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与回应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专老师演讲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对艺术的政治观以及政治本身作了一个简明扼要但又非常清晰的梳理,下面我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说到艺术政治观,实际上就是两个关键词“艺术”与“政治”及其之间关系的问题。我想,对此应该分两个层面加以辨析和理解,第一个层面:艺术与政治不是非同构的关系,这里面分两种情况,一是矛盾、紧张的关系,这里的政治是一个实体。不论体制,还是权力,包括国家、制度等。而当政治作为一个体制和权力的时候,艺术就要从这里面独立出来,这种独立包括个体性的独立,进而与之产生一种紧张或批判性的关系。因此,在这里政治实际是作为一个技艺,技术或者存在,它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实体,是一种手段。二是我们说的艺术的政治化或者政治的艺术,比如法西斯的艺术,包括毛泽东时代的艺术都是。更重要的是,艺术的政治性本身也会将视觉本身政治化,也就是说艺术被彻底的政治性,艺术不是艺术的,而是政治的。最直接的后果是艺术的类型化。我想,一直以来对“大批判”的误解主要是出于这样一个层面。表面上可能大家是觉得在批判政治,实际上同样也是被政治化或者意识形态化了。这里面政治还是作为技艺或者手段,或者是一种工具性的判断。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就是艺术与政治同质性的关系。刚才黄专老师提到在西方人看来艺术本身就是政治的,艺术本身的确就具有政治性。刚才黄专老师提到古希腊关于政治的定义,最初城邦与政治是一个意义,政治指的是一个人发声的权利,发言的权利。而作为一个发声或发言的权利,已经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价值性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黄专老师所谓回到个人化、个体化,我想这主要指的是这个发声的权利(right)。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就是刚才黄专老师讲的伦理问题,或许黄专老师关于个体性的这种诉求是对伦理政治的反思和批评,但我的问题是古往今来有没有绝对的个体化?实际上,个人离不开社会存在,可当我们谈个人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原子化的个体,亦即罗尔斯所谓的“无知之幕”后的脱得精光的个人,这有可能陷入另一种认识误区。因此,我提出“社会性的个体”,我认为人永远是活在社会关系当中。譬如海德格尔,表面上看似诉诸虚无主义,但实际上,其背后还是有一个很深的伦理基础,比如他讲操劳、操持、烦心、上手这些词的时候,意思还是人与社会与他者的关系。韦伯亦然。实际上,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通常,伦理更多指一种情感、礼仪、宗族、信仰的可调适的关系,而契约是一种机械的冷冰冰的去情感化的法治关系,我要说的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契约,即便是契约也不可避免一个伦理的基础。生活的意义固然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之上,但最终还是要回到伦理,回到他处,简单地说,就是怎么学着与他人相处。所以我想首先黄专老师总结的四点,我非常认同,但是就第一点“个体性”,我想赋予它一个价值底色或伦理基础。黄专老师所谓的个体性只是停留在政治(发声或自处)的层面,而一旦赋予伦理的基础,意味着不仅是自处,还有他处,包括家庭、宗族等等。
  阿伦特在《政治的承诺》中指出,尽管他承认当代对于家庭与亲属的渴望可能会导致政治根本的错乱,从而消除了其复数性的基本特质。因为政治的基础在人的复数性。而政治则在人和人之间产生,它是作为关系而成立的。然而,以实际的政治语汇来说,家庭之所以取得根深蒂固的重要性,源自于世界的组成方式并没有给予个体任何位置,也就是与众不同的人在世上没有立足之处。家庭是这个陌生荒凉世界中的庇护所,有力的城堡,保护我们希望带到这个世上的亲人。现代政治或自由主义摧毁了家庭,表面上给与了所有人以立足之处,即所谓的权利与自由,可是政治阙如的自由,最终则失去了生命本身,乃至自由本身。生命的基础是如何与他人一道自由地共存于这个世界,而政治的意义在于如何使这种自由共存成为可能。因此之故,“政治不是手段”,而“一直是复数人类永不止息的努力,努力共同生活、共享世界,并相互保证彼此的自由。或许它可以再度如此。这就是政治的承诺”。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或许消解了政治的复数性,但是它所具有的伦理意涵超越了家庭这个空间从而使政治回到政治本身,使仅只作为权利的政治回到作为伦理的政治。伦理政治才是真正的政治。
  概言之,我可能更加主张伦理的个体,社会的个体,而黄专老师虽然也谈及伦理,但个体是前提,或者说个体的伦理,个体的社会。
  
  黄专的再回应
  
  我不把个人作为伦理对象来判断,并不是否定你讲的伦理性的个人,而且指神性部分的个人性可能比伦理性的个人更重要,韩愈讲“存乎己而不待于外”就是这个意思,我理解伦理性的自由主义或者伦理的政治是以人类的诉求为基础。但艺术中如果没有自述性的个体,那抽象概念的个人和社会化的个人也是不存在的,而且从中国现实来看,中国整个当代艺术基本伦理是集体性的,不管是追求个人自由还是追求乌托邦的目标都是集体性的,所以我觉得在谈论个人主义时做这个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在中国每天都有卡夫卡式的场景发生,它的所有的荒诞性在中国都有,但是在中国这些场景往往简单地变成了社会悲剧而缺乏“个人存在”的幽默感和深刻性,而这恰好应该是由艺术完成的任务。
其他文献
大多时候,人们认为美术馆只是一个展示艺术史的地方,一个将过去的作品分门别类的储藏库。然而,对我而言,另一种关于美术馆的观点远比这种观点要切实。这种新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美术馆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以及其他文化中,美术馆的角色都正在拓展延伸。简言之,上述观点把美术馆看成一个自我管理之地,一种自由政府或治理术(governmentality)。美术馆作为一种世俗的礼制,颁布并实施
期刊
贝尔廷在这个短小的章节中引用温克尔曼、瓦萨里等人的例子简述艺术史叙述模式成型的具体环境和过程。温克尔曼的例子被学者们无数次地引用和评述。在他奠基性的著作《古代艺术历史》中,温克尔曼用热烈而独具文采的笔触高声颂扬古希腊艺术,推崇它为人性的美与神性之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呼唤人们回到古希腊,因为只有在那里,人类才有可能变得伟大。有趣的是,这位用“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赞美古希腊艺术、在拉奥孔身上发现灵与
期刊
企图以只言片语把李超这个年轻的艺术家描述清楚其实并不简单。他是双鱼座,多重性格的复杂个体。最初见到或者接触他的时候,不管你是策展人还是经纪人或者评论家,他都是少言寡语的,除非在聊天中触及到某个“严肃而活泼”的话题,他则会机警地“有所回应”并告诉你一个荒诞却又“引经据典”的理由。之所以用“严肃而活泼”、“引经据典”二词,是因为这两个词能简短而有效地描述李超的作品基调,甚至可以概括李超本人的个人气场。
期刊
卢迎华<<    我想从李然的这篇《焦灼境遇下的游击战——“小制作”简述》开始我们的讨论。这是一篇李然为《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撰写的短文。我们邀请艺术家,也是“公司”成员李然来对“小制作”的实践进行描述和评论。和“小制作”一样,“公司”也是一种艺术家自发性的实践,而且两个实践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开始。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艺术家需要开展自发性的实践,是出于怎样的一种不满足?“小制作”的宣言中
期刊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物符号学(biosemiotics),信息符号学(cybersemiotics),动态雕塑,移情(empathy)  摘要:在本文中,我将把建筑师菲利普·比斯利(PhillipBeesley)的动态雕塑作品《生命空间(Hylozoic Ground)》与关乎人类主体的一组理论和哲学研究相联系。在这种语境下,怀着“生命”和“意识”间之密切关系的预期,我将探讨“什么是生命”这一深
期刊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型年鉴,是关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重大事件、问题、现象、观念、作品、人物、理论等的各类文献的年度记录。以一年为单位,汇成综合信息,记录当年发生的相关事件和重要的艺术创作、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状况。该年鉴属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负责人朱青生教授担任年鉴主编。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完全从学术规范出发,不介入任何营利运作,尽
期刊
“小制作”项目始于2008年,在09年后半年渐渐淡出人们关注的视野,就在此文撰写前一天,我特地寻问该项目从未缺席的艺术家,“‘小制作’还有下文么?”他的回答是:“还要继续……”  “小制作”项目属杭州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所产生,参与此项目的大部分是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生活在杭州的年轻艺术家,甚至是在校学生。“小制作”项目的历次展览,都让人能够清晰的看到一种年轻化,低成本,高效率,展示场地不断变动的
期刊
《当代艺术与投资》:你平时创作之余有些什么爱好,喜欢做什么,和你的创作有关联吗?  李超:我的兴趣还是很广泛的,有时候甚至是矛盾的,我喜欢玩木器,香道,茶道,有些复古追古吧。我又很迷恋速度,刺激,我爱消费,我喜欢开快车,有时有很强烈的幻想,想象。爱看美国大片,刺激的,庸俗的我也喜欢,觉得带劲儿。骨子里还是想愉悦自我,喜欢传统的,安静的东西,会着意自我营造一种氛围和感觉。这些可能会不自觉地在创作中有
期刊
《梦幻之宴(历史上的菜单和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由四个不同分期组成的特别的画册,在2008年夏季资生堂艺廊举办的同名展览后出版。  《梦幻之宴》在过去和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它将艺廊的空间转换成为一个宴会厅,邀请了一批精选的艺术家根据立松弘臣氏纵其一生收集的历史老菜单来激发灵感进行创作。  作为一个充满激情的收藏家,立松氏从青年时代就对美食产生兴趣,并自1553年起开始收集皇家和贵族的
期刊
近三年来我的研究一直聚焦于可被描述为经济与治理的神学系谱的那种东西。我试图展示当前经济与治理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上的支配,是在早几个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中,在——为协调单子论和三位一体——神学家把三位一体呈现为某种神圣的“经济”,作为上帝组织与治理神圣生命与被造世界的方式的时候,是如何取得(形成)其范式的。  正如人们彻底埋头于如此类型的计划时经常发生的那样,就在我认为自己已经得到结论的时候,一系列全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