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蕴涵的情感,以作品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情感、释放情感和完善情感的精神家园。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用爱的火焰,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期待,不能埋藏在心灵深处,而要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笑容等一些微妙的现象,或者是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会形成一种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力发展的目的。当然,教师的情感源于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源于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的师德风范。只有教师有饱满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有真爱,才能有真情,才能让课堂洋溢情感。
  
  二、创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要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达到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做到与作者一起欢乐,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叹息……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创设情境时,要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要做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把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感受,缩短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要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寓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提供了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三、渲染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
  
  要渲染情感,教师先要动情。只有教师先动了情,才能使师生间产生情感效应,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流向学生,做到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的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之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时,师生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融合。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职责就是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只有如此,才能和李白一起饱览祖国壮丽河山,和范仲淹一起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朱自清一起感受父子情深,和雨果一起谴责英法联军强盗般的卑劣行径。这是一个作品、教师、学生间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里,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在思想、空间、距离上相互交融,产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这样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心声
  
  “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自己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以情感人是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学生在审美欢愉中生发情感,熏陶情操。语文教师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自身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语言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最好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的重要作用,抓住语言,重视情感培育,在充满积极情感的课堂中,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激荡,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情感教育,这一双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多姿,展翅翱翔!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导拨式”教学法,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考虑学生的主观需要;着眼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层面的点拨,更多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按照“导拨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它可以概括为:主问导拨——互动点拨——深度追问——反馈导学这一基本流程。  一、主问导拨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而新课标执行后,学生两极分化比执行课标前更严重。作为英语教师,我一直关注着这一现象并不断思索它的成因以及对应之策。以下是我经过几年探究后粗浅的分析:  一、农村初中英语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现行招生体制促使多数学校将学生分成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使实验仪器多功能化,帮助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束缚加强实验仪器功能开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的认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固定思维的束缚,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下面以几种常见仪器功能开发为例加以说明。1.漏斗功能的开发 第一,用于集气。如在钠与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有没有兴趣很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激发强大而稳定的学习动力,学英语也不例外。高中学生学不好英语,很大部分原因是对英语科没有兴趣或没有持久的兴趣,英语越学越差,便产生厌学情绪,最终放弃英语。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刻不容缓。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来培养、激发、激励、提高、延伸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转
目的:探讨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3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
参加教育工作近两年,虽然每天都尽心尽力,但对于如何教育好学生却从来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一个月前开始接任初二(4)班的班主任,于是手忙脚乱、忘这忘那、愤怒疲惫开始成了
一、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是掌握了一种技能而不是理论。因此,信息技术课应避免纸上谈兵,在强调对学生技术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理论主义构建的支持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堂内容隐含其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未完成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