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生源较差的中学学生厌学的情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主意识不够,学习缺少动力;二是不能正确的理解自我,缺乏自我效能感;三是缺少指导,又没有自制力;四是缺少自强精神,没有远大理想。很多学者试图从外在因素来消除这些情绪,结果都没能成功。我们的课题研究发现,“厌学”其实是一种内在的问题。只有从内在因素出发,才能真正消除这些问题。
一、制造机会,培养效能性的自信
在那些厌学情绪的孩子身上,我们发现,大多有以下特征:态度消极,有暴力倾向,不肯积极配合等。而这些特征由于没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久而久之,孩子会越陷越深,最终使他们感到十分无助。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信心的激发是很简单的,就是能够让他们尝试做一些能够胜任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又能使他们从中获得好处。这样的途径,就一定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能够确立自我价值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要让人获得足够的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信、自豪和爱,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因此,我们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给每个学生设定适度的期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用激励或赞美的语言帮助他们找到自信,而不能仅看学业成绩,重要的是看他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与自我实现。不仅如此,教育工作者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
二、积极引导,培养孩子乐观性的心境
社会研究表明,一个处于积极心态的社会,一定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同样的道理,一个具有乐观向上积极的心境的孩子,也一定能够在学习效率上让家长、老师和学校感到欣喜。心境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场域。它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等诸方面,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处于极度的压抑状态。自我追求需要得到满足,老师的期望不能辜负,家长的企盼又要一定实现。因此,孩子们就像老黄牛一样,“朝起早夜眠迟”,他们的心理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他们处于阳光的时代,却看不到阳光。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的挑战,拥有成熟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能进行积极归因,一般将负性生活事件和体验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
中学生处于心理刚刚成熟的时期,如果长期这样下去,难免不出现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快乐自信地学习和生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经常给他们讲一些乐观向上的励志故事,用这些成功的故事来感染他们,让他们深深懂得,成功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能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那么阳光一定会伴随着彩虹迎接我们前进的步伐。
与此同时,作为学校,还应积极发现厌学情绪孩子身边的优秀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事实表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经常寻找厌学孩子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原来自己也是优秀的,是成功的。这样,我们可以让他们的眼睛变得亮起来,可以让他们的脸颊微笑起来。
三、关爱呵护,创造敞亮性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社会文化、家庭乃至语言环境等都是影响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与孩子们的父母取得联系,形成家教共管的态势。但,我们的研究事实表明,我们不仅要联系父母教育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直接教育他们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家长滥用自己手中的教育权利,滥施暴力,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始终处于阴霾之中。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与家长积极沟通,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在学校方面,我们更要重视积极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校长、教师都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比如,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孩子们参与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正确而积极的评价方式,努力发现孩子正确的倾向,消除他们自卑的心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接受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因此,我们要组织更多的积极的教学内容,与各个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学校要利用团队组织,经常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特别是时令性活动,比如“五四”青年节,要精心组织,让他们积极参与筹划,积极走向社会,宣传自己,确立自我良好的形象。这样,孩子一定会变得积极向上,学习行为一定会随之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源差,孩子有厌学情绪,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作为学校,还应该积极取得社会的支持,比如经常开展一些社区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名人的支持,比如开展与名人携手的活动;更要争取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出面解决一些社会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生源质量差的中学才能有有效扭转孩子的厌学情绪。
一、制造机会,培养效能性的自信
在那些厌学情绪的孩子身上,我们发现,大多有以下特征:态度消极,有暴力倾向,不肯积极配合等。而这些特征由于没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久而久之,孩子会越陷越深,最终使他们感到十分无助。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信心的激发是很简单的,就是能够让他们尝试做一些能够胜任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又能使他们从中获得好处。这样的途径,就一定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能够确立自我价值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要让人获得足够的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信、自豪和爱,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因此,我们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给每个学生设定适度的期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用激励或赞美的语言帮助他们找到自信,而不能仅看学业成绩,重要的是看他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与自我实现。不仅如此,教育工作者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
二、积极引导,培养孩子乐观性的心境
社会研究表明,一个处于积极心态的社会,一定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同样的道理,一个具有乐观向上积极的心境的孩子,也一定能够在学习效率上让家长、老师和学校感到欣喜。心境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心理场域。它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等诸方面,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处于极度的压抑状态。自我追求需要得到满足,老师的期望不能辜负,家长的企盼又要一定实现。因此,孩子们就像老黄牛一样,“朝起早夜眠迟”,他们的心理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他们处于阳光的时代,却看不到阳光。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的挑战,拥有成熟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能进行积极归因,一般将负性生活事件和体验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
中学生处于心理刚刚成熟的时期,如果长期这样下去,难免不出现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快乐自信地学习和生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经常给他们讲一些乐观向上的励志故事,用这些成功的故事来感染他们,让他们深深懂得,成功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能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那么阳光一定会伴随着彩虹迎接我们前进的步伐。
与此同时,作为学校,还应积极发现厌学情绪孩子身边的优秀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事实表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经常寻找厌学孩子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原来自己也是优秀的,是成功的。这样,我们可以让他们的眼睛变得亮起来,可以让他们的脸颊微笑起来。
三、关爱呵护,创造敞亮性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社会文化、家庭乃至语言环境等都是影响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与孩子们的父母取得联系,形成家教共管的态势。但,我们的研究事实表明,我们不仅要联系父母教育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直接教育他们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家长滥用自己手中的教育权利,滥施暴力,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始终处于阴霾之中。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与家长积极沟通,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在学校方面,我们更要重视积极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校长、教师都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比如,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孩子们参与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正确而积极的评价方式,努力发现孩子正确的倾向,消除他们自卑的心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接受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因此,我们要组织更多的积极的教学内容,与各个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学校要利用团队组织,经常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特别是时令性活动,比如“五四”青年节,要精心组织,让他们积极参与筹划,积极走向社会,宣传自己,确立自我良好的形象。这样,孩子一定会变得积极向上,学习行为一定会随之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源差,孩子有厌学情绪,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作为学校,还应该积极取得社会的支持,比如经常开展一些社区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名人的支持,比如开展与名人携手的活动;更要争取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出面解决一些社会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生源质量差的中学才能有有效扭转孩子的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