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开发文本的教学价值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当文本进入教材,成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后,除“原生价值”之外,又产生出了另外一种价值,即“教学价值”。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合理开发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开掘文本教学价值的途径有:整合文本内容,在重组调整中优化教学价值;聚焦文本核心,在研读探究中凸显教学价值;丰富文本内涵,在材料引入中增设教学价值;创生文本意旨,在角色转换中生成教学价值。
  [关键词]文本资源;教学价值;课堂教学
  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创作的文本如果不经读者阅读就只能是一堆白纸黑字,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文本有其“原生价值”,但一旦选入语文教材便被赋予了“教学价值”。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开发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学中价值引领的方向,也是“用教材教”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因此,合理开掘教科书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成为当下阅读教学最为迫切的工作。
  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如何利用文本资源,多角度开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旨在实现教师在教学价值上的有效引领,落实“用教材教”的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在重组调整中优化教学价值
  新课改呼吁,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其开发者和整合者。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将教科书文本视为“圣经”,不敢有丝毫“动作”,总是习惯性地按照文本的顺序推进教学,将作者的创作思路演变为教学思路,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學效果。鉴于此,教师就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顺序调整、内容删减等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让“教科书内容”转变为“教学价值”,从而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给我的孩子们》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丰子恺先生通过对孩子们富有情趣的生活的描写,表现孩子们的真率、自然、热情,赞美孩子们天真纯洁的本性和活泼的创造力。文章以孩子的“真”与大人的“假”、以孩子间的真诚相处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相对照,表现对虚伪病态的现实社会的不满。而孩子的天真纯洁的本性在现实社会中将会失掉,又使作者感到悲哀。文章语言朴实,感情至深至真,体现出一位长者、智者爱孩子、爱艺术、爱人生的美好情怀。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播放先生富有生活气息和童趣的漫画作品,把学生带入儿时天真活泼的时代;再引入朱自清先生的评价以及丰老的自述,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是一位“可敬的老人、可爱的父亲”,这一形象也成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和展开教学的情感核心。
  (二)走近“孩子们”
  用“取画名”的方式概括文章2至7段写到的孩子们所做的事情;通过词句品读感受孩子们的“真纯”和“创造力”。
  (三)认识“大人们”
  采用给大人们的行为“画像”的方式研读文章3至10段,读出大人们身上的“假、俗、伪”。
  (四)探究主旨
  阅读首尾段,探究作者究竟想给孩子们什么,领悟到作者希望挽留童真、摒弃世俗的纯洁之心。
  (五)走近作者
  通过资料补充和深情吟咏,深刻领悟先生对孩子、对艺术、对自然真切的爱,深入体悟先生的人格。
  在以上教学安排中,教师并没有受文本内容和写作思路的束缚,而是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了调度与整合,筛取、遴选文本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作者对“孩子”和“大人”的态度情感作为教学主体,再从首尾段入手探究文章主旨,让学生经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而又演绎文本的思维过程,从而使文本内容转化为教学价值。
  二、在研读探究中凸显教学价值
  如果只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原生价值上,忽视教学价值,就会出现常说的“教课文”的弊端。有的文本具有多个教学价值,如果教学中不能结合文本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段目标要求,确定核心教学价值,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贪多求全,要紧扣教科书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结合具体学情,进行多维度、有创意的深度开掘,实现最大教学效益,最终实现聚焦核心、凸显价值的宗旨。
  《给我的孩子们》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学习这样语言活泼、情感真挚的文章,学生在文意概括上不存在障碍,但因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很难真正体会到文中孩子们单纯率真的世界,对作者流露出的因童真逝去的悲哀和对成人世俗化的批评,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至于要走进作者温暖博大的精神世界,就更难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概括文中描写的孩子们的趣事及品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说出孩子世界的特点。教学难点设定为:通过问题探究,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逐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就要聚焦文本核心,创设情境,巧妙设问,适时点拨,要将文本理解和问题探讨相结合,尤其要将内容理解和语言活动相整合,打通文本内容和语言之间的通道,让学生在语言品读中自觉自然地理解文本内涵。
  比如,在解读“孩子”和“大人”的特质时,先采用“取画名”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瞻瞻的小失意、瞻瞻哭泥人、爸爸变和尚、爸爸是黄鼠狼、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瞻瞻裁书、无聊弄笔的爸爸、闷坐窗下弄引线的妈妈、野蛮妈妈、无情爸爸”等画名形象逼真,学生极感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语言品鉴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读、深读,教师在当讲处适时引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即时把自己的解读体验转化成学生的体验。文中逼真传神的神态、动作描写,如“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挺直了嗓子叫”“立刻从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相,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看看,哭哭”等,一些贴切的用词,如“身心全部公开”“拚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等,还有大词小用现象,如“鞠躬尽瘁”“全军覆没”“何等激昂”“去求审判”等,都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率真纯洁的个性品质。“无聊地伏在案上”“闷闷地坐在窗下弄引线”“立刻擒你到藤榻上”“无情地夺脱”等动作则真实地表现出大人的庸俗、虚假及对童真的漠视,文字间流露出的是作者的厌弃和自嘲,学生对此品读得有滋有味,富有情趣。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解读课文,还应有一种鉴赏艺术品的姿态。解读和鉴赏相依相存,不可孤立分割,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师应深读文本,做到将文本烂熟于心,咀嚼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将最具价值的核心内容呈现出来,通过立体化、多维度的设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放大文本的教学价值,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以上教学中,教师聚焦文本核心内容,紧扣语言,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提升学生语言感悟和理解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三、在材料引入中增设教学价值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仅有的一本教科书中。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越是广博,对教科书文本的关注与研究也就越深刻。黄厚江老师说,有些老师的课不耐看,是因为太单薄。“水分太多,干货太少。”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其内容就是课文加参考书,而且是没有内化的课文和不加消化的参考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度拓展,将教科书之外的有用资料纳入课堂教学,在拓展中丰富文本,挖掘内涵,提升教学价值。
  比如,在“走近作者”这一教學环节中,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一是俞平伯和巴金先生对丰老的画作和为人的评价:“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二是丰老自序及其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和评价文字),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丰子恺用真纯和爱心守护孩子们的世界的心,用仁爱与悲悯、善良与纯真诠释艺术、诠释人生的真性情,在顺境或苦难中永葆澄明温暖的赤子之心。再齐诵刻在丰子恺烟斗上的小诗一首:“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再次深入感受先生的高贵人格。最后深情诵读“可敬的老人、可爱的父亲”这句话,和课始形成巧妙的回应,营造出余音袅袅的韵致。
  背景资料的补充,架起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通道,更升华了学生的认知,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跨越情感的高度,抵达理解的深度。
  四、在角色转换中生成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是文本作为文字材料为每位读者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是其编入教科书之前呈现出来的阅读价值。原生价值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学价值,只有将原生价值与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学生的认知需求充分结合,才能开掘出适切的教学价值。
  比如,在“理解文章主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这样设问:文章题目为《给我的孩子们》,通过学习,你觉得作者究竟想给孩子们什么呢?经过对“孩子”和“大人”的研读之后,学生不难看出,作者颂扬了孩子们真纯、热情的心性,为大人们的庸俗、虚伪感到悲哀,他想让孩子们不要失去童心,永葆童真,永做真人。紧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作者只是想给孩子们什么吗?这一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生说出可以给父母、艺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给所有人……当一名学生说,先生其实也是在写给自己,此时学生的思维得以真正打开,心灵得以舒展。这时教师再顺势点拨,让学生任选一类人,说说想给这些人哪些启迪。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希望父母要真正理解孩子,要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心理,呵护童心,给孩子们最自然、最健康的成长环境;希望教育者要真正理解儿童,因为儿童也是“完整的人”,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蹲下身子走入学生的内心,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希望艺术工作者对自己创作的对象,要发自真心地去热爱,要深入理解,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这是先生要告诉我们的创作真谛;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儿童一样纯洁、热情、真率、不做作、不虚伪、不世俗,即使到了成年,都要保留像孩子一样真纯的本性。至此,文本意旨已得到足够的开掘,学生的精神、思想也达到了足够的高度。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角色转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了文本内涵,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真正使得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成了教学价值。
  就语文课程而言,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作为教师,应致力于文本教学价值的研究与开发,对文本的言、象、意等方面所具有的原生价值进行筛选、截取、凸显、组合乃至改造,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达成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最终实现语言智慧和人文素养的同构共生,获得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帮助学生进行行为养成以及价值观塑造等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没能与学校工作很好地结合。本文以新余市暨阳学校为分析个案,介绍一些德育课程与学校工作有效结合的经验以及评估反思。  [关键词]德育课程;学校管理;教评  我国历来有重视德育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更是被放在首位明确写在教育方针中。“立德为上”已成为全社会的
[摘 要] 一个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优质教育呈现的关键,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才能够呈现出高质量的课堂,教师才能够得到足够的发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思考,更需要教师做一个研究者,不断地精研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持续的研究中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一个独特的“自己”,让学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课堂。  [关键词] 教师成长;反思  每个教师希望自己更为优秀,而这个过
[摘 要] 就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而言,“学习进阶”理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一般认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发展的描述”。《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的复习课教学,就可以运用到学习进阶式的思维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对思维结构的分析思考,从而获得高效的复习方法并在认知能力上得到不断进阶。  [关键词] 学习进阶;复习课;教学设计;《亚洲
[摘 要] 2011版数学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程式课堂就是借助學程单让学生体验并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分享—整合提炼—实践运用”的学习历程。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经验,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情境中互动分享,形成对知识的梳理、提升,最终自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学程单;合作学习;自主建构
[摘要] STEM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强调为学生提供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等活动,完成主题项目,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以基于STEM理念的项目式学习“点亮红绿灯”为例,由实际问题出发,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科学探究、工程设计与制作为基础,不断地利用问题推动课堂教学。  [关键词]
[摘 要] 国内经济领域文本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负载词因其独特性,在翻译中的问题不断突显。本文通过对文化负载词成因的分析,结合《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翻译,通过引用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概念分析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而探讨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功能对等理论  一、经济文本特点  经济领域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特色,以《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为例:  1.涉及内容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语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正在逐渐提升。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能够准确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诸多教育研究学者纷纷投入到关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研究当中。经研究发现,语文学科与绘画艺术元素有着较强的联系性,诸多精美的文章当中都会插入一些极为符合文章意境的插画。这些插画的出现,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语文当中的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极大地
[摘 要] 政治认同是其他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它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学生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是当前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当下政治教师依赖强制性的灌输、说教和单纯的知识讲授,缺乏必要的情感价值的体验,远远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赞同和认可,难以实现对政治认同学科素养的建构。  [关键词]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师生探疑;合作探究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摘 要] 教育部最新研制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对传统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凝练出了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要素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学校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关键是教师,即对广大一线英语教师而言,落实落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需要以新课标倡导的英语课程体系为载体,整合课内外相关主题资源,探索“教师能操作、学生易接受、教学有效果、实践可迁移”的具有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教育规律表明:“做中学”是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手段。开展小学生创客启蒙教育,可以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并在“小创客”培养过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