有利益、是否需要利益保护而展开研讨,直证《民法总则》第16条之法律价值。并于国内外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理论诸型态梳理解析基础上,分析第16条理论立基、由来之先进性、精粹性。从而递进探求第16条完善空间,于本条文之改进、侵权责任法修正、司法程序配套设置方面研究完善措施,以期此崭新制度展现活力、有效实施。  关键词 胎儿 利益保护 民事权利 能力  作者简介:王海燕,辽宁警察学院法
摘 要 不论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抑或是长期性环境污染问题,都困扰着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重大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上,通过其他城市已经采取过的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经验教训,为郑州市在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上提供了许多良策。  关键词 环境污染 治理 郑州  作者简介:柴宁,郑州大学法学院2014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安全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证明,在社会群体之中,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更容易受到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安全感。为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安全感保障机制的设立形式,笔者赶赴四川省三地区调研收回有效问卷481份,运用R语言、SPSS等统计学软件将统合后的数据进行整理。在对五大地区差异原因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针对各地提出措施,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感保障事业贡献
摘 要 仲裁结果本应保证其稳定性、可预见性,可由于仲裁结果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仲裁解决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被打破,使得国际投资的风险加大。欧盟对国际投资仲裁一直极为关注,近来其关于解決仲裁不一致问题的措施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论文将揭示目前国际投资仲裁不一致问题,以欧盟加拿大自贸协定ISDS(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即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以下简称IS
摘 要 2017年4月24日,系列视频“谷阿莫说故事”制作人谷阿莫被台湾三家公司以侵犯著作权诉至当地法院。虽是一起台湾法院处理的案件,但与之相类似的大陆影视作品二次创作活动必将受此案影响,而此类二次创作与英美法判例中之“模仿讽刺作品”相似。本文中将先对其定义解构,接着分析其构成“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之后以新标准对谷阿莫个案是否涉及侵权进行分析。  关键词 模仿讽刺作品 合理使用 改编权 信息网络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中缺乏职业保障、收入低、城市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低,缺乏社会支持,成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提升其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 新生代 外来 务工人员 生存状况 调查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
摘 要 著作权人许可他人改编权后,被许可人可对原作品进行必要改动,但不得侵犯原著作权人的保护作品完整权,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条仅用“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作为两种权利的边界划分,过于笼统。本文通过理清改编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具体内容,分析、借鉴法国与美国的划分标准,提出适用于我国的“两步走”划分标准:先进行“实质性相似” “公众混淆可能性”的认定,后从原著作权人的主观考量,来规范两权的边
摘 要 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形,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现代性之体现越来越受到消费的影响。本文通过描述某地星巴克消费表现,分析本地居民的星巴克消费行为和消费动机,在总结星巴克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行为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消费行为动机中的炫耀性成分进行探讨研究。据此,本文认为星巴克的消费行为与传统的奢侈品消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且炫耀性为主的消费成分弱化,逐渐纳入到个人的生活日常消费中,发展至今其消费行为呈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