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的旋律在课堂上自由流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3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应该是给人以美感与享受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感受美、诵读课文体验美、体会形象理解美、品味语言鉴赏美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受美 体验美 鉴赏美 理解美
  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语文教师要做的便是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理解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应怎样站在美育的高度,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因素,让美流淌在语文课堂呢?
  一、巧用导入,引导学生感受美。
  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激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
  例如,在讲授《将进酒》时,这样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王维在《渭城曲》中写酒的句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范仲淹的《苏幕遮》写酒的句子: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绝妙而获得了‘诗仙’称号,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他就是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怎么将感情倾注于其中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将进酒》这一首诗来走进李白。”老师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酒,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情,对学生进一步体验诗中的酒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例如在《琵琶行》中,上课之前可以给同学们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讲述“摔琴谢知音”历史佳话。从而引申到白居易和琵琶女因音乐而结为知音的话题上来,进而引出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于音乐营造的生动和谐的氛围中,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增强了学习兴趣。
  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给教师极大的激情,学生也能学得非常轻松,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可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深情诵读,引导学生体验美。
  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才能体验美的情感。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的情感,叩击学生心灵,激起他们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王维《山居秋暝》的淡雅闲情、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悲愤之情,学生们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莫泊桑《项链》同情中喻讽刺,《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等等,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第四部分“天气愈冷了……”一节,当得知时刻怀念、牵挂的战友忽然被枪毙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悲愤与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强烈而复杂,但鲁迅只写了“原来如此”四个字。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才能读得到位。而读《荷塘月色》则适于配乐,我配的是《心灵的间奏》,音乐的旋律配上深情的朗诵,就更感人至深了。
  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审美感悟的过程和手段,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
  三、体会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美。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自然、社会生活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至精神美的境界。如《边城》中的翠翠,作者把少女朦胧的感情与湘西特有的景致联系在一起,通过情与景融合,以“草灰蛇”式线索把翠翠渴望爱情的那份孤寂剖析得淋漓尽致,彰显作家沈从文牧歌式的湘西风味。与此同时,即使是丑的形象,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如《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加西莫多,他虽然外貌奇丑,又聋又跛,受尽欺凌,却忠诚勇敢,纯洁高尚,爱憎分明,使他成为作品中正义的化身,美的化身,这些人物形象都浓缩了作家的审美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发掘这些美的形象,用美的形象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培养他们的优良品格和坚强意志。
  四、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鉴赏美。
  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句子:“月光……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动词锤炼得很形象,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描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朦胧的美景。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中一句“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文段中“伸进”“捉出”“捏在”三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了金先生捉跳蚤的过程,“看看”则是对“战果”的观察,“得意”是对胜利的自我愉悦。这些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活脱脱地刻画出了金先生不拘小节的憨态,可敬里多了一份可爱。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语言,自然能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发掘文中的语言美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因为这也是使文章语言更见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春》中就运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当做人写,赋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而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中运用排比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落日慈爱、亲切、可人的特征。可见,只要充分发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满怀激情追求美。
  总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美育人。语文教学应该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鉴赏美,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从法国翻译释意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美剧《为人父母》字幕翻译当中的若干例子,从而得出在翻译中,文本的交际语境对决定文本意义和译者释意过程的重要性,释意理论对非文学文本翻译及口译,尤其是字幕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翻译 释意理论 美剧《为人父母》 字幕 交际语境  翻译释意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是由Danica Seleskovit
摘 要: “范式”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文章分析了西方翻译范式的演进过程,并结合国内近五年相关翻译类核心期刊文章的定量分析,指出了中国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探讨了西方翻译范式对中国翻译学研究的借鉴意义,从而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跨学科性和多元视角是翻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范式 翻译研究 跨学科性  一、引言  范式(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TNBS/乙醇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在复方青黛颗粒基础上联合应用柳氮磺胺嘧啶(SASP)治疗UC大鼠,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SASP+复方青黛颗粒)对UC大鼠
摘 要: 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重要标准。本文在此前提下提出了三项翻译原则,即文韵可读性原则、文风时尚性原则和文体适应性原则。只有恪守目的语与原文风格的一致性,翻译的社会功能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 翻译 可读性 时尚性 适应性  1.引言  人类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语言交流,少不了翻译这个媒介。然而,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最终服务社会,使社会受益,因此,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
我国在电视广告插播方面做了相关的规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广告插播一事进行讨论,从伦理的角度进行探讨。 China has made relevant regulations on TV advertisement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向教学要效益、要效率,切实注重学生的发展,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象,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语文有效教学 问题分析 应对策略  在实施新课改的情况下,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彻底脱胎换骨?“新”是否意味着要对传统教学的方法策略全盘否定?新的形式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教师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激活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活动 竞争机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