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年7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0届年会”(以下简稱“年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专家、学者,在沈阳音乐学院这所具有革命历史传统的学府思辨畅谈,这也是继1984年“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阳片)”①会议后,时隔34年,再度莅临沈城的一次盛会。 开幕式上,学会会长乔建中致开幕辞,他回顾了学会三十多年来的发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年7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0届年会”(以下简稱“年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专家、学者,在沈阳音乐学院这所具有革命历史传统的学府思辨畅谈,这也是继1984年“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阳片)”①会议后,时隔34年,再度莅临沈城的一次盛会。
开幕式上,学会会长乔建中致开幕辞,他回顾了学会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学会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向为学会成立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前辈学者以及给予学会关心和支持的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全体会员致以诚挚的谢意。此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萧梅总结汇报了两年来的学会工作及本届年会的筹备情况,宣读了新会员名单,并鼓励各位同仁积极参加2019年举办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5届世界大会”,为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及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后,与会代表结合自己的研究论域展开了热烈讨论,其议题主要涉及:回溯传统、明确定位的主题发言;开拓新方法、新思路的专题研究;鼓励后学和培育新生力量的青年学者论坛;彰显传统音乐资源与当下高科技结合的影片展映专场等,大致可梳理为以下几方面:
一、主题:回溯传统
其他文献
15年古琴家、音乐学家吴文光先生举办了“琴心”系列艺术活动展演,由“琴心墨象·吴文光书画艺术展”和“琴心雕龙·吴文光古琴经典述作音乐会”两个部分呼应而成。“琴心墨象”书画展是吴先生习书五十余年以来,对个人书画艺术追求的一次阶段性展示和总结。展览首先于7月16日在河南洛阳龙门博物馆拉开帷幕,后于9月20日辗转至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展出。而11月7日“琴心雕龙”述作音乐会则是吴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于美
照现代科学观念,要发现宇宙万物的奥秘需要不断地在微观和宏观、物质和精神等领域进行探索,由于宇宙是无限的,且又有新事物不断产生,因此科学探索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但在中国传统的“气化论”宇宙观下,无论是微观的粒子还是宏观的星系、无论是物质运动还是精神活动,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气”的运动,即《周易》中所说的“阴阳之气”或《庄子》所谓的“通天下之一气耳”①。这样一来,人们如果想要把握宇宙和生命的真谛并不需要“
在西方音乐创作的历史中,几乎所有时代的作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引用的方法,这其中有的是模仿,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改编。有些作曲家也引用自己的作品,例如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法国的马勒学者亨利一路易·德·拉·格兰热就曾依据自己的研究公开表示:“在马勒之前,从来没有哪位作曲家想过要将已经创作好的歌曲引入到交响曲中来,而这恰恰是马勒经常做的。”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后简称《第五》)创作于1
18年适逢法国作曲家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Fran?觭ois Gounod,1818—1893)诞辰两百周年,国家大剧院于7月18至22日上演了其歌剧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示纪念。本次演出在服装舞美、道具布景以及对舞台机械装置的使用方面均别出心裁,歌剧现场的视觉效果夺人耳目,加之来自欧洲的主创人员与大剧院乐队、合唱团的专业演绎,使这部诞生于150年前的法国歌剧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时
感谢“金钟奖”评委会,在上百篇的论文中,把我的论文《民族音乐结构型态中程式性与非程式性》评为等次奖中的铜奖。正如居其宏先生在《中国艺术报——中国音乐》专栏中所言:“任何学术作品评奖同其他艺术作品评奖一样,都是一种没有绝对硬性衡量指标的软性评价活动……其中也必然渗透着评委们自身的主观性……”。三十多年来,中国音乐学界发表了成百上千篇的优秀论文,水平高者,绝不只有这几十篇。我虽然有幸进入这几十个人的名
本刊讯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于1927年开始举办,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音乐比赛之一。在九十多年的岁月长河中,该比赛秉承了丰富而独特的传统同时,又不断续写着它的新篇章。从比赛阶段、曲目,到对参赛者进行评审的方式以及奖项数量都在不断地调整。但始终不变的是评论家、媒体、文化活动爱好者、钢琴家以及广大观众等国际群体对该赛事一如既往的热忱。 2020年,第十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将拉开帷幕。比赛将于202
一、《情景》简述 德国先锋作曲家拉亨曼(Helmut Lachenmann,1935—)于1988年创作的乐队作品《情景》(Tableau)堪称现代音乐中最具有创意的作品之一。新的乐队音响、新的乐器演奏方法、新的复杂而精确的记谱方式。新的配器法,加之“无声”的演奏、无声的“渐强”等独特表现形式,使得乐曲常常把乐队的演奏家们及听众们带到了听觉的极限,回味无穷。仔细研读乐谱和聆听录音,我不禁深受启发
17年9月18日至20日,由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暨第二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以下简称“论坛”)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金铁霖、会长马秋华,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原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人民音乐出版社
访谈者:钱仁平 时间:2012年9月8日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 钱仁平:杨老师,您是全国很著名的唱片发烧友、“唱片大户”,今天的访谈我们就从唱片说起吧,为什么买那么多唱片? 杨立青:买唱片算是养成的习惯吧,或者说是家传。首先跟我父亲有关。可以想象在五六十年代,音乐会很少,接触音乐的媒介、接触一流演奏家的机会可能只有唱片了。我父亲那时候有点“过分”哦。他有个学生,是国立
2012年2月13日上午9时52分,作曲家、中国电子音乐学科领军人物、音乐教育家刘健先 生,过早地闭上了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享年58岁。 生前,他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954年2月,刘健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年考入本院攻读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