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做中学”是我国于2001年启動的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改革的重要项目,更加符合学生的生命需求,便于学生积极融会贯通,及时内化所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做中学”活动来优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促使小学生在概念分析中实现全面进步。本文将从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为“做中学”教学提供工具支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落实“做中学”理念;丰富动手操作活动,优化学生直观体验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概念教学中落实“做中学”理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概念教学;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45-01
数学学科一直都是小学教学阶段的重要科目,虽然承担着开发学生智力、优化学生思维结构的重任,但是却由于本学科所存在的抽象度高、理论性强等现实问题而导致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心生排斥之意,导致学生不仅无法及时优化自身的思维结构,反而还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理。其中,数学概念的抽象度尤甚,且小学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获取概念知识,导致小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备受冲击,学习效能感很低。对此,新课改提出了以生为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的要求,而基于小学生善于从直观认知提炼抽象理论的成长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则可积极落实“做中学”理论,以便不断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深化学生的概念理解。
一、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为“做中学”教学提供工具支持
教学工具是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而使用的器具、设备,更易于小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助力学生所展开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其在工具的支持下突破认知障碍,有效生成数学概念。
就如在“确定位置”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数对这一数学概念,并积极利用数对概念去描述事物的具体位置,从而积极优化自身的空间观念。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座位安排引导学生学习了第几行、第几列的概念描述方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数对”这一数学概念,希望小学生可以积极展开数学探索。然后,笔者再利用“数对迷宫”这一游戏道具引导小学生使用“第几行、第几列”这一数对知识玩迷宫游戏,借助这一娱乐性工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了“数对”概念的表达方式,希望小学生可以积极展开数学探索,巩固自己的概念理解。如此,学生则可直观把握“数对”的内涵,优化数学学习方法。
二、组织问题解决活动,落实“做中学”理念
问题解决活动是落实“做中学”理念的基本方式,一般是由小学数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由小学生自主搜索、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包含一定的认知分析、技能应用与知识迁移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据此落实“做中学”理念,全面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确保小学生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丰富小学生的解题经验,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做准备。
就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相关计算过程,而为了优化小学生的数感,笔者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了几个数学问题,以便小学生积极解题,丰富解题经验,具体问题如下:
问题1:小兰的身高是156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62米,请问小红比小兰高多少?
问题2:小明的家与学校相距1.35千米,小萌的家与学校相距离1.03千米,请问谁的家离学校更近?
问题3:小吴到文具店购买了一支单价为5元的笔记本,一支单价为2.05元的铅笔,请问一共花了多少钱?
这几个问题围绕“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知识展开,需要小学生积极应用小数加减法算法与算则完成解题任务,便于学生灵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丰富动手操作活动,优化学生直观体验
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形象的外在行为来探究抽象知识的学习活动,关系着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是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的必要之路,符合“做中学”理论看重学生实践经验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经验,引导小学生展开直观探索,促使小学生在和谐、开放的数学教学空间内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与本质。
就如在“统计”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需学习折线统计图知识,灵活使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某个事物的变动趋势。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动手实践任务,即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自己在本学期内数学成绩的变动趋势,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这一实践任务便于小学生积极将统计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还可让小学生客观反思数学学习过程,可以综合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动手操作能力,优化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概念教学是帮助学生打牢根基、培养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基础条件,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优化概念教学结构,积极丰富“做中学”活动,促使小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生成概念意义,优化小学生的思维发育。
参考文献:
[1]汪兴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解析[J].学周刊,2018(35):55-56.
[2]黄健华.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生成的智慧[J].名师在线,2018(34):62-63.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概念教学;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45-01
数学学科一直都是小学教学阶段的重要科目,虽然承担着开发学生智力、优化学生思维结构的重任,但是却由于本学科所存在的抽象度高、理论性强等现实问题而导致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心生排斥之意,导致学生不仅无法及时优化自身的思维结构,反而还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理。其中,数学概念的抽象度尤甚,且小学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获取概念知识,导致小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备受冲击,学习效能感很低。对此,新课改提出了以生为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的要求,而基于小学生善于从直观认知提炼抽象理论的成长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则可积极落实“做中学”理论,以便不断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深化学生的概念理解。
一、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为“做中学”教学提供工具支持
教学工具是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而使用的器具、设备,更易于小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助力学生所展开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其在工具的支持下突破认知障碍,有效生成数学概念。
就如在“确定位置”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数对这一数学概念,并积极利用数对概念去描述事物的具体位置,从而积极优化自身的空间观念。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座位安排引导学生学习了第几行、第几列的概念描述方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数对”这一数学概念,希望小学生可以积极展开数学探索。然后,笔者再利用“数对迷宫”这一游戏道具引导小学生使用“第几行、第几列”这一数对知识玩迷宫游戏,借助这一娱乐性工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了“数对”概念的表达方式,希望小学生可以积极展开数学探索,巩固自己的概念理解。如此,学生则可直观把握“数对”的内涵,优化数学学习方法。
二、组织问题解决活动,落实“做中学”理念
问题解决活动是落实“做中学”理念的基本方式,一般是由小学数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由小学生自主搜索、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包含一定的认知分析、技能应用与知识迁移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问题解决活动,据此落实“做中学”理念,全面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确保小学生可以解决现实问题,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丰富小学生的解题经验,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做准备。
就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相关计算过程,而为了优化小学生的数感,笔者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了几个数学问题,以便小学生积极解题,丰富解题经验,具体问题如下:
问题1:小兰的身高是156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62米,请问小红比小兰高多少?
问题2:小明的家与学校相距1.35千米,小萌的家与学校相距离1.03千米,请问谁的家离学校更近?
问题3:小吴到文具店购买了一支单价为5元的笔记本,一支单价为2.05元的铅笔,请问一共花了多少钱?
这几个问题围绕“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知识展开,需要小学生积极应用小数加减法算法与算则完成解题任务,便于学生灵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丰富动手操作活动,优化学生直观体验
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形象的外在行为来探究抽象知识的学习活动,关系着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是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的必要之路,符合“做中学”理论看重学生实践经验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经验,引导小学生展开直观探索,促使小学生在和谐、开放的数学教学空间内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与本质。
就如在“统计”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需学习折线统计图知识,灵活使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某个事物的变动趋势。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动手实践任务,即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自己在本学期内数学成绩的变动趋势,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这一实践任务便于小学生积极将统计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还可让小学生客观反思数学学习过程,可以综合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动手操作能力,优化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概念教学是帮助学生打牢根基、培养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基础条件,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优化概念教学结构,积极丰富“做中学”活动,促使小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生成概念意义,优化小学生的思维发育。
参考文献:
[1]汪兴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解析[J].学周刊,2018(35):55-56.
[2]黄健华.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生成的智慧[J].名师在线,2018(3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