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13日上午9时52分,作曲家、中国电子音乐学科领军人物、音乐教育家刘健先
生,过早地闭上了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享年58岁。
生前,他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954年2月,刘健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年考入本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开始在全国音乐院校中首创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开创了中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先河,是中国电子音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60年代末刘健在读中学期间开始学习作曲,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湘黔工程指挥部文艺宣传队、长沙湘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宣传队、长沙市花鼓戏剧团担任作曲和指挥。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舞蹈音乐、小歌剧、大合唱、器乐合奏等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在长长的作品清单中几乎涉猎到所有音乐体裁,尤其在挖掘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电子音乐作曲技术相结合的交汇点上成绩卓著,蜚声国内外乐坛。他常年致力于中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工作。中国电子音乐学会成立以后,他出任首任副会长,自2002年中国电子学会筹备会到2011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期间所有的相关电子音乐学科建设的会议他无一缺席,在连续举办八年的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中担任主任评委,甘为人师,提携后学。笔者作为学会秘书在参与近十年的音乐节组织工作时得以近距离地了解他,深受其学识和才情熏染,更为其乐观通达的人格魅力感动,因此握笔撰文,哀思先师!
“刘健说他创作《盘王之女》这样一张唱片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与当代音乐气质的交会点,让听众感受到民族音乐永不消失的魅力”。①这既是他从前人的创作轨迹获得的历史感悟,也是他为自己的音乐人生搭建的创作平台。他在越界飞行②中行云流水的奇思妙想,飘荡在“风的回声”③里为我们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天籁之音。白驹过隙的人生定格在58岁,难道是天妒英才吗?在我们为刘健英年早逝扼腕叹息的同时,对他的创作历程、学术思想、学科贡献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及全面准确的历史评价,或许会成为未来学界的研究课题。
一、首次提出“文化环境”论的民族音乐
创作新理念——“新民族根源音乐”
“新民族根源音乐”创作理念催生出为乐界熟知的《纹饰》、《盘王之女》、《风的回声》和《黑珍珠》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以独具个性的音响形态呈现出一种既扎根于民间音乐,又将现代音乐写作技术和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相结合的新形式。在这块别有洞天的创作领地,他的音乐作品收获了来自学术与大众、国内与国际的推崇。在这里,作曲家根植于他所热爱和熟悉的民间音乐土壤,或直接拼贴场景再现,或抽象升华意蕴丛生,将中国民间音乐语汇化入创作的灵感之中,创造出一种广为世人接受的艺术境界。作为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曲家,他执着探索将音乐创作置于“文化环境”,并以此为背景展开对音乐素材的选择、加工和再创作,借助电子音乐技术和录音技术的支撑,把大量真实的民间声音材料直接拼贴在以特定“文化环境”为依托的音乐中去,让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声响,或扮为瑶歌独唱吟咏鲜活的历史瞬间,或借用佤族伴唱诉说过往的传奇故事。“基于此,刘健想让原始的民间音乐材料,化为具有当代音乐气质的作品的核心,让人不仅仅是当成‘过去’‘怀念它’、当成‘文物’‘收藏它’、当成‘原料’‘利用它’,而是像欣赏当代音乐作品一样‘欣赏它’,并在不同民族的听众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④
二、追求兴趣盎然的人机互动,
创造和谐自然的“美”“妙”音乐
语言的终点是音乐的起点,对于一个才思敏锐的作曲家而言,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的音乐创作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安慰和满足。刘健本人坦言:同文字写作相比,他更喜欢在音乐创作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从教二十余载,育人无数,他把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与人生的思考点点滴滴地传授给学生,如今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大专院校和音乐创作团体的骨干力量,而他本人却因为繁重的教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无术分身,无暇顾及著书立说。耐人寻味的是,以刘健为蓝本的音乐特写《刘健和他的瑶歌》荣获第35届亚洲太平洋国家广播电视联盟娱乐节目金奖,他以独具魅力的口才和精彩绽放的思想火花征服了国际评委,使一个音乐专题片获此殊荣实属难得。在他为数不多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刊载于2003年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第2期的《算法作曲及分层结构控制》的结语部分堪为他个人音乐创作观念的真知灼见,现完整摘录如下:
音乐之美在于有意味的乐音组织形式。“组织”的意味既在于能被人认知的逻辑,也在于能使人惊喜的意外。可以用多年前十分流行的比喻来形容,二者如同“鱼水关系”,逻辑似水,意外似鱼。组织逻辑虽然可以独立存在,可如果无意外之鱼,逻辑之水也就没有艺术的生气。水之欲可假计算机之手,鱼之欲则要借助于我们的艺术感觉。
音乐之妙在于其是自然与人性的完美结合。音程、和声、调式调性、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自身的和谐与冲突、平衡与张力,都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客观物理和主观心理双方面的理由。音乐中所有现象存在,似乎都有着自然与人性的双重理由。对算法作曲与分层结构控制的讨论似乎也使我们看到了音乐中自然与人性相连的另一桥梁。计算机控制原理和数理逻辑,有时也会与人的思维过程在冥冥中“幽会”。也许因为计算机控制原理与数理逻辑本身既是自然的属性,也是人类思维的结晶。
由此看来,既然逻辑和意外不会对立、自然与人性不可对立,计算机与人更不该对立。不妨让二者融为一体,共同创造“美”“妙”音乐。⑤
从追求兴趣盎然的人机互动,创造和谐自然的“美”“妙”音乐出发,就不难理解他所创作的《Ear Saver》(为MAX程序而作)、《半坡的月圆之夜》(新笛、小堂鼓与四个音箱的重奏)和《触动》(为藏铃与Max/MSP而作)等计算机音乐作品如何巧妙地穿过冰冷的音箱,流淌出温暖的涓涓音流。在作曲家笔下,“计算机控制原理和数理逻辑,有时也会与人的思维过程在冥冥中‘幽会’”⑥。这种兴趣盎然的人机互动被作曲家赋予了些许朦朦胧胧的色彩,相互心领神会却不愿揭开薄薄的面纱,“音乐中所有现象存在,似乎都有着自然与人性的双重理由。”⑦在他看来,自然和人性的面纱阻隔了那些缺乏人情冷暖的机器味道,使严密的计算机程序和枯燥的数理逻辑在冥冥之中与人展开饶有兴趣的互动。
三、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三方面
为中国电子音乐学科建设与发展开创新天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正进入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期。当大多数人还忙于对传统学科建设进行梳理和改革的时候,刘健却另辟蹊径开掘出中国第一条电子音乐学科发展的新路——音乐音响导演专业。音乐音响导演是艺术与技术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它是基于作曲和计算机两种平台融会贯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大胆的学科建设思路轰动了当时的中国音乐教育界,大家在叹服他与同事勇气可嘉的同时,也为他们暗自担心。庆幸的是音乐音响导演的专业建设得到武汉音乐学院乃至湖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短短几年迅速确立了中国电子音乐学科领头羊的位置。时过境迁,二十几年后的电子音乐学科俨然扮演着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举足轻重的角色,全国百余所大专院校开办了相关学科和专业。然而,在电子音乐事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该学科奠基者之一的刘健先生却突然不辞而别,的确是中国音乐事业的巨大损失!
2001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在张小夫教授的带领下招收第一届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本科生,以特殊的首都优势在圈内初露端倪。2002年,中国电子音乐学会筹备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揭开帷幕,筹备会结束了全国电子音乐学科经历雨后春笋的发展后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南北两地的大专院校聚拢京城共商学科建设大计迫在眉睫。刘健亲自参与制定一系列章程和计划,以极大地热情参与到学会的筹建工作,并被公选为学会副会长。两年后,2004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幕,大量风格迥异、参差不齐的电子音乐作品涌现在评委面前,刘健作为主任评委以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点评在大师班和电子音乐比赛现场给青年学生以点拨和鼓励。从1987年创办音乐音响导演专业至今,他教书育人的脚步从未停止,直到去世前四个月还活跃在2011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现场。
至今,笔者还清晰地记着2002年第一次在中央音乐学院报告厅聆听刘健的电子音乐作品《绿山谷》时的场景,大家凝神享受音乐中充满地域特征的声音元素。“从男民歌手悠长的山歌式甩腔开始,浓浓的回声将听者的想象带入清新幽静的大山。随后,经过延时处理的男女多声部进入,相互之间构成微小且不固定的时差,形成立体的跳动回声效果,也预示着这是一首大山中的情歌。在这样的回声背景上,成熟沧桑的男声唱出哀怨动人的土家织锦情歌,引起听者对这大山里发生过的爱情故事产生无边的遐想。”⑧刘健以旺盛的创作力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这些作品成为后辈学者揭示他创作奥妙的宝库!如果不是上天的残忍和无情,他一定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甚至在晚年时可能会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著书立说,传之后世。当然,这仅仅是我们一种痛苦无奈的假设罢了!
作为一名音乐活动家,刘健近年在参与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和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活动的同时,忙中偷闲给青年学生做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他强调中国传统的师道,将自己做学问和做人的榜样润物无声般地传递给学生(这里的学生界限已经远远超出武汉音乐学院的范畴)。他的讲课,通古辩今,神采飞扬,期间常引吭瑶曲,堪比歌者。在2009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的讲座上,他大力向学生推荐民族音乐学者沈洽先生的《音腔论》,并以自己丰富的音乐作品印证作者的理论阐述:“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份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所包含的音成分的变化是‘音自身的变化’,并非是‘不同音的组合’”⑨。他从沈洽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腔”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出发,展开自己匠心独具的音乐创作旅程。
先生走后次日,笔者受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长张小夫教授之托,代表学会向武汉音乐学院撰写唁电,现抄录如下,以寄哀思:
惊悉刘健先生仙逝,无限哀悼!盘王女如约至,伴先生驾鹤西行;黑珍珠暗自伤,思余音绕梁不绝。先生于作曲、电子音乐及学科建设等领域成就卓绝,享誉华夏,不愧一代宗师!仙人其往,气韵长存,天籁华章,永垂不朽!
特此致哀!
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
2012年2月14日
①④钱仁平《从〈纹饰〉到〈盘王之女〉——刘健音乐创作的“马尔可夫过程》,《音乐爱好者》2001年第3期。
②刘健认为自己的音乐创作融入了风格迥异、类型差别和超越时代的诸多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种没有界限的自由创作如同庄子的“逍遥游”般无拘无束,如同越界飞行。
③《风的回声》于2001年获英国伦敦科罗伊敦音乐节作曲比赛第一名。
⑤⑥⑦刘健《算法作曲及分层结构控制》,《黄钟》2003年第2期。
⑧刘涓涓《回归自然与精神的乐土》,《黄钟》2007年第2期。
⑨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于祥国 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副主
任、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生,过早地闭上了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享年58岁。
生前,他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954年2月,刘健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年考入本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开始在全国音乐院校中首创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开创了中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先河,是中国电子音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20世纪60年代末刘健在读中学期间开始学习作曲,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湘黔工程指挥部文艺宣传队、长沙湘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宣传队、长沙市花鼓戏剧团担任作曲和指挥。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舞蹈音乐、小歌剧、大合唱、器乐合奏等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在长长的作品清单中几乎涉猎到所有音乐体裁,尤其在挖掘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电子音乐作曲技术相结合的交汇点上成绩卓著,蜚声国内外乐坛。他常年致力于中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工作。中国电子音乐学会成立以后,他出任首任副会长,自2002年中国电子学会筹备会到2011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期间所有的相关电子音乐学科建设的会议他无一缺席,在连续举办八年的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中担任主任评委,甘为人师,提携后学。笔者作为学会秘书在参与近十年的音乐节组织工作时得以近距离地了解他,深受其学识和才情熏染,更为其乐观通达的人格魅力感动,因此握笔撰文,哀思先师!
“刘健说他创作《盘王之女》这样一张唱片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与当代音乐气质的交会点,让听众感受到民族音乐永不消失的魅力”。①这既是他从前人的创作轨迹获得的历史感悟,也是他为自己的音乐人生搭建的创作平台。他在越界飞行②中行云流水的奇思妙想,飘荡在“风的回声”③里为我们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天籁之音。白驹过隙的人生定格在58岁,难道是天妒英才吗?在我们为刘健英年早逝扼腕叹息的同时,对他的创作历程、学术思想、学科贡献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及全面准确的历史评价,或许会成为未来学界的研究课题。
一、首次提出“文化环境”论的民族音乐
创作新理念——“新民族根源音乐”
“新民族根源音乐”创作理念催生出为乐界熟知的《纹饰》、《盘王之女》、《风的回声》和《黑珍珠》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以独具个性的音响形态呈现出一种既扎根于民间音乐,又将现代音乐写作技术和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相结合的新形式。在这块别有洞天的创作领地,他的音乐作品收获了来自学术与大众、国内与国际的推崇。在这里,作曲家根植于他所热爱和熟悉的民间音乐土壤,或直接拼贴场景再现,或抽象升华意蕴丛生,将中国民间音乐语汇化入创作的灵感之中,创造出一种广为世人接受的艺术境界。作为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曲家,他执着探索将音乐创作置于“文化环境”,并以此为背景展开对音乐素材的选择、加工和再创作,借助电子音乐技术和录音技术的支撑,把大量真实的民间声音材料直接拼贴在以特定“文化环境”为依托的音乐中去,让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声响,或扮为瑶歌独唱吟咏鲜活的历史瞬间,或借用佤族伴唱诉说过往的传奇故事。“基于此,刘健想让原始的民间音乐材料,化为具有当代音乐气质的作品的核心,让人不仅仅是当成‘过去’‘怀念它’、当成‘文物’‘收藏它’、当成‘原料’‘利用它’,而是像欣赏当代音乐作品一样‘欣赏它’,并在不同民族的听众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④
二、追求兴趣盎然的人机互动,
创造和谐自然的“美”“妙”音乐
语言的终点是音乐的起点,对于一个才思敏锐的作曲家而言,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的音乐创作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安慰和满足。刘健本人坦言:同文字写作相比,他更喜欢在音乐创作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从教二十余载,育人无数,他把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与人生的思考点点滴滴地传授给学生,如今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大专院校和音乐创作团体的骨干力量,而他本人却因为繁重的教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无术分身,无暇顾及著书立说。耐人寻味的是,以刘健为蓝本的音乐特写《刘健和他的瑶歌》荣获第35届亚洲太平洋国家广播电视联盟娱乐节目金奖,他以独具魅力的口才和精彩绽放的思想火花征服了国际评委,使一个音乐专题片获此殊荣实属难得。在他为数不多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刊载于2003年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第2期的《算法作曲及分层结构控制》的结语部分堪为他个人音乐创作观念的真知灼见,现完整摘录如下:
音乐之美在于有意味的乐音组织形式。“组织”的意味既在于能被人认知的逻辑,也在于能使人惊喜的意外。可以用多年前十分流行的比喻来形容,二者如同“鱼水关系”,逻辑似水,意外似鱼。组织逻辑虽然可以独立存在,可如果无意外之鱼,逻辑之水也就没有艺术的生气。水之欲可假计算机之手,鱼之欲则要借助于我们的艺术感觉。
音乐之妙在于其是自然与人性的完美结合。音程、和声、调式调性、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自身的和谐与冲突、平衡与张力,都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客观物理和主观心理双方面的理由。音乐中所有现象存在,似乎都有着自然与人性的双重理由。对算法作曲与分层结构控制的讨论似乎也使我们看到了音乐中自然与人性相连的另一桥梁。计算机控制原理和数理逻辑,有时也会与人的思维过程在冥冥中“幽会”。也许因为计算机控制原理与数理逻辑本身既是自然的属性,也是人类思维的结晶。
由此看来,既然逻辑和意外不会对立、自然与人性不可对立,计算机与人更不该对立。不妨让二者融为一体,共同创造“美”“妙”音乐。⑤
从追求兴趣盎然的人机互动,创造和谐自然的“美”“妙”音乐出发,就不难理解他所创作的《Ear Saver》(为MAX程序而作)、《半坡的月圆之夜》(新笛、小堂鼓与四个音箱的重奏)和《触动》(为藏铃与Max/MSP而作)等计算机音乐作品如何巧妙地穿过冰冷的音箱,流淌出温暖的涓涓音流。在作曲家笔下,“计算机控制原理和数理逻辑,有时也会与人的思维过程在冥冥中‘幽会’”⑥。这种兴趣盎然的人机互动被作曲家赋予了些许朦朦胧胧的色彩,相互心领神会却不愿揭开薄薄的面纱,“音乐中所有现象存在,似乎都有着自然与人性的双重理由。”⑦在他看来,自然和人性的面纱阻隔了那些缺乏人情冷暖的机器味道,使严密的计算机程序和枯燥的数理逻辑在冥冥之中与人展开饶有兴趣的互动。
三、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三方面
为中国电子音乐学科建设与发展开创新天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正进入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期。当大多数人还忙于对传统学科建设进行梳理和改革的时候,刘健却另辟蹊径开掘出中国第一条电子音乐学科发展的新路——音乐音响导演专业。音乐音响导演是艺术与技术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它是基于作曲和计算机两种平台融会贯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大胆的学科建设思路轰动了当时的中国音乐教育界,大家在叹服他与同事勇气可嘉的同时,也为他们暗自担心。庆幸的是音乐音响导演的专业建设得到武汉音乐学院乃至湖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短短几年迅速确立了中国电子音乐学科领头羊的位置。时过境迁,二十几年后的电子音乐学科俨然扮演着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举足轻重的角色,全国百余所大专院校开办了相关学科和专业。然而,在电子音乐事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该学科奠基者之一的刘健先生却突然不辞而别,的确是中国音乐事业的巨大损失!
2001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在张小夫教授的带领下招收第一届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本科生,以特殊的首都优势在圈内初露端倪。2002年,中国电子音乐学会筹备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揭开帷幕,筹备会结束了全国电子音乐学科经历雨后春笋的发展后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南北两地的大专院校聚拢京城共商学科建设大计迫在眉睫。刘健亲自参与制定一系列章程和计划,以极大地热情参与到学会的筹建工作,并被公选为学会副会长。两年后,2004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幕,大量风格迥异、参差不齐的电子音乐作品涌现在评委面前,刘健作为主任评委以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点评在大师班和电子音乐比赛现场给青年学生以点拨和鼓励。从1987年创办音乐音响导演专业至今,他教书育人的脚步从未停止,直到去世前四个月还活跃在2011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现场。
至今,笔者还清晰地记着2002年第一次在中央音乐学院报告厅聆听刘健的电子音乐作品《绿山谷》时的场景,大家凝神享受音乐中充满地域特征的声音元素。“从男民歌手悠长的山歌式甩腔开始,浓浓的回声将听者的想象带入清新幽静的大山。随后,经过延时处理的男女多声部进入,相互之间构成微小且不固定的时差,形成立体的跳动回声效果,也预示着这是一首大山中的情歌。在这样的回声背景上,成熟沧桑的男声唱出哀怨动人的土家织锦情歌,引起听者对这大山里发生过的爱情故事产生无边的遐想。”⑧刘健以旺盛的创作力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音乐遗产,这些作品成为后辈学者揭示他创作奥妙的宝库!如果不是上天的残忍和无情,他一定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甚至在晚年时可能会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著书立说,传之后世。当然,这仅仅是我们一种痛苦无奈的假设罢了!
作为一名音乐活动家,刘健近年在参与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和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活动的同时,忙中偷闲给青年学生做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他强调中国传统的师道,将自己做学问和做人的榜样润物无声般地传递给学生(这里的学生界限已经远远超出武汉音乐学院的范畴)。他的讲课,通古辩今,神采飞扬,期间常引吭瑶曲,堪比歌者。在2009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的讲座上,他大力向学生推荐民族音乐学者沈洽先生的《音腔论》,并以自己丰富的音乐作品印证作者的理论阐述:“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份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所包含的音成分的变化是‘音自身的变化’,并非是‘不同音的组合’”⑨。他从沈洽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腔”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出发,展开自己匠心独具的音乐创作旅程。
先生走后次日,笔者受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长张小夫教授之托,代表学会向武汉音乐学院撰写唁电,现抄录如下,以寄哀思:
惊悉刘健先生仙逝,无限哀悼!盘王女如约至,伴先生驾鹤西行;黑珍珠暗自伤,思余音绕梁不绝。先生于作曲、电子音乐及学科建设等领域成就卓绝,享誉华夏,不愧一代宗师!仙人其往,气韵长存,天籁华章,永垂不朽!
特此致哀!
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
2012年2月14日
①④钱仁平《从〈纹饰〉到〈盘王之女〉——刘健音乐创作的“马尔可夫过程》,《音乐爱好者》2001年第3期。
②刘健认为自己的音乐创作融入了风格迥异、类型差别和超越时代的诸多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种没有界限的自由创作如同庄子的“逍遥游”般无拘无束,如同越界飞行。
③《风的回声》于2001年获英国伦敦科罗伊敦音乐节作曲比赛第一名。
⑤⑥⑦刘健《算法作曲及分层结构控制》,《黄钟》2003年第2期。
⑧刘涓涓《回归自然与精神的乐土》,《黄钟》2007年第2期。
⑨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于祥国 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副主
任、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