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他们一起不洗澡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fer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洗澡易得病,肮脏可强身?从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排斥清洁身体。连伊丽莎白一世也表示,她一个月才洗一次澡……
   法王亨利四世派使者前往财政大臣萨利公爵在巴黎的住处,邀请他出席一场会议。使者到了萨利府邸,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在洗澡。公爵大人准备出浴前往开会,但使者却上前阻止,并警告他:“大人,请停下来,不要再洗了。国王陛下非常关心您的健康,倘若陛下知道您的状况,一定会移驾至此的。”听了使者的禀报及医生的建议后,亨利四世决定改在萨利府邸开会。萨利公爵收到一封短笺,要他隔天“穿着睡衣、紧身裤、拖鞋,戴着睡帽来迎接国王,以免大人因为最近洗澡而染上风寒”。
   此事发生在1610年,这段插曲记载在凯瑟琳·艾森堡的著作《干净:不卫生的沐浴史》里。虽然他们的行径在今天会引入侧目,然而在17世纪的欧洲,却不会有人觉得稀奇。那时不仅人们很少洗澡,大多数人还觉得沐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儿。当时的专家认为,倘若萨利公爵匆匆结束沐浴,又没有好好休养,就会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
   据艾森堡所述,这种厌恶洗澡的心理始于14世纪中叶黑死病爆发之时。在那之前,人们很爱洗澡,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定期到公共澡堂报到。罗马人爱洗澡是出了名的,尽管中世纪早期这股风气一度中断,但是十字军在东方体验过大众浴池后,洗澡风潮又卷土重来了。然而当黑死病开始横行欧洲大陆,导致大量人口死亡时,有些人认为问题就出在“清洗身体”上。他们相信黑死病是经由水从皮肤上的毛孔进入人体的。于是各地的澡堂纷纷关门,艾森堡口中的“西方世界最肮脏的时期”就此开始了。
  脏臭不分贵贱
   卫生专家开始宣称,疾病是通过皮肤上的毛孔来传染的,应对之道则是用干掉的汗水把它们堵住,结果欧洲人变得奇臭无比。“每个人都浸泡在腐臭之中。”艾森堡说,“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有着独特的汗味,有干掉的,也有新淌的汗。”带味儿的可不只是穷人,有钱有势的人也同样不顾个人卫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声称自己“一个月洗一次澡,不管需不需要”;而法王路易十三在七岁之前压根儿就没洗过澡。人要是脏起来,还真是不分贵贱。
   艾森堡解释说:“国王的身体是整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当时全国最好的医师要国王用汗裹覆全身来堵住毛孔,因此,国王洗澡的频率有可能比某些臣民还要小。”
   因为不洗澡,比较讲究的人就经常更换内衣来保持清洁。他们用化妆掩盖脏脸,用香水来减少体臭。不过后面这招通常是为了少闻点别人身上的恶臭,而不是要让自己好闻一点。
   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因为黑死病疫情的减缓而改变。“19世纪中叶,卫生改革人士走遍全法国,试圖告诉乡下人一辈子可以多洗几次澡。”艾森堡说,“但是这些乡下人仍然觉得只要下水沐浴,自己就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维多利亚女王在1837年登基时,白金汉宫里没有浴室。即使到了1881年,德国科隆市也只有不到4%的家庭有浴室。艾森堡指出,就算有了卫浴设备,众人的态度也改变得极为缓慢:“比方说法国人早就知道有室内水管这种东西,英国却比法国早半个多世纪装配自来水。1830年左右,有人告诉巴黎的水利工程主任,伦敦已有三分之一的房子装了自来水,他却回答说那错得离谱,铁定不管用。”
  从臭气熏天到香得过头
   直到很久以后,综合了诸多因素,西方世界才又开始洗澡了。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大众对于洗澡的健康疑虑逐渐消弭,同时也有人开始明了保持身体干净的好处。南丁格尔的医疗成就就与她清洗病患有关。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因伤病而死的人数减少,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艾森堡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有其功劳:“他们谈论自然的事物,尤其是谈到冷水,并且鼓励大家接触水。”科技也造成了一些改变:19世纪大众重新发现了室内水管的优点,引进了淋浴设备。这些进展促成了经常沐浴习惯的养成。
   起初,中上阶层开始重拾沐浴习俗,这造成许多人常将“贫穷”与“肮脏”联系在一起。“19世纪有些人开始洗澡后,阶级划分也随之开始。”艾森堡说,“突然间大家注意到乡下人、农夫跟工人闻起来不一样,而且他们觉得那气味不好闻。英文用‘the great unwashed’来指涉下层阶级。这在当时是个很新潮的说法,因为先前每个人都没洗澡”。
   时至今日,欧洲人再也不会忌讳沐浴的事情了,想怎么洗就怎么洗,一天中想洗几次就洗几次,许多人甚至开始有了“洁癖”。美国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2005年有24%的新房中建有三间以上浴室。艾森堡把现代生活中这种想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的欲望归因于20世纪才兴起的众多广告,因为“肥皂、体香剂、爽身粉及香水的生产厂商期望大众‘总是担心自己闻起来不那么清新可人’”。她认为这一趋势发展得太过头了:“如今我们太执着于去除自然的体味,用店里买来的东西把它盖掉,我觉得这并不健康。不过在调查了28个国家之后,我发现太多事物都是物极必反的,相信如今的潮流早晚也会有消退的一天。”
  时代有别,迥异看脏
   ●“把指甲剪干净,不留脏污;别让鼻毛长出来;确保口气绝对不会熏到人;避免产生让人掩鼻的男性体臭。”
   ——罗马诗人奥维德,约公元前1世纪
   ●“洗澡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们一年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圣诞节前,一次在复活节前。”
   ——法国修士乌尔里希,11世纪
   ●“他们要怎么说随他们去,但是不洗澡的好处比洗澡多十倍。”
   ——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18世纪
   ●“最能区分两个人的,莫过于他们对清洁观念的不同。”
   ——德国哲学家尼采,19世纪
   ●“我不怪工人身体发臭,但他真的很臭,这会让鼻子灵敏的人很难交际应酬。”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922年
  摘自《BBC知识国际中文版》
其他文献
排个买奶茶的队,一下午过去了,再跑到隔壁店铺买个肉松小贝尝尝鲜,又有五小時溜走了。  从白天排到黑夜,拍照加滤镜发朋友圈,收获无数个赞。  真正吃到嘴里味道如何呢?  没人在乎。01  奶茶、脏脏包、肉松小贝、爆浆蛋糕、冒烟冰淇淋、泡面小食堂……  这些“网红美食”,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赴后继去购买。  拍完照,发朋友圈:“今天又打卡了一家。”  微博博主@青山斯嘉丽发表过这样的感慨:“泡面小食堂这
1   家里只有一百多平的空间,冲突和争斗在所难免。最近,在我家就发生了一起“争斗”:有天我加班回家已是晚上十点,刚换下衣服,就接到一个来访电话。平常工作外我是不接的,但那天情况比较特殊,那个来访者有很强的自伤行为。此时儿子恰好在客厅录英语,不能中断,我的电话打了足足二十分钟,不停在说,显然打扰了他。   等我通话完毕,他十分生气,连续摔打书本,嘴里嘟囔不停。我工作一天也很累,听到儿子嘟囔火就
一  高中时期,每次考完试开家长会,我都特别不情愿我妈来。  只要她一来,就有热心肠的同学跟我说:“你妈妈来了!就是爆炸头的那个。”“你妈妈的高跟鞋超级高!”  这不废话嘛,我不知道我妈是爆炸头,那个鞋跟要把整栋楼都给戳穿的声音,是她踩出来的么?热心同学还特意把手伸得长长的指给我看:“诶!那是你妈妈你看到了吗!”  妈妈头顶棕黄色爆炸头,烫着时兴的烟花烫,脚踩十厘米高跟鞋,金色,在阳光下反光的那种
它似乎是相信我的。但是,它太轻信我了。我其实和多数人类一样,是不值得信任的。   我从朋友那里得到这只白兔子。它完成了陪朋友家小孩“玩一段”的任务,现在,孩子觉得它不好玩了,要玩别的,比如猫或小狗;它的不卫生习惯也招致主人的厌烦。主人就转手送给我。朋友说也是别人转手送给他的。是的,是“转手”,不停地转手。它是可以随时转手送人的,包括转手送给屠夫和刀子。朋友算是仁慈的,转手送给了我,因为我不是屠夫
2017年9月大学开学时,美国的直播网红奥利维亚·杰德在YouTube上对她的粉丝抱怨:“我对上大学没有一毛兴趣啊!开学?开学又怎么样?耽误我去斐济岛拍视频!到了南加大以后我才不要上课呢,我就想24/7拍直播。”  年轻的网红奥利维亚还不知道她说这个话的时候,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已经对她父母——母亲曾是热门电视剧的明星,父亲是时装设计师,创下著名的时装品牌——以及其他富豪家长为孩子进名校作弊,
二十四番花信风过去,叶片渐稠,树上已有小青果,细小青涩,毛茸茸的,懵懂而羞涩,似有一股初生牛犊的犟劲儿,又有经历几番春风春雨的不服输。这样的状态,是半熟。   半熟之美,在于它的青涩,有着生命之初的朝气与光鲜。那么,一个人在几十年的光阴中,于何时半熟?   应该在30至40岁之间。有人说,半熟是寻找自身生命方向的刹那体悟,亦是人生哲学的阶段性表述。质朴静美的状态,以简单包容复杂,以天真启示世故
你很少在商场一楼找到洗手间。还有,他们的扶梯总让你绕远路:每层有一处扶梯只能上楼,另一处扶梯只能下楼,两处还相距甚远。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这些场所的内部设计到底有什么门道?   出入方便是考验他们能否吸引客流的一大因素,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会在建筑设计上考虑这一点。 洗手间为什么总是不好找?   内急时商场的洗手间仿佛“隐形”——到目前为止,国内商场的标准设计几乎都是一楼不设洗手间,即使上到二
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  1956年,《观察家报》被封了,哥伦比亚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马尔克斯缩在“三个公学旅馆”的阁楼上,他交不出房租,也没钱吃饭。  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
优雅有致之事,如隔着东西听到仿佛不是女官者在那儿轻轻拍手呼唤人,回答的声音饶富青春气息,尔后得闻裳裾纺纺之声,遂有人参上的样子。大约是在用膳罢,有筷子、汤匙等碰触的声音。这种时候,连隔置勺子把手的声音也会传入耳中。   在光泽鲜明的衣裳上,不是乱七八糟,而是十分自然地流泻着长发。   讲究设备齐全的屋子里,日暮后也不点灯,火盆中倒是炭火艳艳,借那火光也看得见几帐的丝组啦、帘子的帽额啦,还有那卷
父母偏心,在大多数非独家庭里,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热播剧《都挺好》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明玉回忆自己上中学的时候,跟父母和两个哥哥同桌吃饭。妈妈心疼两个儿子,给他们一人夹了一个鸡腿,明玉瞪大眼睛盯着妈妈的筷子,然而并没有她的一份。  剧名叫《都挺好》,但编剧却一把撕开了原生家庭的伪善面具,抖落出那些其乐融融背后的隐痛和委屈:在非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分给每个孩子的爱并不是均等的,甚至相差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