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品德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0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对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要求教师打破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还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我们不妨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教学《我是班级小主人》一课时,我们拍摄了学生打饭、接水、打扫卫生;洗脸刷牙、折叠被褥;跳绳、打篮球、跑步、做操;读书、做作业等日常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平安每一天》时,让学生看意外事故数字及图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平均每天有40多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我们每天都要失去将近一个班的孩子,40多条花一般的生命从我们眼前消失。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联系生活实际,由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到一个宏观的数据显示,由点及面,使学生认识到各类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大,明白学会自护自救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的极好素材。因此,让学生观察身边一些常见的安全隐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教学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我们的教学应向生活开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指导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去生活中实践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可事先让学生在集市上、超市里亲自购买物品,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在课堂上创设购物的情景,学生进行模拟购物,并和同学一起交流购物的感受。又如在《交通安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我们组织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同时,可创设几种要外出的情景,如往返学校、旅游、走亲戚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利用哪种交通方式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设置出火车站、汽车站、飞机、轮船客运码头等情境和现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开展乘车、坐船、乘机的模拟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学会一些乘车、坐船、乘机的基本常识和技能。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合作,相互交流
  合作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合作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合作交流,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合作交流。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如教学《平安每一天》时,让学生认一认“小心触电”、“安全出口”、“小心中毒”、“注意安全”等危险提示牌,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和家庭里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解决生活中一些极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模拟演习”。整节课从认一认、动一动、找一找到议一议,让合作活动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体验的过程,意志有历练的过程,行为有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师生互相倾听和对话,尊重彼此的观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儿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目的用人红细胞(RBC)替代SCID小鼠自身血循环红细胞而建立的人化小鼠模型,即hu-RBC-SCID模式小鼠,分离并鉴定献血者中隐性人巴贝斯虫病原的感染,确定输血患者的感染来源.方法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美是和谐与成比例的,秩序和对称是美的重要因素,而这两点都能在数学中找到。数学美包含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数学美也反映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并善于挖掘数学的美育资源,充分展示数学美,着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志在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新背景下,幼儿园课程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幼儿园选择什么课程?如何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以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新课程对课程实施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变革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及时做好角色转型定位。以保证新课程特色化实施的顺利运作。    一、教师应
目前非人灵长类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单一,给饲养和管理带来影响.通过总结和讨论人的结核病诊断技术,结合非人灵长类的实际情况,指出在结核病检疫中,虽然结核菌素是经典的早期诊
小学语文是一门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使教学变成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使教学化难为易,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种发挥情境效应,从而激活课堂的情境教学法,已越来越被小学语文教师所青睐。探究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身临其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招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缩短数学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生动的生活数学事例活用于课堂,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课堂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中一项繁琐、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班主任的心理、行为及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那么,在新时期里,应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小学教育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些6—12岁的孩子,他们各方面还处于一种初级的、开始的状态。也正因为他们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才会把掉在地上的糖捡起来接着吃,才会用水浇自己的衣服,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