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用“统计”的慧眼看生活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s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据分析观念是一种包括调查研究、策略选择、数据表征、归纳推理等过程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而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需要在合适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而来。本设计在学习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真实情境,提出研究性问题,创新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开展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为例的统计教学研究,让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得到综合发展。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统计图;研究性学习;学习科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2、03-020-04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1]。数据分析观念都是围绕“统计事件”发展的[2],统计最终的目的是做出决策、服务生活。人教版“扇形统计图”单元旨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所有小学统计学知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解决问题,是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的良好契机。
  在样本量为10145人的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六年级质量监测中,学生统计题目的失分率高达29.45%。面对多个统计图分析时,大量学生表现出没有关注数据的意识、信息提取不全面、主观臆断问题等。这表明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数据分析观念的感悟、训练不够。
  综上,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双重呼唤下,笔者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为目标开展对“扇形统计图”的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理念
  在朝阳区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课题下,笔者以学习科学理论为支持开展研究。
  1.以数据分析观念培养为目标进行单元教材整合
  纵观12册数学教材,我发现学生在统计方面的研究,已经走过从“零散数据”到“制表”到“制图”的过程。所以在“数据收集维度”的培养上已经成熟。人教版“扇形统计图”单元课时一为“认识扇形统计图”,课时二为“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本研究将从教材内容出发,重点研究数据分析观念的第二维度“了解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在模块化活动中,同步感受数据推断和统计问题中的随机,而“抽样中的随机”属于“可能性”的教学内容,本研究不做讨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学生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作为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最后一个新授单元,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需求,更有必要综合整个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从“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综合所有信息分析统计”和“做出判断和预测”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需要在课堂上经历研讨、辨析让学生进行感悟。
  综上,本研究旨在统计知识的教学基础上,细化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内容,将教学两课时的内容扩充为三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分析信息做决策”,从而提炼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策略及建议。本设计将单元内容整合为3个课时,每节课重点落实一个数据分析观念要素(表1 )。
  每节课对应的数据分析观念要素之间是层层紧扣、逐层递进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第二课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展开详细讨论。
  2.以研究性学习开展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做出假设、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综合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本设计中,学生以问题的探究者、发现者的主体身份从事着自主的研究和探索。学生以统计表的原始数据为起点,自主完成统计图的匹配、讨论的过程,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以及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结合数据特点、统计图特点,并参考制图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发展数据分析觀念,感受统计对于生活的巨大价值。
  2.设计思路
  为培养学生“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的数据分析观念要素,本设计从教材内容——依据数据和统计图的特点完成选择出发,继续丰富“问题背景”的内涵,引入实际生活中对制图需求的讨论,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研究、组内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学。
  3.教学过程
  活动一:依据数据和统计图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王小明同学对智能手机市场非常感兴趣,他做了一些调查,并将统计结果整理成下面的统计表(图1)。
  设计意图:1.三组数据对应了三种统计图,设计了两组“占有率”相关的数据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辨析数据和统计图的特点,而不是仅通过数据种类完成选择。2.智能手机不仅是社会的热点也是学生的兴趣点,对不同手机市场的研究也可以渗透国情教育。
  (1)小组分工,独立完成。每人选择一个统计表的数据,用合适的统计图表达这组数据。
  (2)组内交流,感受不同。将自己选择的数据和选用的统计图分享给组内同学,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组内对比其他数据和选用的统计图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难点在于不同统计图的特点,为避免在绘图环节耗时过长,每位同学只画一个统计图,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对比为什么这样选择。学生在组内交流过程中,会对数据的意义、不同统计图的特点产生更深入的思考,为后面的全班交流提供资源。
  (3)全班交流,深入辨析。按顺序分别对三组数据进行研讨。以小组汇报交流和生生互动为该环节的研讨方式。
  教师的任务是在每个统计表的研讨结束后,组织监控提问,用数学语言提炼课堂成果。监控语言需要紧密围绕统计图特点进行提问,如这组数据想要表达什么?这种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别的统计图?   在每组数据研讨完后,调动学生自主小结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将学生的丰富感受升华为数学语言的总结归纳。
  最后教师小结提问:我们给每组数据都选择了最合适的统计图,那大家觉得,应该怎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呢?
  学生小结:我们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来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设计意图:1.与之前的学习中对三种统计图的逐个研究不同,本课是学生首次集中面对三组数据,在观察数据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对比感知中,都可以体会到数据的特点不同对应的统计图不同。2.在全班交流中围绕统计图特点的总结提炼,明确环节重点。3.其他统计图类别的替换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统计知识除了有“对错”,更多的是“优劣”,要选择最合适的。
  活动二:依据制图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可乐厂的李明、王刚、孙莉的岗位不同,他们同时拿到了2018年某品牌可乐的销售情况数据(图2),观察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1.本活动将突出制图需求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中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选择了同一组数据,但是三人角色不同,促进学生思考,角色不同可能和统计图的选择有关。2.三人的角色身份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所以简介每种工作的性质,给学生充分提取信息的时间。
  (1)独立完成。可乐厂的李明、王刚、孙莉的岗位不同,请猜想他们分别需要将该表转化成哪幅统计图(图3)用来指导2019年的工作。
  设计意图:课堂没有制图时间,所以直接给出三个统计图,引导学生对照三人的角色和三个统计图的样子进行匹配,提高课堂效率。
  (2)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学生围绕“怎么选和为什么这样选”两个问题进行自主汇报和生生互动。
  教师监控:这三个人的角色不同,他们各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呈现方式,什么样的统计图更适合他们?
  设计意图:活动二的目标是体会到统计图的选择和人的需求有关。学生将基于问题背景,结合已知的统计图特点和生活经验,在生生互动中,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每种角色的任务和需求。如备原料的人需要的是具体数量;做产品决策的人要知道产品随时间的销量变化;按比例分配补助的问题贴合前面单元的“按比分配”问题,而这些人的不同需要将最终决定统计图的选择。
  (3)对比两个活动,全课总结。
  教师提问:对比两次活动,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小结: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不仅和数据的特点、统计图的特点有关,还和实際生活中的制图需求有关。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总结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在实际情境和充分讨论中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能够体会到如何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学习科学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思考
  1.学习科学理论有效指导信息量丰富的教学实践
  近年来,从中高考到小升初的数学学科考查,均更加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数学探究和数学文化素养,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信息量丰富的案例设计。在学习材料信息量丰富的情况下,如何聚焦课堂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最关心的问题。
  人拥有加工语言材料和图示材料的单独学习通道,每个通道一次只能加工一部分材料[3]。本课在布置研究任务的时候,在两个活动中均有意识地将表格信息和环节要求拆分介绍,先让学生了解任务背景,再提出具体要求——需要学生做什么,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接收效率。研究性学习方式、模块化的教学给了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加工内化材料信息,在主动的认知加工中,让学习真实发生。
  2.学习科学方法指导促进知识理解,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单元角度出发整体设计,系统化思考促进学和教的效率。
  学习科学理论认为,在情境脉络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3]。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真实前沿的社会热点作为情境,不但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学生以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在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三个统计图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效地建立了知识网络。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表达和解释,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内化和加工。
  情境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应用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活动一中,学生在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后,又进一步将统计图的特点迁移应用到“根据制图需求”进行选择的新情境中。
  学习科学理论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数据分析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其他文献
朱 军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开发区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通州市骨干教师、通州市政府记三等功、开发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始建于1900年,校园风景优美,环境雅致。学校师生在朱军校长的领导下,以“办有质量的理想学校”为目标,围绕“教育即成长”架构教育理念体系,秉持“让每一位师生收获成长走向成功”的教育信仰,不断完善教育工作机制
【摘 要】物理抽象概念的表示以及理想的物理实验环境的模拟,一直是中学物理学习中的重难点。一些抽象思维尚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难以准确地想象天体运行的规律。而虚拟现实以其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特点,能够准确模拟虚拟的“理想环境”,形象地表示抽象的概念,并能让学生与实验对象进行交互,以解决传统物理课堂中情境性、沉浸感、互动性不强的问题。本文设计、开发“三体运动”VR教学软件,并通过在实践中应用该软件,探
【摘 要】跨学科教学是中小学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新尝试,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根据已有的教学和研究,跨学科教学的根本仍是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本文基于依山郡小学四年级的“忙趁东风放纸鸢”跨学科主题教学情况,探寻关于跨学科教学的主题性、发展性、系统性,以及对儿童发展本身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主要特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局域网或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立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
【摘 要】文章以“情境学习模型”和“6P模型”为切入点,探讨了交互式学习单作为中介性学习工具在连接参观者与资源信息中的重要性,继而立足于信息技术环境,以大同市博物馆“沧桑代地”展厅为例,在基于APP的基础上对交互式学习单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交互式学习单;博物馆学习;APP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2、0
课外补习是指为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进行的正规学校教育以外的补充性教育活动,也被称为“影子”教育。  近几年,我国义务教育大力推行减负政策,中小学校提前放学,学生课后作业大幅减少,导致大量家庭和学生加入课外补习大军,学生竞争从校内蔓延到校外。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补习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学生参加补习规模已经超过1.37亿人次
昌平区加强农村干部离任档案移交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两委”干部离任时档案移交工作,昌平区委组织部、民政局和档案局联合制定了《农村干部离任档案移交暂行办法》并于最近发放农村执行。 (张 亮)  怀柔区档案局成立档案寄存中心为解决转制(破产)企业及档案保管条件有限的单位的现实问题,怀柔区档案局成立了档案寄存中心。目前,已寄存转制(破产)企业单位档案、资料7754卷(册)。 (宋德均)  西城区“教学
2006年度北京市档案局优秀科研成果奖励项目评审工作结束,经过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的评审和无记名投票,并经市档案局审批,从今年申报的6个项目中,共评出拟授奖项目5项,拟授奖项目已于7月初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公布  拟获奖项目的异议期为7月5日至8月5日,在此期间凡对获奖项目的成果内容主要完成人完成单位及其名次排序等有争议的单位或个人,可将争议问题按照《北京市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离不开“问题”这个抓手,“问题”是“留白课堂”的核心。课堂提问的留白,一言以蔽之,就是钱梦龙先生所提出的“问宜曲”。多一点“曲问”,让思考者的思路转一转弯,不仅增加了思维的空间,也提高了思维的质量。我们努力打造有质量的“问题教学”,逐步形成以“设问、解问、追问、新问”为线索的“曲问”教学模式。《在桥边》中课堂“曲问”  2016年12月,我在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参加“中
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  《通知》强调,防止学业过重挤占学生睡眠时间。一方面,中小学校要加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