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单词学了不少,语法也基本过关,可听力水平却很差,甚至连简单的英语会话都听不懂。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除了让学生多听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适当的技巧。
一、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听录音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好笔记,有助于记住所听的内容。对人名、地名、数字等简单的记录,可防止一听而过,或印象不深而忘记。尤其听Passage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边听边记。由于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限,不做笔记就更难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的全部内容。诸如年、月、日、钟点、年龄、气温、价码等数字,必须及时记下。有些文章还会有一连串的人名、地名、数字等接踵而来,使人应接不暇,很难记下整个词。此时,教师应教会学生采取缩写或符号代记的方法快速记下。另外,还可教会学生根据英语所特有的呼吸停顿、节奏,抓住有利时机快速记下有用的信息。
二、教会学生辨认要点与重要信息
听一个段落时,听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个单词都听得清楚。然而,学生往往跳不出单词、句子的圈子,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词、句和具体细节上,如果有一个词听不懂,他们便会停下来琢磨一阵,等反应过来时,录音已过了好几句,结果常常顾此失彼,只记得支离破碎的几个词或几个句子,抓不住段落的主要信息,对全篇缺乏整体的概念。因此,在听Passage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参照选择项,即是听前先读一遍问题及有关的选择项;二要注意捕捉主题句(Topic Sentence)一般情况下,主题句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用来表达段落的中心思想,简明扼要地告诉读者段落的内容;三要特别注意过渡性的词组(Transitional word),也就是承接词,这些词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示人的思路、时间和空间、举例和例证、对照和比较、引申和转折、推论和总结等逻辑关系。如:so、therefore、however、for example等。但是,并非所有的听力材料中的每个词、句子都能被听懂。这时,要根据上下文、同位语、同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来猜测词义或问题的答案。
三、让学生熟悉题型
教师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应多联系新知识,让学生多熟悉了解各类题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解决各类题型的能力。
1.计算题。它要求听者在听完几个数字后,进行比较,简单地加减乘除,最后得出与某个选择项相同的数字。这些数字可能是售价、日期、钟点、物品的数量,也可能是火车、飞机、轮船的始发和到达的时间。
2.判断题。这类试题较为常见,它要求考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在几秒钟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判断的内容往往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言谈的话题或某人的职业等。
3.词汇题。这类题目检查学生对某个词或词组的理解能力。如果听不懂某个词,很可能在词义配对,或找同义词、反义词时选错答案。
4.语法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某个语法现象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理解透彻。
5.综合题。无论是对话还是短文,决不会单纯地考查学生的某一种能力,一般都是几种能力并考。这时,学生除了要尽力记住所听到的诸如数字、人物、地点、时间、原因说明、方式、目的等重要内容之外,还要懂得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语调和语境来体会其字里行间的含义。它的问句形式大多是:What does the speaker mean? What is implied……? What’s the main idea(or topic) of this passage? What is the speaker’s reply?
四、培养学生连贯记忆的能力
有的学生基本上能听懂录音,但往往听了后面却忘了前面,整个材料听完后,脑子里只留下最后几句话,对全篇材料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概念。这主要是缺乏连贯记忆的能力所致。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所听的内容迅速地记忆一下,哪怕是瞬间的记忆,即“留意”一下,边听边“留意”,其效果要比只听不记好得多。所以,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连贯记忆的能力,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注意扩大知识面
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听力材料中,常常涉及到某个国家(尤其英、美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生活知识。如果学生平时不注意去了解、掌握、积累、丰富这些方面的背景知识,听录音时就不可能确切地理解所听的内容。背景知识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广泛阅读,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因此,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有限的课本知识外,更应该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各方面有关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使他们的听力水平得到提高。
六、培养学生在听力中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
听力测试中常常会出现生词、生句,学生会因一时弄不懂而被“绊住”,他们往往放不下该题,而为之冥思苦想,结果又错过了下一题,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学生会因此而紧张,因而影响了后面题目的正确解答。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是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在听力考试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平时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听录音时应具备头脑清醒、沉着镇静、全神贯注、凝神谛听,坚定自信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这样学生才能临场不惧,从而提高听力效果,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一、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听录音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好笔记,有助于记住所听的内容。对人名、地名、数字等简单的记录,可防止一听而过,或印象不深而忘记。尤其听Passage时,必须让学生学会边听边记。由于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限,不做笔记就更难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的全部内容。诸如年、月、日、钟点、年龄、气温、价码等数字,必须及时记下。有些文章还会有一连串的人名、地名、数字等接踵而来,使人应接不暇,很难记下整个词。此时,教师应教会学生采取缩写或符号代记的方法快速记下。另外,还可教会学生根据英语所特有的呼吸停顿、节奏,抓住有利时机快速记下有用的信息。
二、教会学生辨认要点与重要信息
听一个段落时,听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个单词都听得清楚。然而,学生往往跳不出单词、句子的圈子,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词、句和具体细节上,如果有一个词听不懂,他们便会停下来琢磨一阵,等反应过来时,录音已过了好几句,结果常常顾此失彼,只记得支离破碎的几个词或几个句子,抓不住段落的主要信息,对全篇缺乏整体的概念。因此,在听Passage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参照选择项,即是听前先读一遍问题及有关的选择项;二要注意捕捉主题句(Topic Sentence)一般情况下,主题句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用来表达段落的中心思想,简明扼要地告诉读者段落的内容;三要特别注意过渡性的词组(Transitional word),也就是承接词,这些词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示人的思路、时间和空间、举例和例证、对照和比较、引申和转折、推论和总结等逻辑关系。如:so、therefore、however、for example等。但是,并非所有的听力材料中的每个词、句子都能被听懂。这时,要根据上下文、同位语、同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来猜测词义或问题的答案。
三、让学生熟悉题型
教师在平时的听力教学中,应多联系新知识,让学生多熟悉了解各类题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解决各类题型的能力。
1.计算题。它要求听者在听完几个数字后,进行比较,简单地加减乘除,最后得出与某个选择项相同的数字。这些数字可能是售价、日期、钟点、物品的数量,也可能是火车、飞机、轮船的始发和到达的时间。
2.判断题。这类试题较为常见,它要求考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在几秒钟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判断的内容往往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言谈的话题或某人的职业等。
3.词汇题。这类题目检查学生对某个词或词组的理解能力。如果听不懂某个词,很可能在词义配对,或找同义词、反义词时选错答案。
4.语法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某个语法现象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理解透彻。
5.综合题。无论是对话还是短文,决不会单纯地考查学生的某一种能力,一般都是几种能力并考。这时,学生除了要尽力记住所听到的诸如数字、人物、地点、时间、原因说明、方式、目的等重要内容之外,还要懂得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语调和语境来体会其字里行间的含义。它的问句形式大多是:What does the speaker mean? What is implied……? What’s the main idea(or topic) of this passage? What is the speaker’s reply?
四、培养学生连贯记忆的能力
有的学生基本上能听懂录音,但往往听了后面却忘了前面,整个材料听完后,脑子里只留下最后几句话,对全篇材料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概念。这主要是缺乏连贯记忆的能力所致。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所听的内容迅速地记忆一下,哪怕是瞬间的记忆,即“留意”一下,边听边“留意”,其效果要比只听不记好得多。所以,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连贯记忆的能力,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五、注意扩大知识面
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听力材料中,常常涉及到某个国家(尤其英、美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生活知识。如果学生平时不注意去了解、掌握、积累、丰富这些方面的背景知识,听录音时就不可能确切地理解所听的内容。背景知识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广泛阅读,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因此,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有限的课本知识外,更应该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各方面有关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使他们的听力水平得到提高。
六、培养学生在听力中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
听力测试中常常会出现生词、生句,学生会因一时弄不懂而被“绊住”,他们往往放不下该题,而为之冥思苦想,结果又错过了下一题,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学生会因此而紧张,因而影响了后面题目的正确解答。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是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在听力考试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平时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听录音时应具备头脑清醒、沉着镇静、全神贯注、凝神谛听,坚定自信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这样学生才能临场不惧,从而提高听力效果,发挥出应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