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山东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教育新理念深入人心。从2008年秋季开始,语文课时每周改为四节课,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呢?语文教师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及时,很有宽度、深度和高度。毋庸讳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开放性必然空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势必引发教学手法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最高化的连锁反应。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应该是:树立大语文理念。积极构建大语文框架,做扬弃的继承者、宁静的思索者、勤奋的实践者。用大脑走路,用脚板思考。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臻于至治——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大胆整合教材,将语文外延与生活外延划等号,通过“四定”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创新课堂来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定向: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长,语文学习延伸和拓展的时间就有多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关键是打好提前仗。预先布置学习任务,确定自主学习目标。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科学创设目标,要注意处理好“有目标与无目标、多目标与少目标、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的关系。我们通常从教材出发,从教师个性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有人认为教师可以不规定学习目标,完全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但要注意先擒后纵,先抑后扬,先导后放,循序渐进。“无目标”有创新生成的可能,也有无的放矢、脚踩泥径、泡沫活跃的可能。其实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但又不必过度追求目标的达成。令学生获益,给人们享受,此即目标: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此亦目标。如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恪守”三维目标去设计,节节课都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大目标。兼有大目标又分解而成的若干小目标,试想一节45分钟的课怎么能一一落实若干目标?那将是怎样的高耗低效?三维目标的意识虽好,但机械对应,逐条落实就不科学。厚此薄彼,彼此割裂孤立更不可取。宜少而精,集中而明确。只偏重从教师层面出发的教学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要想彰显语文性、文学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质,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务必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转化。“学生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学生目标”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适当,并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实施强化目标教学,确定自主学习目标,以求获得高效创新的良好效果。
  
  二、定题:抓住重点设计问题,牵一发而激活全身
  
  课时有限而且缩减,教学内容却不减少。今后的教学将不仅仅是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更像是解决“一缸水”和“一杯酒”的关系,教师要开怀痛饮“一缸水”,绣口一吐就该是味比茅台五粮液的“一杯酒”,奉献给学生去品呷和营养,为中华之振兴而茁壮成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提前熟读研究和深挖教材,抓住重点内容设计“一个问题”,并且紧紧围绕“这一个问题”,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的立体活动,层层深入文章脉旨。使学生自主活动贯穿课堂全局。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可以“掐头取尾”,可以“中间开花”,也可以“脱胎换骨”,只要从课文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就算过河摸着了石头。语文问题的解决,语文教学的成功,也许有许多决定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它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学有动力,习有兴趣,读之有味,写之有物。教师要利用组织参观、访问、演讲、辩论、谈读写体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体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知行合一境界。夸张地说,离开生活也许语文学习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就会用心灵感悟生活,认识更加理性,解题更加灵活,情感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邃,真正善学乐学起来。
  
  三、定矩:梳理归纳知识练习,形成专题学习模块
  
  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不仅要梳理归纳基础知识,还要梳理归纳各类习题,尤其是建立错题本,形成一系列专题学习模块,这样既有利于牢固识记,也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习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术。但规矩太多,也未必成方圆,这必须紧紧围绕基础知识点、训练点和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对整个教学模式与环境的二次开发、合理重构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突破原有的教学主体之间关系的陈旧理念,并做相应的实践,采用“师生换位法”的教学模式。譬如选修课特别需要注重探求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崭新的学习情境(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中,使她们肩负“接受”“输出”的双重艰巨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梳理归纳知识练习具体步骤如下:1、分题:采取专题研究式,和学生共同将文本分列出若干专题;2、查找: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各组自选专题,组长分工安排,教师以组员身份加人研究小组,和学生一道深入图书室、阅览室查询资料;3、汇总: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综合,讨论琢磨,确立发言人或授课者。4、展示:学生走上讲台充任教师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专题研究成果,征询大家建议。
  
  四、定式:大力实施分组教学,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性学习”业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当代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主流教法,而分组教学则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建立学习小组,每组各科均设立一名学习组长,由该科学习优秀者担任;组织上好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学生乐群善学,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现代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外引导学生借助电脑网络、图书室等诸种途径来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具有综合性。它融合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学科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内容上考查字词句篇等内容,能力上体现的是读写两大语文能力,即文学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合作性,分组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相得益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生成新思想,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诞生新境界。众人拾柴火焰高,百姓佐料石羹香。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由此“细节探究”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抓手。在《鸿门宴》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出了以文中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为抓手,以细节的再现、体味、解析为主体,以从神态剖析到心理琢磨,从心理琢磨再到形象分析为脉络的教学过程。课堂实践中,学生兴味盎然,学生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以真正自主的展示,收效甚硕。具体操作如下:1、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现项羽神态的句子。2、让学生结合全文,紧紧围绕细节(句子中的关键词)就课堂中心问题——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组开展讨论,交流探究结果。3、教师相机点拨,拓展延伸。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用此法探究文中刘邦的形象。
  总之,构建“分组合作、高效创新”语文课堂要务求方法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四定”法(定向、定题、定矩、定式)是在基于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对于其操作落实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其教学效率:1、学生能够顺利圆满地达成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牢固掌握老师所讲的一些基本知识。2、学生能完成课后作业,特别是运用写作技巧来表达的文学教育作业,如日记、周记、作文专题片断等。3、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主动学习有关知识,自主思索和探究相关问题和领域。
其他文献
王荣生,男,1960年生。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等,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21世纪专题教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向学生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然而,容易使人困惑的是:综合性学习在突出学生“自主活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教师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笔者试着通过有关教学案例进行剖析。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中安排了两项教学内容:1、了解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的生平事迹。2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过去的日子去得那么匆匆,现在的日子如指间滑落的轻纱,在这如烟似雾的日子里,你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烦忧,释放着青春的朝气与才情,思索着人生的梦想与遭际……请你选择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以“在——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乃一篇文章之眼目。好文章,不仅要有慧心,而且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与前几年比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促进高考作文命题改革,指导高考作文教学将会产生较大影响。认真审视与分析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作文命题更加多元与开放。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发展,作文命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与开放的局面。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国卷作文题型与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国卷对各省市命题具有导向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今年全国卷
陈晓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理论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及评论性文章近300篇,并在欧美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编选丛书文丛多种。获2002年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等若干奖项。    金:陈教授,您好!我是金进,现在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特约编辑。今天很高兴能再次见到您
人文情怀,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从文艺复兴时期起,文学就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以“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世界多元化的产生,使人类更加关注自身,“以人为本”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响亮口号。作为反映生活和人的情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之一,是由若干专题组成模块,而每一个专题都以一个人文话题来统领,然后再按人文话题的内涵来选择课文。如必修一第一个专题是“向青春举杯”,其人文话题的内涵是“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于是就选了《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节选)》《我的五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事关高考成败,故不可等闲视之。笔者现根据多年高考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谈谈对一些基本策略的认识,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  高考作文有效教学应首先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而科学的训练应该是系统有序的。缺乏系统有序的训练,过于盲目随意的写作乃是稳步提升高考写作能力的大忌。系统有序的训练应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经,文体训练为纬,纵横交织,从而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又能提升和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2009年任《外国文学动态》主编,现为《外国文学评论》主编。著有《麻雀啁啾》(1996年)、《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2001年)、《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与政治评论集》(2005年)、《潜行乌贼》(2008年),与朱虹、文美惠、黄梅共同主编《英国小说研究》四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7年);译有《考德威尔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以《背影》《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问的真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其中《背影》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语言洗练朴素,文笔平易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背影,通过滑稽、笨拙的动作,传达出父子间的至爱亲情。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