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困境与超越

来源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423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认同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重要地位和意义,体现出小学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国家意识、人文精神和价值使命教育。然而,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仍面临文本语言的贫乏和荒疏、生活取向的单薄、儿童视角的疏离等困境。从课程编制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选文取向,关注美性、诗性兼具的文本存在有助于超越困境。在困境的超越上,编制者可通过关注美性语言,摒弃语文课程文本中的闲言;返回生活世界,探寻儿童情感共属的课程文本;把捉选文诗情,筑造国家认同类经典文本等方式,提升选文品位,帮助儿童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同时,获得语文诗性之美的陶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课程编制;存在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44-04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是公民认同自己的国家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在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国家主权等的认识和认同。小学语文教科书承担国家认同教育的重任,通过国家认同教育增强儿童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小学语文课程应承载的价值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因此,为培育儿童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情感,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了一定体现国家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国家主权等国家认同意识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国家认同“多方面、多角度的建构”,向儿童展示了“多维的国家形象”[2],而这一类文本也统称为国家认同类文本。可以说,国家认同类文本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精神使命和价值使命。
   然而,国家认同类文本往往因鲜明、浓厚的价值指引给教科书课程编制带来一定难题。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价值教育,其还应承担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其精神成长等教育责任,[3]因而在教科书里“有些政治色彩鲜明而缺乏缜密逻辑性和浓郁文学韵味的文本入选是有失周全的”[4]。这些文本虽能提高学生国家认同感,但并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编制有语文课程本体意蕴的国家认同类文本,平衡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政治性和文学性张力,使儿童在语文之美的涵养中获得国家认同意识,这仍是语文课程编制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隐匿中栖身: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困境
  小学语文课程应承载国家认同教育使命,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编制一定的国家认同类文本能呵护学生的情感归宿和生命归属。但从语文角度看,传达国家认同意识的文本若承担过多价值教育,可能会遮蔽语文课程本体意义,忽视儿童生活和儿童视角,导致课程文本在编制中出现一定困境。
   (一)语言困境:课程文本语言的贫乏和荒疏
   “语言是存在之家,也是人之本质的寓所。”[5]对于儿童而言,语文学习往往从品读祖国优美语言开始,而优美的文本语言也是儿童语言实践的范本。如,200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分别从地理、文化、政治和价值信念等角度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风俗和精神生活,向儿童展现了多维而美好的国家形象,其中《桂林山水》《长城》《日月潭》等皆为此类优秀文本。在文本的语言磁场里,儿童的情感获得熏陶,表情达意能力获得提升,语文的本体情愫在语言美中获得绽放。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内化、外化和运用的综合能力”[6]。
   在文本选取和内容选择上,如何选编富有语言美性、诗性的国家认同类文本,仍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面临的编制难题。在儿童生命意义上,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言是促使儿童拥抱未来、拥抱祖国的根基。小学生还处在语文学习的源始之地,对母语有着天然的亲近与感知。国家认同类文本的课程编制若因价值教育而遗忘儿童的语言源始性和语文课程的语言本质,可能会导致课程文本语言落入贫乏和荒疏。在200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认同类文本占了一定比重,有些文本传达了国家认同的重要价值取向,但取材立意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却较为粗疏、生硬。
   海德格尔现象学认为,人在语言中居住,并通过语言而生存。[7]如果语文课程无法让儿童感受课程的语言美,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语文课程的本体功能,甚至“使语文课变成扫盲课程或识字课程”[8]。这不仅降低儿童学习语文的源始兴趣,消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情感,还可能导致儿童国家认同意识的麻木与漠然。“我们时代最大的贫乏莫过于语言的贫乏,以及这种贫乏背后所掩藏的心灵世界的荒疏”[9],从语文本体意义上说,无论是描绘祖国的美丽山河,还是叙述祖国的苦难生存、悲怆命运,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都应优先考虑课程语言的艺术存在,接纳语言本体的诗性之美。课程编制应借助艺术的语言笔法传递国家认同情怀,使课程语言更富意蕴、更具诗情,在帮助儿童涵养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获得心灵深处的国家认同之情。
   (二)生活取向的单薄和儿童视角的疏离
   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与生活世界具有内在同一性。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语文课程的源头活水,离开生活世界的馈赠,语文课程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般漂浮无据,失去其归属大地的根基。只有与生活世界相连,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才能与儿童共处、共栖,富有生活气息、儿童视角,这是语文课程编制对儿童世界的一种本真回归。
   2003年人教版小學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家认同类文本从多维度展现了国家形象,“通过借物言志、以人达情、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情感”[10]。然而,不少文本的编制在生活取向、儿童视角方面依旧较为单薄和疏离,如《黄山奇石》《我们成功了》《北京亮起来了》等。这类文本若能转换视角,从儿童视域、儿童生活世界角度描绘黄山的奇石、申奥的自豪、北京的华灯,那么呈现的艺术效果也许会更好。黄山上奇妙的“仙桃石”、有趣的“猴子观海”、神奇的“仙人指路”,北京“长安街的华灯、天安门广场的彩灯、环形路上的彩虹灯、王府井的霓虹灯”,这些奇幻的景象切近儿童心灵,更适合从儿童视角、童趣视域呈现,这不仅能促进儿童获得语文课程的“美”的享受,还能获得国家认同的“美”的陶冶。    对于儿童而言,儿童的生活世界具有具体性、素朴性、源始性和明见性等特点。胡塞尔现象学也认为,生活世界的具体性要比事物的具体性达到的更远,而正在发生作用的就是这种生活世界的具体性。[11]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者应去除距离儿童生活世界较远、缺乏儿童视角的文本,让课程建立在儿童生活世界之中,并从儿童生活世界的具体性出发编制富有儿童生活情趣和生命童趣的优美文本,使国家认同类文本真正达到体现语文课程艺术美和童趣美的合一。
  三、语词本如花: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选文取向
  “选文、编排、注疏、评点和印刷,是‘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编撰的基本工作,而选文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12]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面临的文本语言、生活世界和儿童视角等方面难题,需要编制者重新审视选文的价值取向。
   (一)美性:文本存在的美性超越
   语文课程与“美”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文本存在的美性超越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本体体现,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在起到培养儿童国家认同意识作用的同时,应达到培养学生美性素养的目的。[13]“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慎之又慎,其内容应该紧紧围绕以美立人的主题而精心、慎重地选择。”[14]语文教科书应帮助儿童在美性的国家认同类文本中体味语文文本的语词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美的馈赠中体会文本的意境和情境,通过文本世界显现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美情获得高度的国家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情感。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认为,存在将自身单朴、纯粹的闪耀嵌入作品中,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耀就是美。[15]真正美性的作品是单朴、纯粹的,闪烁着自行涌现的真情,那些“优美的国家认同类文本能帮助儿童体悟文本世界洋溢的或清丽淡雅或委婉动人或悲壮崇高的各种美韵,帮助儿童对祖国、民族、自然和朋友等产生深厚的认同情感”[16]。《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用大量反衬手法描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丽,最后通过“美的毁灭”和“美的悲剧”激起读者内心的痛楚和仇恨,让儿童铭记祖国屈辱历史,形成保护祖国灿烂文化等使命。全文语言精练、构思巧妙,“美的悲剧”直击读者心灵,增强了儿童的民族使命感。存在论美学认为,美不仅仅与趣味相关,也不只是趣味的对象,美是真理的自行发生。[17]真正的美与某种真理相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朱德的扁担》《小英雄雨来》等文本,字里行间闪耀着单朴、纯粹的革命真理和爱国情怀,这种情美与真理不仅深深感染儿童心灵,还促发儿童产生深沉的悲悯之情和崇高的爱国热情,极大地增强了儿童的国家认同感。
   (二)诗性:文本存在的诗性栖居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性民族,中国文化也是一种诗性文化,其精神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诗学。语文在本体上是充满诗性的,语文与诗性存在同一源始。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应关注语文源始的诗性取向,呈现国家认同的情感在场,这比任何一种说教更具本真的单朴性和纯粹性。溢满诗性的国家认同类文本能通过“纯粹的语言”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养料,传达民族的生命讯息和真理信念。语文教科书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最精致的诗性文化,因而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应静心、耐心地回归诗性文本构造,不能因认同价值的追求而舍弃诗的追寻。
   诗与民族本是语文生长、涌升的大地。在这一意义上,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还应超脱日常语言、技术语言,走向无蔽的诗性语言。富有诗性语言的国家认同类文本是空灵、超脱和纯粹的诗,能于润物无声处沁入儿童心灵,荡其心腑、扣其心弦。存在论认为,“我们芸芸众生正是在大地的涌动生长中获得自身的繁荣,从而获得我们稳固的根基”[18]。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应优先关注中华民族源遠流长的诗性传统,让儿童的生命情感在古老的诗性语言中被高度唤醒,从而在诗性陶冶中形成高度自觉的国家认同情怀。
  四、依本源而居: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困境的超越
  语文课程单独设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语文教科书的课程编制研究一直不够深入,可以说关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制研究已是一个世纪性课题。[19]朱绍禹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是人们期望最多、却又非难最多的一种读物,然而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太不够了。[20]从课程编制角度看,如何依本源而居,实现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在场,同样是一个世纪性课题。
  (一)关注美性语言,摒弃语文课程文本中的闲言
   在美性意义上,“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21],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使命。儿童正处于接触祖国语言文字的源始阶段,语言情感充满绽出的无限可能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美性语言的丰富或贫乏关系到儿童语言家园的安居或沉沦。儿童触碰到什么样的语言,就拥有什么样的语言家园和语言世界。摒弃语文课程文本中的闲言,倾听美性语言的深远呼唤和寂静轰鸣,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编制应坚守的基本原则。
   海德格尔认为,闲言是一种封闭性语言,归属于无根的“人云亦云”。闲言不仅锁闭了在世,也掩盖了世内存在者,他们在闲言中没有真正的语言家园。[22]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若接触掺杂过多闲言的课程文本,不仅会造成儿童语言学习能力的荒疏和美性语言的贫乏,还可能影响儿童国家认同情感的培养。“语言之荒疏耗尽的是语言用法中美学与道德的责任,这种荒疏在根本上乃来自一种对人之本质的戕害。”[23]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编制者应关注美性语言的情感生成与情韵流淌,要“把那种无文、无真实内涵,又无童趣的文章毫不留情地除掉”[24],编制真正切近儿童心灵、具有“默化精神”的诗美文本。简言之,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科学编制,需要依托美性的语言世界引领儿童体味祖国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国家苦难和民族精神等,促发儿童感知语文本体之美,使其获得真正的生命成长和国家认同意识。
   (二)返回生活世界,探寻儿童情感共属的课程文本    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还应返回生活世界,从生活世界探寻儿童情感共属的课程文本。“对小学生来说,生活世界是最贴近儿童的世界,因而是教育价值中不可或缺的有力资源。”[25]儿童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源始阶段,对他们的国家认同教育离不开生活世界这一根基,只有让他们对生活世界进行感知、体验,才能促使其懂得个体自我与国家的真切联系,从而将个体情感归属于国家,形成真正的国家认同意识。
   语文的世界是鲜活的生活画面,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可通过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给学生勾出一道生命的底线、情感的底色。“生活世界是在我们的具体世界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26],儿童生活世界的每一步都是实际的,总充满新奇和生动的体验,充满属于儿童自己的情感存在。突破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困境须编制者返回儿童生活的具体世界,体味、理解属于儿童的共属情感,这样才可能编出真正切合儿童视角的课程文本,让国家认同类文本成为儿童生活与祖国命运相依、相连的中介载体,同时成为儿童情感栖居的精神家园。
  (三)把捉选文诗情,筑造国家认同类经典文本
   “经典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某种永恒性和超越性”[27],经典不仅能唤醒人性,还是启迪心灵的精神家园。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经典筑造,是对儿童精神世界、文化生活的深度引领,能从诗性、情性双重层面实现儿童生命与语文生活、国家命运的相依联系,在语文课程的本体中实现儿童国家认同的深层关怀。
   把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诗情,注重选文的经典回归,能在语文学习的开端处唤起儿童与祖国的心灵共鸣,促发儿童生命精神的养成。小学语文教科书呈现具有永恒性、超越性的国家认同类经典文本,使经典如炽热的明亮火炬传递语文课程的诗美之情和民族历史的闪耀光辉,这需要编制者具备一定的超越性审美眼光和开阔的选文视野。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中的经典选文编制,是关乎儿童生命成长的安身立命之事,需要编制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强烈的情怀。同时,在文化传承意义上把捉选文诗情、筑造经典文本,仍需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者付出一定的工心和匠心精神。
  五、结语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认同类文本的编制要突破困境、实现自身超越,仍需返回根基之处,回到“是其所是、如其所是”[28]的语文本体之中,既要在语文课程的本源中倾听语言的本真之音,也要在生活世界的实际中倾听儿童的素朴之音。依本源而居,筑造国家认同的经典文本,选出情韵饱满、诗性盎然和美性并茂的国家认同类文本,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制者任重而道远之事。
  
   (马进,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2.
  [2][10] 吕梦含.润物无声 爱国有声——我国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实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5):56-62.
  [4][6] 陈斌,何世英.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25-133.
  [5][7][23] [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25,392,372-373.
  [8][9][14][24] 刘铁芳.重申语文教育的立人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5(4):15-20.
  [6][11]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74,274.[ZK)]
  [12]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85.
  [13][16] 马进,周思杭.国家认同类文本的教学困境及其价值解蔽——基于语文课程的视角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11-14.
  [15][17][28]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7,60,1.
  [18][21]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68,68.
  [19] 韓艳梅.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
  [20]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
  [22]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197.
  [25] 李海云,张莉.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以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与当前教科书(人教版)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2(9):36-40.
  [26]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7-68.
  [27] 杨澄宇.语文教科书经典选文问题研究——新课改后选文变化的焦虑与重建[J].教育研究,2014(3):106-115.
  责任编辑:谢先成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学生面前保持何种形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冲击着教育多元和开放的思潮,促进社会的进步的同时也给教师形象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教师部分形象被异化甚至消失。每位教师都有强烈个人意味的形象与气质,但教师个人形象的建立存在一些共性的基本原则,例如,教师具有知识的形象和榜样的形象。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研究教师的形象是对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即教师“是什么”的本体论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风向标。当前教师评价中还存在评价内容窄化、评价方法片面和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这与缺乏对教师评价的全面理解、缺乏对教师评价的精细管理和缺乏对教师评价的科学运用等有关。基于江苏省无锡市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具体实践,解决教师评价中的现实困境,中小学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确立高质量促进教师发展的价值定位;借力人工智能,构建助力教师发展的评价平台。
教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科研的质量。武汉市新洲区从区域管理层面建构了区—街—校三级管理系统,并运用评价手段去判断成效。具体来说,一是根据教科研部门的主要职能确定目标,并根据区域二元结构特点确定价值定位;二是在目标的指引下确定教科研管理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评价点和参考点;三是以教科研管理内容及涵盖的系列要素为评价内容,实施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评价。
摘 要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运用的知识,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实践任务,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个人已有的经验、教育观念、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等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形成的。从内容维度看,教师实践性知识包含了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情境知识、自我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从层级维度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会经历公共理论知识、信奉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
摘 要 教育知识的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培养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知识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问题。教师既应该具有充分的显性知识,也应该通过教育实践获得丰富的缄默知识,还需要通过积极的反思形成实践性知识。卓越教师的培养应注重提供多途径的学习路径,注重教师中真实情境中的知识运用,通过深度反思实现“知—行—思”的统一。  关键词 卓越教师;教育知识;缄默知识;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 “童真”课堂注重教学对象的“童”与教学过程的“真”之间的协调统一。在小学数学“童真”课堂中,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追求真实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从建立数学知识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拓展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利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缩小数学知识与真实问题的距离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应用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
摘 要 兴趣的培养对高中作文教学意义重大,在当前提倡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通过激发高中生的作文興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在教学中创新阅读形式,激发高中生作文动机;打造魅力课堂,适当开展竞赛;增强互动,促进所受评价方式优化,以培养高中生的作文兴趣。  关键词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作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乡村青年教师不断流失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加大了城乡教育差距。个人—环境匹配理论认为,青年教师流失问题源于两种文化环境转换下的青年教师角色身份适应困境、青年教师职业需求与乡村学校组织供给失衡以及青年教师生活需求与乡村社会现状制约。因此,要提高青年教师与乡村文化环境的匹配度,促使其完成身份认同;要增强青年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的匹配度,扩宽其专业发展路径;要提高青年教
以CNKI中北大核心与CSSCI收录的文献数据为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归纳与量化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近十年基础教育评价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但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独立研究占据多数,存在学术交流不频繁、合作程度不深入的现象,不利于基础教育评价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同时,目前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四大块,即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评价研究、比较借鉴与启示研究、对相关政策的解读研究和对具体实施路径的研究,但存在研究结果的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后续研究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