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衰的80后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86520520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部名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异常火爆。这部略带伤感的影片,描述一代青年的青春和梦想,失落和迷惘。和电影中描述的那一代青年不同,也和“五四”时期的青年不同,当下,80后青年人因背负太重的压力而浮躁、焦虑、早衰……
  5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莫让青春染暮气》,文章说,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怀念逝去的青春;再是叹老,在比自己小的90后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究竟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一个有志青年的早衰
  张华,今年31岁,从小胸怀大志,壮心不已,立志赚钱养家,出人头地。以行有小车、居有楼房为梦想;以关心国家命运为志向。当年,考上大学的他,成为当地学子的榜样。毕业后,工作找到了,但是每天加班不说,工资少得可怜,每月付完房租、水电煤气费以及别的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渴望出人头地的他,看不到希望,于是一气之下辞职下海。但是他资本不多,关系全无,屡战屡败,频繁投资(投机),到处寻找赚钱机会,均碰壁而归。很少看书的他,却买了几十本成功学、市场营销学经典著作,管理学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苦读良久,蓄势待发。
  闯荡数年,所有的法子都试过了,奈何时乖命蹇,天不遂人愿,他又数次一败涂地,血本无归。张华的同学王军,父母都是张华家乡县城的局长,职位虽然不高,但有实权。当初成绩一塌糊涂的他,读了个大专,毕业后,托他父母的福,白手开公司。如今的他,油头粉面,腰缠万贯,驾一辆本田,今年更是荣膺当地“杰出青年”,俨然一青年才俊、社会精英、创业高手。
  他们本系中学同学,读书时也曾以兄弟相称,誓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却渐行渐远,几成路人。10多年过去,张华胸中壮志已消,脑海梦幻犹存,腹部渐隆、眼袋渐垂,觉比打盹少。更让他郁闷的是,年逾而立之年的他,感情世界充满坎坷,犹如荒凉的戈壁。他并不是没有心仪的姑娘,但是自卑的他没有勇气去努力追求,甚至没有勇气去靠近,唯一一次鼓起勇气追求一位心仪的姑娘,虽然费尽心机争取姑娘的芳心,但最后因自己低劣的外在与内在的条件而遭到被拒绝的命运。爱情与事业屡受挫折的他,感慨“想当年,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叹如今,为了生活“生不如死”。
  “忍把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张华把成功学管理学著作卖给收废品的老头,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他最爱网游,如魔兽世界、dota等,也爱贴吧、更爱“女神”,爱幻想。在这里,他可以找到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成功”。
  忽如一夜春风来,“屌丝”一词布满中文网络,“屌丝”也开始在中国社会流行起来。张华看到后,猛然一怔——自己和“屌丝”的特征太符合了:“1980年代出生;孩童时可能就大把吃过三聚氰胺,少年时代又饱受国产山寨文化毒害;要读大学了,学费开始暴涨;要买房子了,房价开始飙升;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从此以后,张华便以“屌丝”自许。
  他孤身一人,和别人合租在老公房里,用山寨手机,穿假名牌,吃泡面或路边巷口的小店,见到别墅高楼,会忍不住骂几句,在路上看见好车如流,特别是很牛的车牌,就忍不住想扔石头。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心中仍然胸怀天下,对国家大事操心的程度不亚于国家领导人。每逢遇到我国与他国的领土纠纷,就会在网上撰文出谋划策,甚至情绪激烈地谩骂,自嘲“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
  现在的他,梦想很实际:买房结婚。即便这样的理想,他也觉得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低,但是他总能找到出路——网络虚拟世界。“我们屌丝的梦想,可能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但我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在这里,我可以富有、出名,甚至有很多女朋友。”
  在焦虑浮躁中奔忙
  以张华为代表的80后,他们中最小的24岁,最大的也不过33岁,正当青春年华,有活力,有冲劲,充满锐气和朝气,本应该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用梁启超的话说,80后应该“如朝阳,如乳虎,如泼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然而,他们却陷入集体“早衰”,笼罩着一股暮气。太多的青年人精神上陷入了早衰,这种早衰很容易和成熟混淆。他们变得现实与世故,但却少了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锐气。敢想敢干、直抒胸襟、意气风发本该是他们青春的字眼!但现实社会的压力及大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衰了。正如《人民日报》所言:“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
  相对于70后以及他们的父辈、爷爷辈,80后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可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远没有上一辈勇敢,也没有90后那样洒脱。在网上流传的一种症状——“早衰症”,比如,精神不振,长期感觉困乏嗜睡,反应迟钝,办事效率低,创新能力下降。这种症状引起80后的共鸣。很多80后对学习、工作、生活失去兴趣,心态消极,且身体亦出现衰退迹象,一些年轻人的心理年龄往往超过了实际年龄。怀旧、叹老成为时下80后“早衰”、“暮气沉沉”的集体写照。有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承认自己精神早衰。风华正茂的他们正受到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抑郁焦虑、思想无法集中、疲劳、失眠、体重增加、脱发等的困扰,呈现各类早衰征象。很难想象,10年、20年抑或30年后的他们会如何?
  找工作难、就业压力大、工资低、房价贵、社会太现实……从学校踏入生活,会开始一遍遍面临这些问题。80后的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会感觉以前的理想慢慢被消磨,没有朝气便是平常的事。而拼爹规则、社会板结、融入艰难、蚁族生存、职场压力,成为80后生活的关键词。青春向下的蜗居、蚁族生活,面对社会转型的激烈抗争与挣扎,最终逼迫年轻人放弃那些曾经青春华彩的梦想,放弃自由晃荡的青春,被迫选择一种更稳定、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语境下,他们还面临诸多生活风险。有房的,房贷占到他们收入的很大比例;没房的,也要早早节衣缩食,力争当上“房奴”。他们只能选择保守的生活,不敢去旅游、不敢随便换工作、不敢不拼命工作……有人甚至称这个“亚历山大”的社会为“新奴隶时代”——房奴、车奴、卡奴、孩奴……各式“奴隶”层出不穷。这种竞争压力其实在读书时就已经开始:高考、考研、留学、入党、竞选学生干部、争取名额有限的各项荣誉。在这个充满生活风险的社会,他们的生活安全感匮乏,怕失业、怕生病乃至怕结婚生子。所以,他们在杂乱喧嚣的现实生活中奔波、焦虑、浮躁;他们变得世故、圆滑、老练、保守,缺乏自信、自我、独立担当的勇气;他们更现实,亦更无奈,不得不用对身体与精神的透支来缓解生活的压力。   而对于许多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漂一族”,特别是农村出身的年轻人而言,于上述压力之外,又背负了“上了大学,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改变家庭的命运”的自我期许。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读书期间的全心投入、孤注一掷;刚一毕业,就要自食其力,甚至要负担起远在家乡的父母的生活。他们在大城市没有根基,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道路之艰辛,不言自明。
  一位“菲蔗”的网友抱怨:“80后,从上世纪90年代末,被关注,被评论,被标签,至今话题不衰。先是80后叛逆,后来80后没有担当,再后来80后三十不立,现如今你怀怀旧,给你扣一顶80后暮气沉沉的大帽子。深以为,这种不考虑社会环境现状,任意标签80后的行为,让我嗅到了腐朽味道。”
  而洪仕斌则驳斥指责80后 “暮气沉沉”的非议:“以前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请问,谁有80后悲催?读个大学,工作不分配;买个房子,房价持续高涨;生个孩子,吃洋奶粉;稍微安定,又要赡养四个老人等。请问有何理由说80后早衰?”
  为稻粱谋,想象力被扼杀
  尼采曾说过:“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中国的80后不幸被这位哲人言中,但是这不能完全怪他们,他们的早熟抑或早衰和这个时代有关。社会转型和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不再分配、职场竞争激烈、高房价、高通货膨胀……因应时势,许多80后不得不放弃诸多浪漫想法,终日为“朝九晚五”程式化的工作奔忙,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所累。
  现实生活的压力,使他们过早地放弃青春年少的浪漫情怀,他们的梦想没有了颜色,生活丧失了激情。有外文报纸分析:“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曾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希望,有希望才会积极进取,然而,对于很多在职场摸爬滚打数年的80后来说,梦想早就成为一种奢侈。工作仅仅是为稻粱谋,加班不过是出于无奈。工作不再有乐趣,不再有激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日常状态。“刚参加工作时真是意气风发,现在对什么都无所谓了。对领导的批评表扬无所谓,对同事的跳槽升职也不关心,不觉得多么痛苦也不觉得多么开心。”一位年轻女白领如是说。
  放眼当今社会,借用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的人》里的一句话说:“社会的生活理想正在日趋扁平化和单一化。”在马尔库塞书中,描述了现代人已经成为“单向度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接受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而在中国,他的描述已经成为现实:伴随城市化与网络的发展,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追求、生活状态,日渐同质化。他们不敢打破现有的生活规则,因为他们的青春早已被商业社会里的成功学“绑架”。风靡社会的攀比风、奢侈风更是刺激了很多人的物质欲望。那些得“早衰症”的80后更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夹心层”。也许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物质上虽然丰裕了,但遭遇精神上的迷茫,甚至是一场精神危机。
  另外一种颇受关注的现象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考公务员。“国考”的热度和难度亦相应水涨船高。在“就业难”的背景下,考公务员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最主要的理由是“工作稳定”。此外,“公务员”三个字背后所包含的权力资源、隐形福利和灰色收入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年轻人过度追求“铁饭碗”,丧失的是创业积极性。这种过度求稳的心态,将成为中国加快发展的障碍。
  “未老先衰”值得反思
  终将逝去的青春,提前“逝去”了,80后一代“未老先衰”值得反思。某种意义上,这似乎已经是这代人的特征。无奈的他们需要重拾理想,更需要希望的阳光。疏浚社会上升渠道,重塑公平正义,给更多人以希望,或许对避免80后集体性精神早衰有较大功效。
  80后染暮气,90后已叹老,谁的错?答案众说纷纭。但是,80后的早衰现象无论如何都不是正常的。或者也可以说,它就像一个格外刺眼的社会征兆,需要制度的纠偏来重焕青春。对于那些早衰的80后来说,当下最需要的是制度性的解压,与收入分配体制的调整。面对80后年轻人身上的“早衰病”,也只有体制性纾困,用制度为权利兜底,重振社会秩序与规则,打通向上流动的通道,一代人的青春才可安放。国家和社会,应该不遗余力地去保障年轻人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起码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只有社会中的人共同努力,国家才不会变得死气沉沉。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的开头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的确,人们总难以获得一种理想与现实的两全,但一个国家的青年理当更有活力,这不仅是因为“少年强则国家强”,而是因为关于年轻人的苦闷与惆怅,还常常指向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青春不能无处安放,每一代人都各有各的青春华彩,也各有各的伤痛与迷茫。
  当然,80后也要明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现实的压力是成长的必修课,单纯从外界环境中寻找原因,为失败找到借口,只能导致个人的不断沉沦。这种凡是把个体境遇一味归咎于社会、体制、制度,实质上是缺乏反思精神的惰性本能。面对这个令人有些失望的社会,人们有理由保持悲观,但是悲观没有出路。面对逆境,坚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有信念、有行动,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80后正处青春年华,不能在回忆里过日子,现在能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让自己有衣穿、有饭吃,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再去追求和实现我们的梦想,一点点地去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人民日报》也撰文疾呼:“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青年在时代的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在当代青年人的身上,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
  为理想而坚持,为爱情而等待,为独立自主而特立独行,这才应该是80后的抉择。青春的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去实现;中国的梦,需要千千万万的年轻的我们去实现。
其他文献
他们做起了拉卡收药的“生意”    宋子龙,27岁,安徽人,1999年初中辍学后在家务工,2004年与妻子胡艳结婚,此后一直在安徽老家经营窗帘生意。余家群是宋子龙的岳母,10多年前和丈夫胡德银来到上海,老两口刚开始以收废品、家电为生,后来,看到别人从事拉卡收药“生意”可以赚钱。从2005年开始,夫妻俩也向上海本地参保人回收药品及租借医保卡配药,做起了这门“生意”。2008年年底,胡德银因肝癌去世,
“捉鸡帮”的变身  1950年夏,建国初期的上海滩,百废待兴。可浙沪交界一带水域的船民,脱离了“三座大山”的“虎口”,又陷入了匪患肆虐的“狼窝”。一股叫做“水河帮”的武装匪徒,在江河上杀人掳掠,无恶不作,以船运业谋生的船民们被祸害得苦不堪言。  这“水河帮”,究竟是何方妖孽,胆敢如此肆无忌惮呢?故事,还得追根溯源到清末光绪年间。  那一年,苏北地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农民们被迫背井离乡,南下逃荒。
编者按:在以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双全为首的陕西高速系列腐败案中,百万元级别的贿赂如同儿童游戏“大富翁”中的筹码,国家的信誉和人民的利益也如他们手中的玩物。  巨额的权钱交易链条为我们揭开不加限制的权力背后的黑洞有多大。      今年62岁的陈双全有着令人羡慕的光环,仕途上的他曾是一市之长、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正厅级)、商海中他在行业和产业领域里,以
11月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開开庭审理了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万曾炜涉嫌受贿案。今年64岁的万曾炜,博士研究生学历,原系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2002年至2009年,担任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主任,兼党委书记。2009年8月退休。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起诉称,被告人万曾炜利用担任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规划土地局局长,管理、签发相关房地产规划、审批项目等职
提起范宪,在上海乃至全国工业系统,几乎无人不知。范宪名头之响亮,不仅因为他是上海华谊集团副总裁、国企上市公司“双钱股份”的董事长,更多的是因为他曾是国企改革的风云人物,先后担任过上海六七家老牌国企的“一把手”,获得过众多的荣誉,如“上海市工业系统扭亏解困成绩显著先进个人”、“中国化工十大风云人物”等,一度被称为“扭亏大王”。  然而,范宪真正变得家喻户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是另一种“花样百
手不释卷的女杰,一次次地科学施教,为邪教痴迷者解开心结。    毒品与邪教是徘徊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的两大魔影。它们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灵,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降魔伏妖须英雄。全国劳动模范蒋绮琼就是降魔大军中出色的一员……    踏上新征途  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憧憬着做“孩儿王”的蒋绮琼师范毕业了。出乎她意料的是,她被分配到上海市女劳教所从事吸毒女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工
2014年6月19日,安徽省六安市原副市长兼霍邱县县委书记权俊良因涉嫌犯滥用职权、受贿罪,在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过堂受审。  宿州检察机关侦查并指控,犯罪嫌疑人权俊良在担任霍邱县长、县委书记期间,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在处置霍邱县范桥铁矿探矿权转让过程中,非法干预范桥铁矿转让价格评估,并决定将该铁矿探矿权转让给首矿大昌公司,给国家造成了5.2亿余元的经济损失,构成滥用职权罪;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
2010年12月30日,香港某产科医院。  一瘦高个的青年男子在走廊上来回走了一圈又一圈,神情不安。他叫钱磊,刚刚跨入而立之年,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一周前,他休假陪同妻子赴港生产。就在昨天,他伴妻子进入产房,迎接他们的宝贝女儿来到了这个世界……  然而,初为人父的喜悦被刚刚接到的一个上海来电打消了。来电人是钱磊的同事小魏。这次休假前,钱磊把手头未了的业务委托他处理。小魏说,你留下的一笔业务凭证上银
  
吃里爬外的厂长    对于企业家来说,生产原料进货价总是越便宜越好,外发加工费总是越低越好,这样就可降低生产成本。但有一位厂长却反其道而行之:每当供货商及加工单位与他谈好价格,他总是主动要求对方加价。  难道这位厂长的脑子进水了不成?  原来,他需要的是加价后形成的差价,于是人为地制造了这样的差价,最后,这一笔笔“差价”都落入了他的口袋,累计达240多万元。  此人就是上海的一家服饰有限公司的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