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蕴涵的情感,以作品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引发学生情感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迸发出情感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情感、释放情感和完善情感的精神家园。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用爱的火焰,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期待,不能埋藏在心灵深处,而要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笑容等一些微妙的现象,或者是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会形成一种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力发展的目的。当然,教师的情感源于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源于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的师德风范。只有教师有饱满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有真爱,才能有真情,才能让课堂洋溢情感。
二、创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要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达到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做到与作者一起欢乐,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叹息……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创设情境时,要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要做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把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感受,缩短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要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寓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提供了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三、渲染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
要渲染情感,教师先要动情。只有教师先动了情,才能使师生间产生情感效应,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流向学生,做到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的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之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时,师生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融合。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职责就是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只有如此,才能和李白一起饱览祖国壮丽河山,和范仲淹一起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朱自清一起感受父子情深,和雨果一起谴责英法联军强盗般的卑劣行径。这是一个作品、教师、学生间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里,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在思想、空间、距离上相互交融,产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这样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心声
“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自己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以情感人是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学生在审美欢愉中生发情感,熏陶情操。语文教师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自身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语言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最好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的重要作用,抓住语言,重视情感培育,在充满积极情感的课堂中,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激荡,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情感教育,这一双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多姿,展翅翱翔!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用爱的火焰,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期待,不能埋藏在心灵深处,而要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笑容等一些微妙的现象,或者是在对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并把这种关爱和责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会形成一种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智力发展的目的。当然,教师的情感源于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源于对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的师德风范。只有教师有饱满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有真爱,才能有真情,才能让课堂洋溢情感。
二、创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强调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熟练地把握好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要能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起来,达到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做到与作者一起欢乐,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叹息……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地探求欲望,迸发学生的情感火花。创设情境时,要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要做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把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感受,缩短学生与课文的空间距离,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要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寓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提供了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三、渲染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
要渲染情感,教师先要动情。只有教师先动了情,才能使师生间产生情感效应,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流向学生,做到托尔斯泰所说的“把自己的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之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时,师生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融合。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职责就是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只有如此,才能和李白一起饱览祖国壮丽河山,和范仲淹一起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朱自清一起感受父子情深,和雨果一起谴责英法联军强盗般的卑劣行径。这是一个作品、教师、学生间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里,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在思想、空间、距离上相互交融,产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神经。这样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心声
“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自己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以情感人是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学生在审美欢愉中生发情感,熏陶情操。语文教师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自身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语言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最好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的重要作用,抓住语言,重视情感培育,在充满积极情感的课堂中,让学生的心灵与作品激荡,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领略中国语言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情也得到升华。情感教育,这一双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多姿,展翅翱翔!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