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而不可穿越没有空间的项目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o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
  展期:2011年9月24日—11月13日
  
  地点:北京魔金石空间
  “没有空间的项目”试图勘探客体和它所承载的投射之间的差距,目的不是还原客体本身,而是甄别和理解围绕客体所建立的话语的基础。过去存在和广为流传的艺术样式和符号构成了艺术史的话语,我们希望认识这种话语是如何形成的,它满足了何种需要,又可能遮蔽了什么。项目尝试将自身置入这些艺术样式和实践的语境中,通过重复和模拟创作的方式和情境并在此过程中展开讨论,同时记录下我们所展开的讨论作为一种认识的经过。
  我们对于“长城”这个图像的兴趣来自于它的频繁出现,它获得了意识形态的特征。我们的经验的基础不是长城的本体,而是它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种象征意义,就像我们对于艺术史的膜拜一样,但忘记了质疑它们存在的基础。这些基础从未远离我们,它们不仅塑造着我们的经验,也决定我们认识事物的轨迹。它们透明而不可穿越。
  我们再次重复符号,不是强化它的一贯传达,而是通过我们的叩问(长城是钢铁的吗/钢铁长城是长城吗/为什么把长城当做钢铁的/长城什么时候变成钢铁的/钢铁长城是这个长城吗/怎么说长城是钢铁的/长城哪里是钢铁的/看不出来长城是钢铁的怎么办),来动摇它所象征的意义的坚固性。如果艺术真的能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我们的叩问也许可以作为一个开始。正如,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挂在他工作室门外的,创作于1967年的第一件霓虹灯装置所写明的:“真正的艺术家帮助世界揭示神秘真相。”(“The True Artist Helpsthe World by Revealing Mystic Truths”)至今,它仍激励着我们。
  
  约翰·凯奇:每一天都是好的
  伦敦
  
  展期:2011年8月12日—9月18日
  地点:伦敦黑瓦德画廊(Hayward Gallery)
  这是一场旨在纪念美国作曲家、作家及艺术家约翰凯奇在视觉艺术领域成就的展览,力求完整呈现凯奇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创作历程,展出作品包括著名的“龙安寺”系列蚀刻画,艺术评论家David Sylvester称此系列作品为“八十年代全世界最优美的绘画之一”。在“龙安寺”系列中,凯奇勾勒了随机散落于纸面或印刷版上的小石头的形状,其中一幅画甚至包含了3375个石子的轮廓。他还试验过将画纸焚烧或沉浸的效果,以及种种复杂而艰难的印制手法。受凯奇创作的启发,此次展览呈现出不同于常规展呈的特色。展览借鉴凯奇的偶发操作(chance operations)方式,利用一组类似于中国《易经》的、由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挑选作品,并悬挂在展厅不同方位。参展作品被随机置放在不同高度,彼此之间的组成和并置关系也毫无常理可循,完全出自计算机程序的处理而非策展人的构思。凯奇本人厌恶“线性的”展览方式,在他生前的几个展览中均使用类似的随机方式来安排展出,特别是1992年在洛杉矶的“Rolywholyover",按凯奇自己的话来说,是“为美术馆作曲”。除展览外,9月13日还将举办“约翰·凯奇之夜”,回顾凯奇的经典之作如《4分33秒》等。
  
  细节
  卑尔根
  
  展期:2011年9月9日—10月30日
  地点:挪威卑尔根艺术中心(Bergen Kunsthall)
  艺术家:LeRe Berg,Burak Delie,Avi Mograbi,Trevor Paglen,Supe rflex,Milica Tomi
  策展人:What,How and for Whom/WHW
  展览缘于拉斯特科莫克尼克(Rastko Mocnik)出版于1995年的一本文集《有多法西斯々》(How much fascism?)。作者当年的疑问至今仍萦绕不去,对法西斯主义的幽灵,问题并非“是”或“不是”,而是“有多少?”。作为和齐泽克并列的卢布尔雅那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之一,莫克尼克曾亲睹南斯拉夫解体前后的政治社会冲突及法西斯势力的死灰复燃,后者伴随着地缘上“从亚得里亚海到西伯利亚”广大区域相继被纳入或开始重构外围资本主义的过程:这一时期新建的几个国家几乎都基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为自己命名。莫克尼克在他的著作中勾勒出这一进程中的一系列节点,逐一辨析其中或隐或显的反一反法西斯主义(anti-anti-fascism)势力及文化政中法西斯主义的渗透。莫克尼克对法西斯主义社会效应的分析集中但并不限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外围区域,并将之同晚期资本主义公共区域的重新划构相联系。他强烈抨击其时甚嚣尘上的一套关于“西方之宽容”和“多元文化”的荒谬的二分法,以及在这些地区蔓延的极端民族国家主义。这一时期亦见证了影响深远的一次意识形态上的转折——从西方政客那里传来的声音,除了文化多元主义的诉求,还有对于“保护传统的延续和文化价值”近乎义务论的宣扬。
  今天,随着右翼势力在欧洲的抬头,是时候该擦亮眼睛,穿过“外围地区”直视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了。谁都知道表面上的法西斯主义一眼就能看穿(现在它们正在蔓延),但本展的用意则是要将人们的注意力拨转到那些貌似阒然无声实则暗流涌动的、逐渐潜入民族国家的法律和日常管理中间的法西斯主义,他们正通过系统化的暴力为自己披上正常的外衣。当代法西斯主义已化身为无数貌似无法避免的“迫不得已”情态,为了看穿它们,我们必须去注意细节。
  
  现实的距离——杨福东个展
  哈瓦那
  
  展期:2011年10月4日—2011年11月10日
  地点:古巴林飞龙当代艺术中心(Wifredo Lam contemporary Art center,cuba)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携“现实的距离:杨福东个展”来到古巴哈瓦那林飞龙当代艺术中心,向古巴以及拉美观众展示这位中国艺术家充满灵性以及人文光辉的影像语言。
  杨福东出生于70年代,他用优美而感性的图像,纪录了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城市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的内心感受,而成为后89影像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杨福东的艺术创作与众不同,他融合了视觉蒙太奇,他使用更加诗化、更加感性的方式对观念进行视觉转换并尝试创造视听语言的新鲜可能性。并以古典文人气质与现代场景对接,模糊了历史感与现实性之间的界限,拓宽了影像的叙事方式,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在面对丰腴的物质生活与日益匮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矛盾时的妥协、挣扎、困惑以及无力感,同时也暗含面对被现代化狂潮践踏而失落的中国传统文化时的无奈。杨福东远离了政治波普和玩世主义的视觉侵略,采用了一种敏感细腻的诗性语言来进行表达。在西化的语境下,他以东方的视角来观察外部世界,他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向我们展示事实的同时却隐藏了途径和动机。
  展览作品分为录像视频和摄影图片。
其他文献
企图以只言片语把李超这个年轻的艺术家描述清楚其实并不简单。他是双鱼座,多重性格的复杂个体。最初见到或者接触他的时候,不管你是策展人还是经纪人或者评论家,他都是少言寡语的,除非在聊天中触及到某个“严肃而活泼”的话题,他则会机警地“有所回应”并告诉你一个荒诞却又“引经据典”的理由。之所以用“严肃而活泼”、“引经据典”二词,是因为这两个词能简短而有效地描述李超的作品基调,甚至可以概括李超本人的个人气场。
期刊
卢迎华<<    我想从李然的这篇《焦灼境遇下的游击战——“小制作”简述》开始我们的讨论。这是一篇李然为《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撰写的短文。我们邀请艺术家,也是“公司”成员李然来对“小制作”的实践进行描述和评论。和“小制作”一样,“公司”也是一种艺术家自发性的实践,而且两个实践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开始。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艺术家需要开展自发性的实践,是出于怎样的一种不满足?“小制作”的宣言中
期刊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物符号学(biosemiotics),信息符号学(cybersemiotics),动态雕塑,移情(empathy)  摘要:在本文中,我将把建筑师菲利普·比斯利(PhillipBeesley)的动态雕塑作品《生命空间(Hylozoic Ground)》与关乎人类主体的一组理论和哲学研究相联系。在这种语境下,怀着“生命”和“意识”间之密切关系的预期,我将探讨“什么是生命”这一深
期刊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型年鉴,是关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重大事件、问题、现象、观念、作品、人物、理论等的各类文献的年度记录。以一年为单位,汇成综合信息,记录当年发生的相关事件和重要的艺术创作、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状况。该年鉴属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负责人朱青生教授担任年鉴主编。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完全从学术规范出发,不介入任何营利运作,尽
期刊
“小制作”项目始于2008年,在09年后半年渐渐淡出人们关注的视野,就在此文撰写前一天,我特地寻问该项目从未缺席的艺术家,“‘小制作’还有下文么?”他的回答是:“还要继续……”  “小制作”项目属杭州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所产生,参与此项目的大部分是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生活在杭州的年轻艺术家,甚至是在校学生。“小制作”项目的历次展览,都让人能够清晰的看到一种年轻化,低成本,高效率,展示场地不断变动的
期刊
《当代艺术与投资》:你平时创作之余有些什么爱好,喜欢做什么,和你的创作有关联吗?  李超:我的兴趣还是很广泛的,有时候甚至是矛盾的,我喜欢玩木器,香道,茶道,有些复古追古吧。我又很迷恋速度,刺激,我爱消费,我喜欢开快车,有时有很强烈的幻想,想象。爱看美国大片,刺激的,庸俗的我也喜欢,觉得带劲儿。骨子里还是想愉悦自我,喜欢传统的,安静的东西,会着意自我营造一种氛围和感觉。这些可能会不自觉地在创作中有
期刊
《梦幻之宴(历史上的菜单和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由四个不同分期组成的特别的画册,在2008年夏季资生堂艺廊举办的同名展览后出版。  《梦幻之宴》在过去和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它将艺廊的空间转换成为一个宴会厅,邀请了一批精选的艺术家根据立松弘臣氏纵其一生收集的历史老菜单来激发灵感进行创作。  作为一个充满激情的收藏家,立松氏从青年时代就对美食产生兴趣,并自1553年起开始收集皇家和贵族的
期刊
近三年来我的研究一直聚焦于可被描述为经济与治理的神学系谱的那种东西。我试图展示当前经济与治理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上的支配,是在早几个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中,在——为协调单子论和三位一体——神学家把三位一体呈现为某种神圣的“经济”,作为上帝组织与治理神圣生命与被造世界的方式的时候,是如何取得(形成)其范式的。  正如人们彻底埋头于如此类型的计划时经常发生的那样,就在我认为自己已经得到结论的时候,一系列全新
期刊
黄专老师演讲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对艺术的政治观以及政治本身作了一个简明扼要但又非常清晰的梳理,下面我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说到艺术政治观,实际上就是两个关键词“艺术”与“政治”及其之间关系的问题。我想,对此应该分两个层面加以辨析和理解,第一个层面:艺术与政治不是非同构的关系,这里面分两种情况,一是矛盾、紧张的关系,这里的政治是一个实体。不论体制,还是权力,包括国家、制度等。而当政治作为一个体
期刊
中国人讲政治问题常常习惯说我们的政党、我们的制度、我们的国家,但我想强调的是,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政治观,这个政治观不需要有任何普遍性的意义。什么叫“艺术政治观”,即它是关于艺术的政治观点,而不是关于政治的艺术观点,这个虽然有点拗口,但如果没有这个根本区分我们很容易把问题谈岔。第三点要说明的是,我本人既不是学者也不是理论家,所以这个谈话只可能讲一点自己的观点、想法,与任何理论、主义和党派立场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