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浙派语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rachen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柯灵,是从乡村教育中走出来的“浙派语文”代表人物。在绍兴大地上,柯灵先生从青少年时代步入社会,就与教育(小学教育)、教师、儿童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情系故乡,在绍兴《越铎日报》上发表处女作《斗门提灯会记》,这是迈上文学道路的第一步;柯灵先生胸有儿童,是我国第一张儿童报纸《儿童时报》的首任编辑,他与儿童生活、儿童阅读有着系于本性的缘分;柯灵先生追梦教育,无论是在偏远农村当小学教师还是在镇上的浔阳小学任校长,都把教育、人情和文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快乐接受教育,把学校办得风生水起。
  【关键词】柯灵 浙派语文 情系故乡 胸有儿童 追梦教育
  柯灵(1909.2-2000.6),原名高隆仁,字季琳,1909年2月15日生于广州,原籍浙江绍兴斗门。1932年6月在上海参加地下革命,195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著名作家、电影戏剧剧作家、电影评论家,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国际笔会上海中心会长,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原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剧顾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
  要说在文艺界,柯灵先生的大名堪称“如雷贯耳”,但是他与“浙派语文”的联系,就少有人知了。也许正因为这样,笔者才有叙说一下的必要。
  在绍兴,我们把柯灵先生不仅视为“老乡”,更看成是从教育界走出来的名流,所以觉得与他特别亲近。柯灵三岁到了绍兴斗门老家生活,1914年在家乡私塾上学。小学毕业后在家自学。1926年就在绍兴朱储私立务实当语文教师,人称“小先生”。1928年又去绍兴马鞍西北乡创办了西村小学当语文教师。以后柯灵被擢升为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今绍兴一中前身)附属小学当教师。1929年柯灵又应聘去绍兴县陶堰浔阳小学任校长。之后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主编一份儿童报纸。1996年,斗门柯灵小学落成,柯灵先生于垂暮之年依然坚持应邀回故乡参加了落成典礼。可以说,柯灵先生从青少年时代到步入社会,就与教育(小学教育)、教师、儿童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一方面,柯灵先生75年的文学生涯,可谓著作等身,在宽广的创作领域里,无一不出上品。尤其是晚年所作的散文,遣词造句更是炉火纯青、独树一帜。这诸多皇皇大作,已被公认为是中华语言宝库中的精品,自然也是今日广大学子学语习文的垂范之作,一直对“浙派语文”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具体说来,柯灵与“浙派语文”的联系,笔者以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系故园:浙乡情浓,“书卷多情似故人”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人在离家时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柯灵《乡土情结》
  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广场上满张渔网,划船大串列队般泊在岸边。
  ——柯灵《野渡》
  最上一层,是山腰的宿舍,一排玻璃窗,灯火薄薄地透出,灯影里可以隐约地映出憧憧的人影,偶然还漏下几声断续的笑语;那里面是一群少男少女,正走着他们生命途上最幸福的一程。 ——柯灵《越王台畔》
  ……
  在一字字、一句句的回忆中,像回放电影一样,点点散发而来,带着越乡童年的纯洁,带着浙地淡淡的伤感,在“故园梦忆”的真实中,呈现给我们一个清新、难忘的岁月。幼年的柯灵,家道中落,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但从小故乡绍兴的小镇、山水、渡口……镌刻着他曾经的足迹、心路这些怀乡的散文其实就是柯灵童年、少年的生活传记,他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始于小镇。从小,来自故乡的小镇的风土人情,还有周围的乡村、弄堂、山冈,这些都成了他的性格、情感和记忆的一种底色,无法抹去,因此,在柯灵的眼里,故乡绍兴总是蕴含着自然、质朴与野趣。
  柯灵迈上文学道路的第一步也与故乡有关,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他自述“我的学历只比文盲高一档”。他能走上文学之路,全靠勤奋自学,“一步一步摸索前进”,在绍兴《越铎日报》上发表处女作《斗门提灯会记》,根据柯灵回忆,那是用文言写的记事文,这张报纸是鲁迅发起创办,报名为鲁迅拟定,鲁迅先生也在该报中发表一些文章而使得该报更是著名。柯灵回想起来,第一次变成印刷文字在报纸上发表是难以形容的喜悦,给了他写作的勇气和兴致,对后来开始接触文学、迷恋文学起到强大的推动力作用。
  柯灵说起自己笔名“柯灵”的由来,总是多次讲到与故乡绍兴及柯桥的关系。他说:“千山竞秀、万壑争流的越州古国,是把我妪煦成人的土地,父老乡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和我血肉相连,多少年来,故园如画的风物,常在我梦中浮现。”诗人、剧作家白桦在一篇纪念文章《柯岩之灵》中说:“柯桥有块柯岩,被当地人奉为灵石,每每途经柯桥镇,我都会想到柯灵先生的笔名,他的出处也许就在于此。”
  二、胸有儿童:梦回少年,“一笑童心尚隐然”
  柯灵历任《文汇报》《晨报》等报纸的主笔和副刊编辑,但柯灵最早接触文字编辑工作并得到广泛好评的是一份反映儿童生活的报纸——《儿童时报》。 这是我国第一张儿童报纸。1930年创刊于绍兴,是一种适合小学三、四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儿童读物,小型的综合性报纸。在当时报刊负责人田锡安、傅天弼等推荐下,柯灵当了首任编辑,从而成为这张报纸的“开国功臣”之一。同时,《儿童时报》也是他漫长、辉煌个人编辑史上的一个真正起点,他写的《发刊词》中声明:报刊的宗旨是“培养社会儿童与科学儿童相结合的新中国儿童”,要把报纸办成“小学时事教学的辅助材料,儿童课外阅读的补充读物”。第一版为时事版,把从各大报纸取材的国内外要闻,把文言译成白话,综合改编,使之能适合儿童阅读,还配有他写的通俗易懂的短评,设立了《小评论》的固定栏目。第二版为科学版,介绍科学知识,宣传科普常识,提高科普意识。第三版为文艺版,起名《儿童乐园》,登载怡情悦性的童话、故事、诗歌等,还有歌曲、谜语、游戏等,插图也多,插编在各版面中。   《儿童时报》报头也有创意、特色,柯灵约儿童轮流执笔题写,稚气生动,每月更新一次。《儿童时报》贴近儿童生活,活泼轻松,内容丰富,后来又请丰子恺、潘天寿等名家作文字、美术方面的特约撰稿人,是柯灵先生呕心沥血的成果,一度成为当时反映儿童生活的一个窗口。柯灵先生在《儿童文学》中发表的诗歌,得到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关注和推荐,出了柯灵的第一本书《月亮姑娘》,两人也因此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商讨许多儿童教育问题。
  ……
  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柯灵先生与儿童,与儿童生活,与儿童阅读,有着系于本性的缘分。
  三、追梦教育:破浪扬帆,“只是征行自有诗”
  我的学历表略高于文盲一档,在理应求学的年龄,却被迫“好为人师”,当了小学教员。这就免不了自误误人,举步维艰。为了勉力应付,只好一面教人,一面自学。
  ——柯灵《早熟的悲欢》
  柯灵开始踏上社会,是15岁那年去镇外三四里远的朱储村的务实小学做小学教师,不久,这个年轻人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不仅给学生上语文课,还给学生上图画课,把自己保留的作品《夕阳返照》《渔村夜月》等拿到课堂,让学生学着画,把学生的画贴得满墙都是,使大家感到很荣耀。他也给学生上唱歌课,把音乐简谱和歌词写到黑板上,打着拍子,先唱乐谱,再合上歌词,最后拉起胡琴来伴奏,上体育课,就用捉迷藏、抽陀螺或爬树等农村的娱乐活动来代替。他和学生在一起,也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学生都管他叫“小先生”“小高先生”,亲热之情溢于言表。在务实小学,柯灵执教前后近四年,给家长学生留下很好的印象。
  后来,务实小学因为经费不足而停办,当时19岁的柯灵被教育局看中并委以重任,去陶堰镇浔阳小学当校长。初到浔阳小学,他发现这里的教育秩序和纪律都很混乱,他以早年就读的辨志小学为榜样,又吸取了自己在务实小学四年的经验,制定出若干师生必须遵守的条例和纪律,同时,把教育、人情和文学结合起来,出台一些特殊的高招。当学生面壁而立,面对着的是贴在墙壁上的儿童诗歌、警句或当地谚语,以给正面的教育和鼓励。这些都是他的精心之作,比如“绵绵同学情,相知又相亲”“少小须努力,长大成栋梁”等。当日寇魔掌伸向我东三省时,他借用《苏武牧羊》的曲调作谱,编写了一首《浔阳校歌》来激励学生:
  美哉!我浔阳。碧水长流,青山在望。惜分阴,同奋励,五育俱增长。加紧培良材,共乐乐无涯。警倭患日迫,桑梓衰弱似残阳。卫国兴乡,责在吾辈,毋负我浔阳。
  柯灵在浔阳小学的突出办学思想和成绩,得到高度肯定,当时县教育局颁发了年度学校“办理优良”的奖杯,全县只有两个学校得奖,而浔阳小学荣居其一,年轻的柯灵在教育方面的坚忍和努力,可见一斑。
  他曾为绍兴撰写过诸多的碑文、序言、传记、题词,均悉数退回稿酬,认为自己能为家乡撰文“已是无上光荣”。他曾荣获敬慰奖、杰出贡献奖等大笔奖金,均奉献社会,当绍兴斗门将为他建纪念亭时,他则坚决予以制止,并谦言:我对党和人民并无什么贡献,写点文章,薄有文名,有什么了不起,值得如此招摇!
  1996年9月,柯灵小学举行的落成典礼上,柯灵向小朋友讲话中说道:我是一个普通的文化人,曾经做的也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我只是尽心地干,尽了自己应尽的力,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我应该做好它……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了赵丽宏先生为柯灵写过的诗句:
  凝视你一头霜雪般的白发
  我忍不住想象你当年满头黑发的形象
  请告诉我,这些黑发是怎么变白的
  我相信,它们已经变成了深刻的思想
  变成了动人的故事,变成了真情的诗行
  变成了被一代人又一代人传唱的歌
  永远留在了这个世界上
  相信在“被一代人又一代人”传唱的许多首歌中,应当少不了他曾为“浙派语文”历史发展做出奉献的那一首歌。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念国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在体悟情感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
童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民间文学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风俗和语言特点,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美德。民间童话、童谣、神话、寓言、戏剧等民间文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是小学生乐于阅读的书籍,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精神食粮。细细品味何夏寿老师执教的《草桥结拜》一课,为我们呈现了四大亮点。  一、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年终岁末,揖别即将逝去的一年,那种回望与盘点,必将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深层思考。  一、评说2015年语文教育研究的新气象、新进展  本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的各个层面,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不断向纵深发展,使语文课程改革更加稳健、更加踏实地向前推进。  在理论研究方面,给我们总的印象是更加接地气,更加触及语文本体。笔者根据所获信息,梳理出以下四点:一是语文课程改革如何立足新常态、适应新常
【设计背景】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表达情感、锤炼语言、激荡脑力的最佳载体。从小对孩子加强诗歌教学,能够熏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拓展孩子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天真、质朴、富于幻想,与儿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他们与诗亲近,不仅仅因为儿童诗的悦耳音律,更在于儿童诗超凡的想象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
徐良英: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瞒您说,在教学生涯的某个阶段,为了模仿名师,我常常到了欲罢不能之境地,用心地观看名师的课堂录像或品读名师的课堂实录,然后再移花接木,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上。结果呢,事与愿违,收效甚微。我们只偏向于学习名师的一招一式的“形似”,而忽视了万变不离其宗的“神似”。请您谈谈模仿名师的利与弊。  赖正清:模仿本身是无所谓利弊的。因为,任何技术技能的学习无不从
“翻转课堂”由原来的“教师主导信息传递,学生自主吸收内化”,变为“学生自主信息传递,教师主导吸收内化”,这是一种教学内在逻辑的颠倒。其实质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师“怎么教”到注重学生“怎么学”,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契合当下倡导的“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和“先学后教”。如果不拘泥于网上学习与微视频呈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变“教—学”为“学—教”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实践。例如,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写字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第一学段。可是,小学低段写字教学存在的“识练分离,导练不一,练评脱节,练用相悖”四大问题,使得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汉字书写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把低段学生的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练”与“导,评,用”同步进行、整体推进,学生的写字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一、导、练同步  但凡技能,就得训练,写字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有言,“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
【学情分析】  绘本以简练的文字,构筑出跌宕起伏的故事;绘本以图画的方式讲故事,符合孩子们的欣赏习惯;绘本以风趣活泼的风格,表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逃家小兔》绘本“读写一体”的教学对象定位于二年级下册的孩子。这一阶段的孩子识字量已近1500字,基本跨越了文字障碍。因此,从绘本入手,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并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绘本语言表达,就显得大有可为了。  【绘本解读】  《逃家
【摘 要】培养语用能力,追求的是能根据语境的需要,正确、合理、妥帖地进行表达。为此,教学时应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通过“巧用联系、复现形象、聚焦特点、借用情境”等策略,创设合适的语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语义,学习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对语用知识和技能予以规范、恰当和个性化的运用,最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义;语境;语用教学;高效  小学生有较好的语用能力,体现在能在一定的
这部儿童小说挺特别。特别在哪里?——多个人物齐头并进。  这对儿童文学作家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孩子读故事,喜欢紧紧跟随一个主要人物喜怒哀乐,他们似乎不习惯同时面对一堆人。但是《弗罗拉和尤利西斯的光明冒险》,人物还真不少,并且个个重要。  弗罗拉是一个很特别的小女孩,是一个“愤世嫉俗”者,早早地确立了自己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但是,松鼠尤利西斯一出场立刻吸引了所有人(包括读者)的眼球,因为这是一只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