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教版四年级“我的发现”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科书里的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栏目,以两个在一起读书学习的同学“小东”和“小林”的相互对话形式表现出来,由过去的发现字、词特点的内容为主,变成现在的以发现句子、段落、篇章内容的特点为主的表现形式。但是,一部分的教师在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内容时仍然根据过去单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简单的读一读,然后让学生顺便说一下或者分不同的角色读一读,就没有其它的教学方法,这个内容就算完成了。这样轻描淡写的把一个很有分量的教学内容一滑而过,实在是有违编写教材的初衷,使教学显得十分苍白。那么怎样对“我的发现”这节内容进行教学呢?下面做一些浅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我的发现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151-01
  语文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人们的思想相互交流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是文字语言规范的、必须的实用工具,也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开拓的一门学问。所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我认为体现人文性更多的是从语文教材内容上,体现工具性则是更多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如果学生学习语文,只记了一些故事、文章、或者能识字、写字、读文章报刊,这样的语文学习程度是肤浅的,语文水平也是很一般,不合格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让学生学習语文的内容,明白内容所包含的道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文章美好的故事、情感、事物等,还要学习借鉴写作、表达方法,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的。而现实状况往往是重内容轻形式,不会主动去关注形式是多数学生的通病,语言表达形式教师如果也忽视了,这对语文能力发展肯定在今后是不利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我的发现”的设计就考虑到这种现实状况,专门就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而设计栏目。此栏目设计巧妙,形式活泼,有利于学习和教学。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我的发现”的教学呢?浅谈如下:
  一、注重发现,引导探究
  从“我的发现”这个栏目看,一是要强调内容发现的过程性,二是强调学生亲历去发现的自主性。
  发现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以人教版四年级为例,“我的发现”涉及了如:像拟人、排比、比喻等表达的修辞手法,涉及标点符号的学习和使用,涉及文章中句子含义的表达和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归纳总结和学习写作等方法,展现方式一般都是引入本单元的课文中具体语言材料,给学生有自主发现存在较大的空间。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总结出语言材料例子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特征及规律,总结出学习语文的方法等。在此过程中,要有一定理性的认识。但老师一定不能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还不懂就可以取代学生,一定不要把知道的语法术语语法知识直接讲给学生,被动地让学生接受。如果学生没有亲自经历发现的过程,被动地接受语法知识,学生就会囫囵吞枣,使简单的语法知识等变得复杂化,影响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影响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让自己去发现探究。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我的发现”是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排比句的特点,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①读例文后,说说这段话的句式排列有什么特征?②这种句式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学生有了初步发现和了解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其余的排比句,引导学生总结,继续探究:③这样的句式,至少由几个式样相同的句子组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去自主发现,就能总结出排比句的“句式相同,且一般有三个以上句子”的特征。
  二、重视交流,不断提升
  四年级学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交流的能力,但是学生认知水平程度有差异,老师要和学生的发现进行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在自主发现基础上进行交流很有必要。我们如果充分利用好交流这个环节,学生的认识、发现就能得到纠正、调整、完善,就能得到提高。如,四年级《语文园地七》的“我的发现”是要发现引号在不同的句子里的不同作用,有些学生在自主的发现中就基本能从“和平之花”“摇篮”两个词语中,认为引号是表示比喻的意思。经过大家讨论交流,都发现比喻句并不需要用引号,这两个词语虽然有比喻意义,使用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同样,第二句的“特别”一词,有学生认为是引用上面的文章词句(《鱼游到纸上》“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有学生认为是强调“特别”。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最后大家互相接纳对方相同的观点,得出“这里的引号既有引用的意思,更有特殊强调的意义”。经过反复讨论交流,学生进一步总结出“引号有引用、强调、特殊的含义”的作用。
  三、应用实践,拓展适度
  经过学生的自主发现、师生交流的提升,语言表现形式的特点规律学生有了初步认可,但还不能算完全理解和掌握,只有再回到实践应用中,才会得到具体化理性认识,认识语言表达形式才能逐步理解和掌握。如,在《语文园地一》以及《语文园地七》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掌握了排比修辞手法、引号这个标点符号的特点作用后,再到其它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就能判断、找寻,同时自己也能写排比句,也能打标点符号了,说明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再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是总结体会一篇文章,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归纳方法,通过前面我们的发现、交流两个环节,学生可以理解小东的“段意归并法”的意思,如果只停滞在什么叫归并法是完全不行的,学生只有再次回到到课文中去通过实践应用,才能达到真正理解掌握。比如,将这种方法用到本单元课文《渔夫的故事》,让学生亲自试验使用归并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几部分如何“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归并法的要点和方法。
  在实际实践应用中,我们有可能遇到一些新问题,如本单元《文成公主进藏》的归纳,学生就发现用归并法不简单,而把题目进行扩展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扩展法)。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适度拓展。至于别的归纳方法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的实践中进一步发现、交流、提升、总结。这样,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实践中又进一步理性化……这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经过认真学习实践“发现──交流──应用”这三个重要环节,历经“感性到理性──理性回到实践”的两个反复,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就有很大的提高,“我的发现”栏目的教学就会达到真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飞.单元整体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
其他文献
引入三次方非线性的Dirac delta函数研究约束条件下悬臂输流管中的分岔特性.输流管内流体因振荡流作用而产生自激振动,是分岔与混沌运动的原因.通过迦辽金截断方法使系统变为
设计研制一个带限位的倒摆实验系统,建立该系统的力学模型,通过实验与数值分析的研究,讨论周期与随机激励情况下的各种响应,证实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揭示该系统存在复杂的非
运用声振耦合有限元理论,建立某型车辆变速箱复杂箱体、内部空腔及其构成的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进行相应的模态分析;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模型耦合法研究耦合系
舰船模型水下爆炸试验是研究舰艇冲击响应及材料力学性能常用的试验方法。在海上条件下对水面舰船缩比模型试验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爆炸冲击波定位方法可较好地解决爆
以分层饱和土中单桩扭转振动为研究对象,将桩周土体视为分数阶黏弹性饱和土,借助分数阶黏弹性本构模型和土体运动平衡方程、应力位移关系建立分层分数阶黏弹性饱和土层扭转振动
制造联盟资源计划面对的是目标不确定情况下的企业群体,如何保证这些企业对同一论域的对象产生一致的表述和一致的理解,是制造联盟资源计划系统开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愈发严格,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求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学科中,情景教学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情景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进行授课时,生动形象的重现课本中讲述的知识情节,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数学;效率;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學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元素,并将其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有助于让学生学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便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效提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在合作学习中,有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渗透,合作学习不能孤立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活动中,还会有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需要解决。需要我们努力地探究、实践、操作,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培养;自主合作;能力;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