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中两个男人的角色置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以《背影》《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问的真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其中《背影》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语言洗练朴素,文笔平易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背影,通过滑稽、笨拙的动作,传达出父子间的至爱亲情。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悄悄完成了两个男人的角色置换:儿子由脆弱变得坚强,父亲则由坚强变得脆弱。
  
  一、儿子——由脆弱到坚强的转变
  
  文章开头先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感人至深的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作者的第一次流泪,这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作者还很脆弱,他受不了眼前祸不单行的打击,他觉得世界一片黑暗,让他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未来,他的泪水其实是他脆弱心灵的倾诉。在父亲面前这样“簌簌”地流泪,不正是一个无助的孩子在寻求父爱的依靠吗?他肆无忌惮地让泪水流淌在父亲眼前,因为他知道父亲会为他解决一切的,父亲就是他的伟大的靠山。
  第二次流泪是在看到父亲爬上站台的滑稽、笨拙的背影后,“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终于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慈爱的心,这次是感动、感激的泪水。在此之前,他对父亲的一些做法不以为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父亲和脚夫讲价钱,他“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他又暗笑他的“迂”。这次的泪水已经非常宝贵,它显示了“背影”的感人的力量。但是,这里的“我”还不足以让读者感动,因为此处只是表现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和从心里对父亲的怜惜。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他随后的动作,“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怕别人看见”,是因为作者可能觉得难为情,毕竟自己已经是二十岁的大小伙了。“怕他看见”,就值得我们玩味了。我们不由得想起文章开头,作者不是让泪水在父亲面前肆意流淌了吗?这儿又是为什么呢?深究原因不难发现,此处作者已经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护,并且不再满足于这一点,已经开始懂得照顾、怜惜自己的父亲了。“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一“搀”,看似细小,却蕴涵了真挚感人的力量,它们让读者看到了儿子那颗淳朴而珍贵的心,也看到了先前脆弱的“我”正在变得坚强、勇敢。此处作者才觉察到父亲掩藏在坚强背后的脆弱,父亲对某些事已经力不从心了,所以作者不肯再在父亲面前流泪,想让父亲看到一个坚强的儿子,让父亲不再为自己担心;更想通过搀扶的动作给予父亲力量和依靠。此处没有写父亲的反应。可我们读者完全可以设想出来,此时的父亲该是多么欣慰啊:儿子终于长大了。
  作者“拭干了泪”不想让父亲为自己担心,可是他却担心起了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次流泪是惜别之泪,更是对父亲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担忧。爬月台买橘子已经力不从心的父亲,还“要到南京谋事”,这让作者感觉心痛,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次流泪也和前文暗有照应。此时父亲已经离开,作者已不用担心流泪会被父亲看见,可是车厢里还有其他人,作者前文写到“也怕别人看见”,怎么此处流泪就不怕别人看见了呢?因为此时作者已经沉浸在对父亲的依恋、担忧之中,心中再也没有了自己,他的整个身心全在他牵挂的父亲身上,哪还会担心别人会笑话他呢?行文至此,一个坚强、勇敢的儿子已经跃然纸上,作者完满地完成了“我”由脆弱而坚强的转变过程。
  文末,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在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后,对父亲怀念的泪水。此时父亲老境颓唐,家中光景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父亲的来信中依然惦记着儿子,可是却暴露了内心的颓唐和脆弱。而作者此时也已经做了父亲,所以才会对父亲的背影有着更深的理解:父亲,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中,都会对孩子无私付出自己的真挚的爱心。“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声叹息,道出了离家在外不能对父亲尽孝心的儿子的无奈和担忧。人到中年,有着儿子和父亲双重身份的作者,必须得坚强、勇敢,因为他是他们的依靠。这样看来,文章的最后一段,真是必不可少了。这次流泪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和担忧,深化了背影的感人的力量,加深了读者对文中“我”的印象。
  
  二、父亲——由坚强到颓唐的转变
  
  “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节选自《(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正是这个父亲,以他的一片爱心在几十年的时间长河中,影响和启发了无数读者。的确,在朴实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在岁月和生活的蹉跎中怎样由坚强而脆弱的。
  文章开头的父亲是个高大的形象,在自己的差使交卸了、母亲又死了的祸不单行的情况下,该是多么的辛酸和无奈。可是面对流泪的脆弱的儿子,父亲却很坚强:“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掩藏了自己的伤心和难过,安慰儿子,并给儿子信心和希望。他让儿子相信:只要有父亲在,什么都不怕。
  他把对儿子的爱凝聚在了一件件小事上,这些事并不是他非做不可的,可是,在他心目中,那个哭泣的儿子还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无微不至地呵护好儿子。他让自己无比忙碌,忘记了灾祸、劳累,这份逆境中的关爱感人至深。最让读者感动的是他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折射了父亲惨淡的家境和爬上月台的吃力,更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可是这个背影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父亲已经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了。作者“我”在感动之余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我”才会有“拭”和“搀”两个动作。一个需要搀扶的父亲,还在儿子面前“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满含着对儿子的担心和牵挂,“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此时的父亲心中依然是没有自己惟有儿子的,他依然想要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即便是在他老境颓唐的时刻,他还在“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认真履行着一个父亲的职责。可是他的来信中絮叨的语言终于泄露了他的脆弱,“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身体平安”可见父亲此时还是想让儿子安心。不想成为儿子的拖累。但是由膀子疼痛想到“大去之期不远”,表明父亲的心其实是很脆弱的,他已经不知不觉地依靠了成年的儿子。他的叙说是一种倾诉,更是一种依赖:儿子会说没事的,有儿子还怕什么?这封渴望儿子安慰和鼓励的信完成了父亲的角色转换:由坚强而脆弱。这又是多么朴实的现实,朱自清说:“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正是这种再现真实的朴实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由坚强而脆弱的父亲的形象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因为真实更加感人。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中说:“《背影》论字数不过千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只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份真情正是通过两个男人的角色置换表现出来的:儿子由脆弱变得坚强,父亲则由坚强变得脆弱。这种转变是老一辈由盛而衰、新一代由弱而强的社会真实的反映。是人生长河中新老替代、循环不息的生活真实的缩影。正是这份真实,再现了人性的美好,再现了人性的善良,感动了无数读者,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名文。
其他文献
(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实词的重点。①把握字词的古今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言词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情况有: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如“涕”,古指眼泪,现在指鼻涕),词义强弱变化(如“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表示仇恨、怀恨),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义地位低下,见识
王荣生,男,1960年生。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等,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21世纪专题教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导向学生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然而,容易使人困惑的是:综合性学习在突出学生“自主活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教师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笔者试着通过有关教学案例进行剖析。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中安排了两项教学内容:1、了解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的生平事迹。2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过去的日子去得那么匆匆,现在的日子如指间滑落的轻纱,在这如烟似雾的日子里,你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烦忧,释放着青春的朝气与才情,思索着人生的梦想与遭际……请你选择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以“在——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乃一篇文章之眼目。好文章,不仅要有慧心,而且
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与前几年比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促进高考作文命题改革,指导高考作文教学将会产生较大影响。认真审视与分析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作文命题更加多元与开放。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发展,作文命题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与开放的局面。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国卷作文题型与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国卷对各省市命题具有导向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今年全国卷
陈晓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理论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及评论性文章近300篇,并在欧美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编选丛书文丛多种。获2002年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等若干奖项。    金:陈教授,您好!我是金进,现在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特约编辑。今天很高兴能再次见到您
人文情怀,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从文艺复兴时期起,文学就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以“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世界多元化的产生,使人类更加关注自身,“以人为本”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响亮口号。作为反映生活和人的情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编写上的特点之一,是由若干专题组成模块,而每一个专题都以一个人文话题来统领,然后再按人文话题的内涵来选择课文。如必修一第一个专题是“向青春举杯”,其人文话题的内涵是“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于是就选了《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节选)》《我的五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事关高考成败,故不可等闲视之。笔者现根据多年高考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谈谈对一些基本策略的认识,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  高考作文有效教学应首先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而科学的训练应该是系统有序的。缺乏系统有序的训练,过于盲目随意的写作乃是稳步提升高考写作能力的大忌。系统有序的训练应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经,文体训练为纬,纵横交织,从而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又能提升和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2009年任《外国文学动态》主编,现为《外国文学评论》主编。著有《麻雀啁啾》(1996年)、《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2001年)、《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与政治评论集》(2005年)、《潜行乌贼》(2008年),与朱虹、文美惠、黄梅共同主编《英国小说研究》四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7年);译有《考德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