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狗道主义”为题,丝毫没有侮辱“人道主义”的意思,相反,深入思考“狗道”,反而可能是彰显“人道”的光辉。语文课谈“狗”,这不是抢了生物老师的饭碗?而且扯上“人道”,政治老师也颇有微词,语文老师还是好好念念“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吧。由此看来,语文老师大谈“狗道主义”的确是有点意外。
刚考完中段考,学生都想放松一下,但课是不能不讲的,讲什么内容呢?面对尽显疲态的学生,讲什么才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还真是个问题!正当焦头烂额之际,听到小区楼下传来阵阵犬吠声,霎时间,豁然开朗,对,就和学生讲讲“狗事”,谈下“狗道主义”。当然,狗叫只是催化剂,想到“狗”这个问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酝酿了一段时间的。原因有二:一是必修二课本里面选了孙绍振先生的《说不尽的狗》,文章风趣幽默,学生甚是喜欢,阅读之后还在班内讨论了“狗”背后的文化问题;二是这段时间网上“狗血”一片,4月15日动物保护志愿者在京哈高速公路截车救狗,此事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志愿者的行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了话题,马上付诸行动,编辑、整理资料,备课……
于是,“狗道主义”就在语文课堂上上演了。
一上课,我就先展示了几张照片,当然都是有关“狗”的照片,让学生边看边说对照片里面狗的感受。第一张是两条小黄狗,第二张是四条小白狗,预料之中,看到这么可爱的狗,学生都发出了阵阵赞叹。可是展示第三张时,赞叹声就慢慢弱了下来,原来这是一条看门狗。到了第四张,不少女学生都“哇”的一声,一条狗正张开獠牙作狂吠状。看到最后一张照片时男学生也“哇”了出来,原来有一条狗正在肆意地咬人!“同样是狗,为什么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呢?”看完这五张照片,我向学生提了第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审美学”,在课堂上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问这个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引出下面的新闻。
学生最喜欢我用“讲古佬”的口吻来说新闻,这一次也不例外,我摆出了一副“讲古佬”的架子。
“假如,有人用QQ、微博告诉你现在有辆运狗的车即将经过番禺大道,车里面足足有500条狗,里面全是像第一、二张相片那么可爱的小狗,这些小狗狗即将被送到鱼窝头去做狗肉大餐,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鱼窝头原是广州番禺下面的一个镇,镇内有几间狗肉店颇有名气)
“去拦住那部车!”
“把那些狗救出来!”
“转发QQ、微博,让更多的人来救这些狗!”
……
学生群情激奋,纷纷发言。
我趁热打铁,再抛出了几个问题:
“如果车里面的不是可爱的狗,而且一些恶狗,你还会去拦车吗?”
“在交通要道上私自截车会不会犯法?”
学生听了这两个问题,慢慢安静了下来,不少学生陷入了思考之中。
这时候,我播放了一个新闻视频《志愿者拦车救狗你点睇?》(剪接自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引出了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4月15日在京哈高速公路一辆载有520只待宰狗的卡车,在高速公路上被动物保护志愿者拦下。此事经微博和志愿者组织迅速传播,大量动物保护志愿者赶往现场。后经多方协商,运狗的司机同意由乐宠控股与上善基金会及志愿者出资将狗买下。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志愿者的行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围绕“志愿者高速路截车救狗事件”这个话题,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我提醒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时注意两点:一是对问题要追根溯源,多问“为什么”,开掘思维的深度;二是要延伸联想,拓展思维的广度。不一会,学生就纷纷举手发言。一开始,学生还是纠结于“救还是不救”这个问题,不少人认为“救狗”是“爱心”的体现,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志愿者自发前来救狗。随着发言讨论的深入,不少学生发现站在志愿者之外的角度看问题结论会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众爱狗人士们在为“狗”献“爱心”的同时,却侵犯了众多“人”的权益,如在高速公路上强行拦车,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交通瘫痪,影响其他赶路的人的正常行驶;强行买断,影响司机、某饭馆等涉及交易对象的合法经济利益;惊动警察,浪费公共资源,等等。因此,志愿者的行动引起非议是很正常的。
“救还是不救”的问题还没有结论, “吃不吃狗肉”这个话题又开始争议起来了。有学生认为“吃不吃狗肉”是一个文明问题,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人都是爱狗的,都不吃狗肉,只有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人才吃狗肉。他的话音还没落完,就有学生起来反驳,他认为“吃不吃狗肉”并不是一个文明问题,而是一个文化传统问题,不少民族国家就是有吃狗肉的习俗,像朝鲜、韩国都是经常吃狗肉的;而且要分清饲养的狗有几种,一种是宠物狗,一种是肉狗,肉狗才能吃。还有学生提到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都是不吃猪肉的,在他们眼里我们都不是文明人。讨论正酣的时候,政治课代表站起来发言了:“请问吃狗肉违反哪一条国家法律了?”学生们马上呆住了。她环顾四周,接着说:“既然法律没规定不准吃狗肉,那就意味可以吃狗肉,吃不吃是个体选择的自由,我不吃狗肉,但坚持捍卫你吃狗肉的权力!”这时,掌声,除了掌声还是掌声。
看上去课堂有点像吵得不可开交,实际上学生们打开了思维,思考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深入,语文课就这样活起来了。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人道——狗道。并说道:“其实这次事件所反映出的并不是人与狗的矛盾,而是人与人的矛盾,是价值观与价值观的矛盾。我们提倡人道主义,也有人认为众生平等,维护狗的权益,呼吁‘狗道主义’,或许,以后还会有‘猪道主义’、‘牛道主义’、‘羊道主义’……,当这些‘主义’和‘人’发生矛盾时怎么办?请大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热烈的场面慢慢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其实我何尝又不是在思考之中呢?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趁热打铁,我马上要求学生们写一篇文章,就以“志愿者截车救狗”这件事谈自己的看法,很快学生们都动起手来……课后一清点作业,全齐了!一看,学生都文采太爆发,一个字:好!
这节意外的“狗”课,看上去有点离经叛道,但也符合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多关心时政,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中获取写作素材,提炼生活,架构文章,并透过深入思考,使学生成为一个睿智、深刻、成熟的人,这不正是语文课的目的吗?
刚考完中段考,学生都想放松一下,但课是不能不讲的,讲什么内容呢?面对尽显疲态的学生,讲什么才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还真是个问题!正当焦头烂额之际,听到小区楼下传来阵阵犬吠声,霎时间,豁然开朗,对,就和学生讲讲“狗事”,谈下“狗道主义”。当然,狗叫只是催化剂,想到“狗”这个问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酝酿了一段时间的。原因有二:一是必修二课本里面选了孙绍振先生的《说不尽的狗》,文章风趣幽默,学生甚是喜欢,阅读之后还在班内讨论了“狗”背后的文化问题;二是这段时间网上“狗血”一片,4月15日动物保护志愿者在京哈高速公路截车救狗,此事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志愿者的行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了话题,马上付诸行动,编辑、整理资料,备课……
于是,“狗道主义”就在语文课堂上上演了。
一上课,我就先展示了几张照片,当然都是有关“狗”的照片,让学生边看边说对照片里面狗的感受。第一张是两条小黄狗,第二张是四条小白狗,预料之中,看到这么可爱的狗,学生都发出了阵阵赞叹。可是展示第三张时,赞叹声就慢慢弱了下来,原来这是一条看门狗。到了第四张,不少女学生都“哇”的一声,一条狗正张开獠牙作狂吠状。看到最后一张照片时男学生也“哇”了出来,原来有一条狗正在肆意地咬人!“同样是狗,为什么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呢?”看完这五张照片,我向学生提了第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审美学”,在课堂上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问这个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引出下面的新闻。
学生最喜欢我用“讲古佬”的口吻来说新闻,这一次也不例外,我摆出了一副“讲古佬”的架子。
“假如,有人用QQ、微博告诉你现在有辆运狗的车即将经过番禺大道,车里面足足有500条狗,里面全是像第一、二张相片那么可爱的小狗,这些小狗狗即将被送到鱼窝头去做狗肉大餐,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鱼窝头原是广州番禺下面的一个镇,镇内有几间狗肉店颇有名气)
“去拦住那部车!”
“把那些狗救出来!”
“转发QQ、微博,让更多的人来救这些狗!”
……
学生群情激奋,纷纷发言。
我趁热打铁,再抛出了几个问题:
“如果车里面的不是可爱的狗,而且一些恶狗,你还会去拦车吗?”
“在交通要道上私自截车会不会犯法?”
学生听了这两个问题,慢慢安静了下来,不少学生陷入了思考之中。
这时候,我播放了一个新闻视频《志愿者拦车救狗你点睇?》(剪接自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引出了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4月15日在京哈高速公路一辆载有520只待宰狗的卡车,在高速公路上被动物保护志愿者拦下。此事经微博和志愿者组织迅速传播,大量动物保护志愿者赶往现场。后经多方协商,运狗的司机同意由乐宠控股与上善基金会及志愿者出资将狗买下。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志愿者的行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围绕“志愿者高速路截车救狗事件”这个话题,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我提醒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时注意两点:一是对问题要追根溯源,多问“为什么”,开掘思维的深度;二是要延伸联想,拓展思维的广度。不一会,学生就纷纷举手发言。一开始,学生还是纠结于“救还是不救”这个问题,不少人认为“救狗”是“爱心”的体现,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志愿者自发前来救狗。随着发言讨论的深入,不少学生发现站在志愿者之外的角度看问题结论会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众爱狗人士们在为“狗”献“爱心”的同时,却侵犯了众多“人”的权益,如在高速公路上强行拦车,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交通瘫痪,影响其他赶路的人的正常行驶;强行买断,影响司机、某饭馆等涉及交易对象的合法经济利益;惊动警察,浪费公共资源,等等。因此,志愿者的行动引起非议是很正常的。
“救还是不救”的问题还没有结论, “吃不吃狗肉”这个话题又开始争议起来了。有学生认为“吃不吃狗肉”是一个文明问题,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人都是爱狗的,都不吃狗肉,只有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人才吃狗肉。他的话音还没落完,就有学生起来反驳,他认为“吃不吃狗肉”并不是一个文明问题,而是一个文化传统问题,不少民族国家就是有吃狗肉的习俗,像朝鲜、韩国都是经常吃狗肉的;而且要分清饲养的狗有几种,一种是宠物狗,一种是肉狗,肉狗才能吃。还有学生提到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都是不吃猪肉的,在他们眼里我们都不是文明人。讨论正酣的时候,政治课代表站起来发言了:“请问吃狗肉违反哪一条国家法律了?”学生们马上呆住了。她环顾四周,接着说:“既然法律没规定不准吃狗肉,那就意味可以吃狗肉,吃不吃是个体选择的自由,我不吃狗肉,但坚持捍卫你吃狗肉的权力!”这时,掌声,除了掌声还是掌声。
看上去课堂有点像吵得不可开交,实际上学生们打开了思维,思考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深入,语文课就这样活起来了。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人道——狗道。并说道:“其实这次事件所反映出的并不是人与狗的矛盾,而是人与人的矛盾,是价值观与价值观的矛盾。我们提倡人道主义,也有人认为众生平等,维护狗的权益,呼吁‘狗道主义’,或许,以后还会有‘猪道主义’、‘牛道主义’、‘羊道主义’……,当这些‘主义’和‘人’发生矛盾时怎么办?请大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热烈的场面慢慢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其实我何尝又不是在思考之中呢?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趁热打铁,我马上要求学生们写一篇文章,就以“志愿者截车救狗”这件事谈自己的看法,很快学生们都动起手来……课后一清点作业,全齐了!一看,学生都文采太爆发,一个字:好!
这节意外的“狗”课,看上去有点离经叛道,但也符合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多关心时政,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中获取写作素材,提炼生活,架构文章,并透过深入思考,使学生成为一个睿智、深刻、成熟的人,这不正是语文课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