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说语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arr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荣生,男,1960年生。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等,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21世纪专题教程·语文系列丛书》。
  
  问者: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谈邀请。当前关于语文知识的类型问题,语文知识的开发方式问题,以及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的关联等问题,成为了语文课程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您对语文学科的许多概念有着清晰的解读,下面就大家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向您请教。请问王老师,您如何界定“语文知识”?语文教师该如何教好语文知识?如何构建“教学用”的“语文知识”体系?
  答者:“语文知识”问题,在我国是一个被人为复杂化乃至意识形态化的问题。最近我发表了《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一文,陈述了我对“语文知识”问题的理解:
  第一,要明确讨论语文知识问题的基本立场。讨论“语文知识”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促使语文课程改革向前推进并使之逐步完善。我们应该看到20世纪我国语文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乃至我国数千年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应该看到21世纪初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我们应该直面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更应该正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缺陷,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严重弊端。
  第二,要明确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基本定位。“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基本定位,体现在以下三句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语感养成,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来说,“语文知识”(语识)与“语感”,主要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关联概念:当强调“语文知识”时,我们关注的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当强调“语感”时,我们关注的是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语文知识”与“语感”的关联,通过语文实践,即语文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当强调“语文实践”时,我们关注的是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语感”养成的途径。
  第三,要明确语文知识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语文知识”问题,在语文课程目标层面、语文课程层面、语文教材层面、语文教学层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构成不同的研究内容。目前大家对于“语文知识”问题的关注,主要是在语文课程层面,侧重点是达成目标的课程内容具体构成的问题,也就是应该教什么知识、应该教哪些知识的问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研究:第一,对已经纳入语文课程的“学校语文知识”进行考察。第二,研制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语文知识”。概言之,“语文知识”要除旧纳新。
  第四,要明确语文知识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语文知识”除旧纳新,是具体的;除什么旧、纳什么新,需要一项一项地、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在与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关联中、在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中,在与学生具体情形的关联中,来一项一项、一个一个地具体研究。我不赞同提“语文知识体系”,因为现在研究还很不够,谈论“体系”的物质条件尚不具备。离开了与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离开了与学术界研究进展的不断流通,离开了母语环境下千姿百态的学生具体情况,所谓“体系”,所谓“系统”,很可能是“皇帝的新装”。
  问者:王老师,在您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您对语文教材有独到的见解。请问您对新的语文教材有何新的看法?您如何评价新的语文教科书的多元价值?
  答者: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我提出了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希望这一研究能为语文教材的编撰和语文教师妥善处理教材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也是最近,我发表了《对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几点建议——兼论语文教科书的功用》一文,从语文教科书评价的角度谈了我的认识:
  第一,要明确语文教科书“课本”的功能。“课本”,按现代的理念,是教学中“交际的对象”,它服务于语文教师,面对的则是程度高低不等的一班学生。名副其实的课本,要做到“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促使学生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从功能的角度看,“课本”是“读本”与“学本”所不能代替的。
  第二,要明確语文教科书“课程研制”的责任。尽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和目标的制订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实施。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如何达成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什么”由谁来研究和开发呢?我国“语文”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在语文教师备课工作量过重又普遍难以把握“教什么”的情况下,语文课程研制者和教材编撰者应该承担起课程内容开发的责任。
  第三,要明确语文教科书“呈现方式”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编撰的核心,是运用合适的编撰策略实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课程内容教材化,实际上要求语文教科书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要有课程内容,对“一般应该教什么”给出切实的回答。二是要对“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有建设性的回答,使语文课程内容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得以具体地显现。教材内容教学化,实际上要求语文教科书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局部的,要勾勒出一个点的教学的主要步骤。二是完成一个大单位的设计,也就是将一堂课几个点的教学连贯起来。在语文教学内容僵化和随意性过大并存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目前所迫切需要的,是“确定性”程度相对较高的语文教材。就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其教学设计和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应与该教科书的编撰策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第四,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供选择”商品属性。编撰具有学理依据的、适合于不同情境教师和学生的多样化的教材,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大致是两类:一是基于不同课程形态的多样化。二是同一种课程形态使用不同的“课程资源”、采用不同的教材编撰策略而形成的“多样化”。语文教科书是供学校和教师选用的一种商品,应该在“多样化”的格局中像对待商品那样对待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只能以供选择的面目出现,其教材品种的开发和编撰质量的提高,应该提供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我主编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在一些学校试教。试编本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1)课程内容的开发,提供比较切实的课程与教学内容。(2)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使语文课程内容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得以具体的显现。(3)教学方案的研制,提供比较完整的、教师可据以教学的教材设计。希望这一努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欢迎广大语文教师批评指正。
  问者:您认为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该怎么教?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者:关于文学教育,我想借用倪文尖博士在“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的“想象与移情”单元说明中的话:
  文学教育向来是语文课程的重头戏,可又往往被认定是教育的重灾区;文学作品在语文课本里从来都是大头,可也正是文学作品最让师生们感得“头大”。这是哪门子事?我们认为,根由在:课堂状态的语文学习中,文学,学什么?怎么教?一直悬而未决;作为学校语文知识的“文学”教科书,在知识开发、呈现方式以及编撰策略上,甚至少有自觉、理性而独到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文学教育,阅读,是基础也是关键,而让学生成为会读文学、爱读文学的准高级读者,是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这其中,建构合宜适当的文学的阅读图式,即,掌握各种文学作品的读法,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我们初步的考量,文学的阅读图式不妨分作两大类型来探究:“着眼于主体的阅读图式”,“着眼于对象的阅读图式”。“着眼于对象”的阅读图式,文类或曰体裁是其最基本的方面,不同体式的作品有不同的读法。“着眼于主体的阅读图式”,须要在读者的知识经验、阅读反应与认知边界上着力,须要在使之充分地外显化上钻研,须要在促进主体的“反思性”和“元认知”上下足功夫,才能得到有效的教与学。
  需要特别申明的是,即使在阅读教学,文学教育也只是半壁江山。另外的半壁江山,是实用文章的阅读。换句话说,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文学阅读,一类是实用文章阅读。目前文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认识,文学阅读教学也有所改善,尽管离全面地实现由“记叙文阅读”向文学阅读的转型仍有较大的距离。但实用文章阅读远未引起重视。这造成了极为不利的状况,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公民实用文章阅读能力普遍地极为低下。这可以从语文教师身上反映出来,经过大学中文系的语文老師,害怕读“理论书”、也不太会理性解读。三年前,我曾撰文呼吁《撑起另一方天——小学语文的实用文阅读》,并在主编的《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3-6年级)身体力行。这次编写“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实用文章阅读与文学阅读大致对等,安排了“理解性阅读”、“批判性(反思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新闻与言论文章阅读”、“科学普及文章阅读”、“社科文的研究性阅读”6个单元,我以为这也是语文课程建设、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重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问者:您认为现代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才能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发展?如何真正提高语文教师和语文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
  答者:适应新课程必需注重专业发展。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专家,其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其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以往的途径主要是听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听课、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当然重要,但现在看来成效不大,至少对语文教学研究来说成效不大。合适的观察,需要观察者严格的专业训练;有效的听课,需要听课者掌握观课评教的门道;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所显现的教学内容知识、教学方法知识,以及学生所留驻的经验,大部分是隐性的缄默知识,靠社会学方法的调查、访谈较难探测出来。我们需要专业的训练,我们需要听课的门道,我们需要发明探测教师、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办法。那么,由什么构成专业?从何处开辟门道?凭借什么去发明办法?研习名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可能是个较有效的选择。建议语文教师把研习名课的教学实录,作为向名教师学习、促进自己专业的主要途径。
  在最近出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里,我研习了魏书生老师《统筹方法》、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潘凤湘老师《梦溪笔谈二则》、黄玉峰老师《世间最美的坟墓》、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等,很有收获。有关部门也接受了我的建议,我主编的《小学语文名课研习》《初中语文名课研习》《高中语文名课研习》计划于明年出版,用作高师院校和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
  提高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在学校的地位,我想关键是两条:一是语文教师要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专家,二是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切实的收获。这两条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其要义是语文教师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谈语文教师的素养,往往陈义过高,甚至流于夸夸其谈。我以为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现代语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就蕴涵在其中了。
  
  阳利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本文编校:洪鸣
其他文献
迅速发展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追赶时代的车轮,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迫使我们融入潮流,新课程的整合促使我们学为人先。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在这样一个既有挑战又充满希望与实战的学科里,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语文教师,才不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字眼和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那么,如何做一名学习型的语文教师呢?    一、语文教师应是会读书的学习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先说务本。  (一)务本求实——给我以探究与思考的启示  务本求实,是我们正安一中的校训,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它寓含着“兴教育人是根本,务求实效是关键”的涵义。我以此为命题谈谈我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与感悟。  务本,最早见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我国东汉大儒,开贵州教育文化之先河者尹珍(汉代牂牁郡毋敛坝,即今正安县新州镇人)曾以行动务本。尹珍
刘川鄂,男,1961年9月出生,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张爱玲传》、《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小市民 名作家——池莉论》等著作。著有学术论文近百篇,另有关于大众文化、足球、婚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散论及散文创作近百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问者(苏子琦,以下同):
写作文时,常有学生诉苦,无米可以下锅,总写不出东西。其实,写作不光是表达技巧问题,更是生活态度和认识水平问题。明代宋濂在《文说赠王生黼》一文中说:“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是犹击破缶而求合乎宫商,吹折苇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箫韶也,决不可致矣。”意思是说不去修身而一心想写出好文章,就好比敲破瓦罐而求合乎声律,吹断芦苇,却想吹出名曲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古人说的修身,强调的是一个人要
2007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共选用诗、词、曲24首。在选材与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一)双峰对峙,众星捧月。从时代看,考题题料取自先秦诗一首,唐诗8首,宋诗7首,宋词3首,金词一首,元曲一首,明诗一首,清诗一首,清词一首。在这24首作品中,唐诗、宋诗词共计18首,成为高考的主打题料。这说明,命题人不约而同地充分尊重了我国诗史的特征,其他诗篇或是诗史的源头,或是诗史的发展,或是诗史的尾声,而我国诗
语法作为人们在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对于指导现行高中语文学习有许多功效。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高中学生的语法知识严重缺失甚至没有,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或者在语文学习中花了不少时间,可结果却收效甚微。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学生若具备一些实用的语法知识,有些语文现象的解释即可一语点破,有些语文问题的解决即可一针见血,有些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实用语法教学确实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评改则是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很久以来,改革作文教学的呼声一直不断,尽管不乏探索者,然而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同于传统的评改方法。由教师独揽,统一评改的形式成了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事情。加上一些学校将“全批全改”、“细批细改”等量化管理,计人教师“业绩档案”,因而教师只得照“章”办事,疲于奔命。这种传统单一的评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文训练的次数。影响了作文评改的质量,削
在《秋夜》的开头,鲁迅写道: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的作品里奇言怪语很多,这是其中一句。  这句话,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绊脚石。  这句话不合情理,也不是励志名言。粗一看,没特殊之处,再一瞧,觉得文理不通。咀嚼之后,却觉得很有韧劲。  这句话包含了四个“物”:我、后园、墙外、枣树。  它们分属同一平面,不同的位置,一道注视的目光,将他们连成了一
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堪忧,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为印证这个看法,笔者曾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在308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统计分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学生、老师、学校均不重视课外阅读,统计数据中学生偶尔读课外书的达70.5%,支持学生读课外书的老师竟然不足30%,而有高达94.4%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第二,学生在所读的课外书中喜欢读全文字类的只占13%,绝大多数喜欢浅易、轻松、形象感强
(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实词的重点。①把握字词的古今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言词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情况有: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如“涕”,古指眼泪,现在指鼻涕),词义强弱变化(如“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表示仇恨、怀恨),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义地位低下,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