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其社会支持现状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深入访谈苏州地区50名不同行业的农民工,探讨其社会支持来源现状,发现:(1)情感支持主要来自身边的亲人朋友或同事老乡;(2)信息支持主要来自原有社会交往圈,而通过上网或其他传媒技术的却很少;(3)物质支持来源,以亲人给予的帮助最多,其次为朋友或同事;(4)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很少,在面对重大生活问题时政府与社会能够给予的支持有限。本研究同时也发现,农民工对自身在城市生活的社会保障问题关注不够。可见,农民工社会支持来源大部分来自其以血缘、地缘、业缘建立起的初级社会交往网络中,其正式社会支持资源相对很少。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支持 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46-04
引言
人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目前正着力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社会经济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三农问题一直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农民工群体作为当前社会大转型情况下的弱势群体,是一种具有双重身份和过渡状态下的特殊阶层,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受到制度因素的阻碍、城乡利益的冲突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面临种种困境,在面对生活中如情感困惑、信息不够、经济缺乏等问题时常常处于被动弱势地位。解决这些问题仅依靠农民工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他人和社会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学习、生活、健康等各个方面,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获得社会资源、增强自信心,为个体提供归属感[1]。
因研究者视角的不同、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同。Cutrona和Rusell(1990)把社会支持分为工具性和情感性两种;Wellman 及Wortley (1989)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五项 [2];Cobb(1976)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信息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3]。Cohen 和Wills(1985)将社会支持定义为情感支持、信息性支持、友谊支持、服务性支持 [4]。
本研究结合以往社会支持理论以及国内农民工自身特点,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信息、物质以及服务支持,其中情感支持主要指提供尊重、情感、信任、关心和倾听等;信息支持主要指给予肯定、反馈、建议、忠告和指导等。物质支持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等。服务支持主要指政府与社会提供的生活保障服务如提供社会保险、免费培训与教育等。
以往的研究较多强调政府、社区、单位等的作用,研究内容多以农民工目前社会保障情况为主,忽视农民工群体自身利用社会支持的情况。本研究将深入了解农民工利用社会支持来源的现况,因为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才可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了解以往研究者对社会支持关注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苏州地区不同行业农民工抽取50名,进行深入访谈,深入了解农民工群体社会支持来源及运用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次访谈对象为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运输业的农民工,其中以制造业和服务业者居多,各占30%,年龄大都分布在20~50岁之间(84%);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居多(86%);年收入在2万元~3万元居多占 46%。
(二)研究过程本研究访谈前对访谈者进行培训,规范访谈实施过程。访谈尽量选择在环境安静不受干扰的地方进行。每位访谈时间约为40分钟。访谈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提出访谈问题,以保证访谈过程的流畅性,调整问题顺序及其用语和追问以获得更完善信息。记录方式有事后及时笔录以及录音整理,录音是在经受访者同意后,研究者将访谈内容录音,并转为电子文档,以备编码、解释与分析。
访谈提纲由五个问题组成,访谈提纲除基本信息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情感支持方面:当您在生活中需要情感上的关心、安慰和鼓励时如何处理?能够得到哪些人的支持?(2)信息支持方面:当您需要某些方面的消息或建议时如何处理?会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需要的信息?(3)物质支持方面:当你负担不起家庭开支时会如何处理?向政府或社会寻求哪些帮助?(4)服务支持方面:在面对诸如工伤、养老、医疗、失业等生活保障问题时,您通常都会如何寻求帮助?此外,您会主动通过哪些方法来获得所需要的工作培训或者再教育训练?
二、结果与讨论
(一)农民工情感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情感支持比实际帮助支持和经济支持更能促进人的精神健康 [5]。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获得其情感支持。
1.向他人寻求情感帮助。在遇到心情烦恼或情感困惑时近半成农民工会主动向他人倾诉。其倾诉对象主要有亲人、朋友、老乡等。这种亲缘地缘式的纽带关系是先赋的,同样的方言口语、类似的风土习俗、共同的心理认同,使他们互相支持、关心、帮助,形成了一种强关系网络[6]。
2.自身努力排解情感压力。38.6%的农民工表示自己心情不好时不求助他人。一般是憋在心里让时间慢慢冲淡,或者用各种方法如散步、听歌、抽烟喝酒、写日记等方式来缓解心情不快。
3.生活中知足常乐。12.6% 的农民工表示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平时忙于工作赚钱,没有太多其他想法。因为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最想要的就是能够赚到一些钱来满足生活所需以及教育和抚养子女,或给未来作更多准备。生活简单、欲望不高,所以会知足常乐。
(二)农民工信息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社会变化如此迅速的今天,信息对一个人的生存显得尤为重要,进城以后,农民工需求的主要信息是食宿与就业。农民工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获得就业信息:
1.原有社会交往圈。大部分人在找工作时通过亲人、朋友、老乡得到工作信息,其比例达62.8%,这与李培林等人(2000)研究结果一致,农民工来城市打工的信息主要是由其亲属、同乡、朋友提供的,这种情况占75.82%[7]。
2.现代网络。13.7%农民工表示通过上网搜索信息或学习知识技能,可见网络可以为文化程度稍高的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其中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年轻,思想活跃,充满活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8]。
3.大众媒体。18.5%农民工提到通过看电视新闻、报纸或杂志其他途径获得日常生活信息,仅5%农民工表示自己可以从政府或社区获得某些相关信息为自己服务,这与城镇劳务市场不发达,公共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就业信息不足有关[9].
(三)农民工物质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农民工一般会用以下方法来获得来源:
1.求助原有社会关系网络。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其中26.5%的农民工会向亲属借钱来渡过难关,31.6%会考虑向身边的朋友或同乡借钱。这与王毅杰(2004)指出亲属更可能提供金钱的经济支持,朋友最可能提供精神安慰、日常交往[10]调查发现不一致,这可能因为亲人之间彼此更多关心和责任有关。
2.更换工作获得更高收入。27.2%的农民工通过更换工作或同时多做一份工作来增加收入。有些农民工因为自身性格特征在物质方面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另外,处于农民工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人能够给予的帮助有限。所以他们会借由换更高收入的工作或多兼一份工作来增加资源。
3.向银行或政府求助。当亲人朋友也不能够给自己提供有效的经济帮助时,14.7%的农民工考虑向银行贷款或向政府申请贫困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经济上的压力。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目前,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弱势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利用其有限的社会服务资源情况如下:
1.面对失业情况:一是自身努力重新找工作。当前社会城市建设与服务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这类工作对知识技能要求不高,42.6%农民工表示只要愿意吃苦再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大。二是通过他人介绍新工作。此时,农民工原有社会关系网络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依靠其找工作的农民工占33.7%。蔡昉等人2001年对天津的调查,发现通过亲人或者朋友关系找到工作的比例占81%;正式组织招工的只占很少一部分[11]。12.9%的农民工表示会回老家务农,许多农民工离开农村,但是他们依然属于农村户口,在老家依然会保留一部分田地作为生活的保障。另外,7.6%农民工可以获得单位或企业提供的一定失业补偿,这可能因为农民工工作岗位的高流动性相应地对其社会保险关系的可流动性和对接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碍[10]。政府和社会组织能给予的帮助很少,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考虑将其作为求助。
2.面对养老情况:一是靠子女赡养或者亲人帮助。受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工将自己的晚年寄托于子女或亲人。二是企业单位提供养老保险。一部分农民工在比较正式的企业或单位工作,获得企业提供的养老保险,但因其工作性质,农民工真正获得利益有限。三是通过自身购买养老保险。个别农民工经济条件允许,且重视养老问题,自己购买养老保险。此外,大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没有必要考虑这么远,自身没有忧患意识。这与石匀力(2007)结果一致:农民工自我养老意识淡薄,关于养老问题的打算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组差别,较年轻者因生活开销较大对自身养老保险考虑少,年长者考虑较多[13]。
3.面对重病或工伤医疗情况:在自己无力承担工伤或重病医疗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以下方式来获得帮助。一是依靠原有社会关系网络。原有社会关系网络不仅能够在金钱上帮助其摆脱困境,访谈发现51.3%的农民工会向亲人朋友,兄弟姐妹借钱,然而大部分求助对象都和求助者一样处于弱势地位,能够提供经济帮助非常有限。二是依靠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15.1%农民工可以依靠农村合作医疗,但 5.5%的人认为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不到位,大病报销部分,小病不报也让他们承受不起医疗费用。三是依靠工作收入和固定资产。20.9%的农民工提到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多年的存款或者变卖家中的财产。也有8.7%农民工曾依靠政府或社区提供帮助。乡政府现在出台了一些政策可以提供一些贷款帮助解决困境。此外,4%农民工获得过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帮助。如创立扶贫基金,倡议公民捐款等。
(五)农民工就业培训与再教育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1.社会培训。14.2%的农民工会主动参加一些社会培训。政府和社会不定期的为农民工提供一些免费的工作或技能培训。如一位服务业农民工表示其想参加培训后再学一点知识可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2.单位培训。部分农民工提到公司会有现场指导,理论加实践,必要的时候还会有考试。访谈发现有公司培训的农民工不是很多,只占到10.7% 。
3.上网培训。17.4%的农民工通过网上培训来提高技能。但在网上进行培训学习的农民工不多,这可能与他们工作忙、收入低等条件受限或者他们本身文化程度有限有关。
4.自身实践。还有38.5%农民工表示期望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学习某些技能经验,有些农民工会和同事多交流经验或者通过看专业方面的书籍来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农民工情感支持来源受其自身文化及居住环境影响。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城市边缘区、工棚、城中村等,在内心遇到情感困惑时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老乡多能提供情感支持。城里人交往文化大多是在双方互利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什么优势资源与别人交换,很难与具有更多社会资本的当地市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的交往基本处于隔离状态。因此,在心情不好时主要是找与自己同质的亲朋好友,也有近三成农民工表示自己心情不好时一般不求助他人而是选择自己面对。此外,部分农民工表示因自身文化有限,大部分农民工是初中文化和高中文化背景,还有一些是小学或文盲水平,心情不好或困惑时不知如何向他人求助,只能自己憋在心里慢慢淡化。
2.农民工信息支持来源受其交往局限及文化程度影响。农民进城大多是通过亲缘和地缘的联带关系来实现的,他们的社会交往圈通常局限于农民工群体之内[9],同时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获得信息支持来源非常有限,如一位建筑业农民工表示自己不识字,不会上网、看报纸,信息来源只能通过他人转述,信息来源有限。而文化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大众媒体获得工作生活信息,其信息渠道相对更多。
3.农民工物质支持来源,除自身收入外主要来自原有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大部分农民工能够从亲人、朋友获得一定经济支持。此外,更换收入更高的工作或者同时兼职几份工作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来源。然而来自政府或社会的支持非常有限,受访者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农民工表示其可以从当地政府或银行获得少部分经济支持。
4.农民工社会保障支持受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政策影响。本研究发现农民工当前参保率很低。面对失业、重病医疗情况,五成以上农民工从亲人朋友或者同事老乡获得帮助;面对养老问题,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数农民工寄希望于子女或亲人,不到二成的农民工参加单位提供或自身购买的养老保险。而政府与社会在农民工生活保障方面能够提供的社会支持较少,许多政策相对落实不到位,农民工真正获益较低。此外,本研究发现:对于当前农民工社会支持利用的问题不仅有作为社会主体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同时还有农民工自身意识行为不强的原因,对自身在城市生活的社会保障问题关注不够。
5.农民工就业培训与再教育受其自身文化与当前用工制度影响。多数农民工工作在城市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环境中,他们渴望获得知识文化,但与时间精力有限存在冲突,大部分农民工是初中文化水平,在就业前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忙于挣钱养家,在时间不足或者年龄过大等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更无其他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二)建议
1.农民工自身方面:(1)努力扩大自己社会交往范围。 调整心态主动融入现有的城市社区,尽可能参加社区活动和团体组织,与城市居民建立联系和网络以获得新的信息,发现新的资源,找到新的机会。(2)维护原有社会交往关系。聚居一地的农民工群体可以自己组织建立农民工的自治管理组织,通过农民工内部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民工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支持。(3)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工作之余,可以多利用其他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如参加夜校的培训,或向其他人学习了解更多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此外要及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农民工群众们要关注国家、政府的一些政策,及时掌握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并且加以利用为自己服务。
2.政府政策方面:(1)政府应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消除对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排斥,要打破城市政府对市民就业的保护壁垒,撤销城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建立起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比如,在工作、生活上给予农民工及时的关心与帮助,多为他们提供法律、权益保障方面的服务与咨询,逐步完善其必要的医疗、养老保障等,设法给予农民工一个安稳的生活、工作环境。(2)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职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品位,帮助农民工科学、合理利用业余时间,丰富农民工文化休闲生活内容。(3)完善当前不合理的用工制度,目前国内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上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闲娱乐少,工资收入低的情况,使农民工在资金上有一定的收入用于文化消费,在时间上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参与文化活动,在体能上有精力参加文化活动。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有条件去获得更多的培训与教育支持从而来充实和帮助自己。
3.社会方面:(1)非政府组织与社区给予农民工更多关怀,争取工会、共青团、妇联这样资源丰富、能力较强的全国性组织的支持,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身心支持。(2)社会媒体舆论给予更多支持,媒体应该有意识地让农民工在这些频道和栏目上反映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倡导加强城市市民和农民工的交往、互动,逐步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从而使农民工更加适应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5).
[2]Wellman,B.and Wortley,S.Brothers’ Keepers:Situating Kinship Relations in Broader Networks of Social Support,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J].1989,(32).
[3]Cobb,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J].1976,(5).
[4]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5]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王艳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
[7]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
[8]王艳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
[9]蓝李焰,何水.城市农民工社会支持中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0]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2).
[11]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
[12]石匀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支持 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46-04
引言
人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目前正着力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社会经济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三农问题一直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农民工群体作为当前社会大转型情况下的弱势群体,是一种具有双重身份和过渡状态下的特殊阶层,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受到制度因素的阻碍、城乡利益的冲突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面临种种困境,在面对生活中如情感困惑、信息不够、经济缺乏等问题时常常处于被动弱势地位。解决这些问题仅依靠农民工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他人和社会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学习、生活、健康等各个方面,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获得社会资源、增强自信心,为个体提供归属感[1]。
因研究者视角的不同、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同。Cutrona和Rusell(1990)把社会支持分为工具性和情感性两种;Wellman 及Wortley (1989)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五项 [2];Cobb(1976)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信息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3]。Cohen 和Wills(1985)将社会支持定义为情感支持、信息性支持、友谊支持、服务性支持 [4]。
本研究结合以往社会支持理论以及国内农民工自身特点,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信息、物质以及服务支持,其中情感支持主要指提供尊重、情感、信任、关心和倾听等;信息支持主要指给予肯定、反馈、建议、忠告和指导等。物质支持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等。服务支持主要指政府与社会提供的生活保障服务如提供社会保险、免费培训与教育等。
以往的研究较多强调政府、社区、单位等的作用,研究内容多以农民工目前社会保障情况为主,忽视农民工群体自身利用社会支持的情况。本研究将深入了解农民工利用社会支持来源的现况,因为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才可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了解以往研究者对社会支持关注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苏州地区不同行业农民工抽取50名,进行深入访谈,深入了解农民工群体社会支持来源及运用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次访谈对象为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运输业的农民工,其中以制造业和服务业者居多,各占30%,年龄大都分布在20~50岁之间(84%);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居多(86%);年收入在2万元~3万元居多占 46%。
(二)研究过程本研究访谈前对访谈者进行培训,规范访谈实施过程。访谈尽量选择在环境安静不受干扰的地方进行。每位访谈时间约为40分钟。访谈过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提出访谈问题,以保证访谈过程的流畅性,调整问题顺序及其用语和追问以获得更完善信息。记录方式有事后及时笔录以及录音整理,录音是在经受访者同意后,研究者将访谈内容录音,并转为电子文档,以备编码、解释与分析。
访谈提纲由五个问题组成,访谈提纲除基本信息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情感支持方面:当您在生活中需要情感上的关心、安慰和鼓励时如何处理?能够得到哪些人的支持?(2)信息支持方面:当您需要某些方面的消息或建议时如何处理?会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需要的信息?(3)物质支持方面:当你负担不起家庭开支时会如何处理?向政府或社会寻求哪些帮助?(4)服务支持方面:在面对诸如工伤、养老、医疗、失业等生活保障问题时,您通常都会如何寻求帮助?此外,您会主动通过哪些方法来获得所需要的工作培训或者再教育训练?
二、结果与讨论
(一)农民工情感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情感支持比实际帮助支持和经济支持更能促进人的精神健康 [5]。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获得其情感支持。
1.向他人寻求情感帮助。在遇到心情烦恼或情感困惑时近半成农民工会主动向他人倾诉。其倾诉对象主要有亲人、朋友、老乡等。这种亲缘地缘式的纽带关系是先赋的,同样的方言口语、类似的风土习俗、共同的心理认同,使他们互相支持、关心、帮助,形成了一种强关系网络[6]。
2.自身努力排解情感压力。38.6%的农民工表示自己心情不好时不求助他人。一般是憋在心里让时间慢慢冲淡,或者用各种方法如散步、听歌、抽烟喝酒、写日记等方式来缓解心情不快。
3.生活中知足常乐。12.6% 的农民工表示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平时忙于工作赚钱,没有太多其他想法。因为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最想要的就是能够赚到一些钱来满足生活所需以及教育和抚养子女,或给未来作更多准备。生活简单、欲望不高,所以会知足常乐。
(二)农民工信息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社会变化如此迅速的今天,信息对一个人的生存显得尤为重要,进城以后,农民工需求的主要信息是食宿与就业。农民工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获得就业信息:
1.原有社会交往圈。大部分人在找工作时通过亲人、朋友、老乡得到工作信息,其比例达62.8%,这与李培林等人(2000)研究结果一致,农民工来城市打工的信息主要是由其亲属、同乡、朋友提供的,这种情况占75.82%[7]。
2.现代网络。13.7%农民工表示通过上网搜索信息或学习知识技能,可见网络可以为文化程度稍高的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其中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年轻,思想活跃,充满活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8]。
3.大众媒体。18.5%农民工提到通过看电视新闻、报纸或杂志其他途径获得日常生活信息,仅5%农民工表示自己可以从政府或社区获得某些相关信息为自己服务,这与城镇劳务市场不发达,公共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就业信息不足有关[9].
(三)农民工物质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农民工一般会用以下方法来获得来源:
1.求助原有社会关系网络。在遇到经济困难时,其中26.5%的农民工会向亲属借钱来渡过难关,31.6%会考虑向身边的朋友或同乡借钱。这与王毅杰(2004)指出亲属更可能提供金钱的经济支持,朋友最可能提供精神安慰、日常交往[10]调查发现不一致,这可能因为亲人之间彼此更多关心和责任有关。
2.更换工作获得更高收入。27.2%的农民工通过更换工作或同时多做一份工作来增加收入。有些农民工因为自身性格特征在物质方面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另外,处于农民工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人能够给予的帮助有限。所以他们会借由换更高收入的工作或多兼一份工作来增加资源。
3.向银行或政府求助。当亲人朋友也不能够给自己提供有效的经济帮助时,14.7%的农民工考虑向银行贷款或向政府申请贫困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经济上的压力。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目前,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弱势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利用其有限的社会服务资源情况如下:
1.面对失业情况:一是自身努力重新找工作。当前社会城市建设与服务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这类工作对知识技能要求不高,42.6%农民工表示只要愿意吃苦再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大。二是通过他人介绍新工作。此时,农民工原有社会关系网络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依靠其找工作的农民工占33.7%。蔡昉等人2001年对天津的调查,发现通过亲人或者朋友关系找到工作的比例占81%;正式组织招工的只占很少一部分[11]。12.9%的农民工表示会回老家务农,许多农民工离开农村,但是他们依然属于农村户口,在老家依然会保留一部分田地作为生活的保障。另外,7.6%农民工可以获得单位或企业提供的一定失业补偿,这可能因为农民工工作岗位的高流动性相应地对其社会保险关系的可流动性和对接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碍[10]。政府和社会组织能给予的帮助很少,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考虑将其作为求助。
2.面对养老情况:一是靠子女赡养或者亲人帮助。受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工将自己的晚年寄托于子女或亲人。二是企业单位提供养老保险。一部分农民工在比较正式的企业或单位工作,获得企业提供的养老保险,但因其工作性质,农民工真正获得利益有限。三是通过自身购买养老保险。个别农民工经济条件允许,且重视养老问题,自己购买养老保险。此外,大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没有必要考虑这么远,自身没有忧患意识。这与石匀力(2007)结果一致:农民工自我养老意识淡薄,关于养老问题的打算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组差别,较年轻者因生活开销较大对自身养老保险考虑少,年长者考虑较多[13]。
3.面对重病或工伤医疗情况:在自己无力承担工伤或重病医疗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以下方式来获得帮助。一是依靠原有社会关系网络。原有社会关系网络不仅能够在金钱上帮助其摆脱困境,访谈发现51.3%的农民工会向亲人朋友,兄弟姐妹借钱,然而大部分求助对象都和求助者一样处于弱势地位,能够提供经济帮助非常有限。二是依靠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15.1%农民工可以依靠农村合作医疗,但 5.5%的人认为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不到位,大病报销部分,小病不报也让他们承受不起医疗费用。三是依靠工作收入和固定资产。20.9%的农民工提到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多年的存款或者变卖家中的财产。也有8.7%农民工曾依靠政府或社区提供帮助。乡政府现在出台了一些政策可以提供一些贷款帮助解决困境。此外,4%农民工获得过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帮助。如创立扶贫基金,倡议公民捐款等。
(五)农民工就业培训与再教育支持来源现况分析
1.社会培训。14.2%的农民工会主动参加一些社会培训。政府和社会不定期的为农民工提供一些免费的工作或技能培训。如一位服务业农民工表示其想参加培训后再学一点知识可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2.单位培训。部分农民工提到公司会有现场指导,理论加实践,必要的时候还会有考试。访谈发现有公司培训的农民工不是很多,只占到10.7% 。
3.上网培训。17.4%的农民工通过网上培训来提高技能。但在网上进行培训学习的农民工不多,这可能与他们工作忙、收入低等条件受限或者他们本身文化程度有限有关。
4.自身实践。还有38.5%农民工表示期望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学习某些技能经验,有些农民工会和同事多交流经验或者通过看专业方面的书籍来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农民工情感支持来源受其自身文化及居住环境影响。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城市边缘区、工棚、城中村等,在内心遇到情感困惑时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老乡多能提供情感支持。城里人交往文化大多是在双方互利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什么优势资源与别人交换,很难与具有更多社会资本的当地市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的交往基本处于隔离状态。因此,在心情不好时主要是找与自己同质的亲朋好友,也有近三成农民工表示自己心情不好时一般不求助他人而是选择自己面对。此外,部分农民工表示因自身文化有限,大部分农民工是初中文化和高中文化背景,还有一些是小学或文盲水平,心情不好或困惑时不知如何向他人求助,只能自己憋在心里慢慢淡化。
2.农民工信息支持来源受其交往局限及文化程度影响。农民进城大多是通过亲缘和地缘的联带关系来实现的,他们的社会交往圈通常局限于农民工群体之内[9],同时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获得信息支持来源非常有限,如一位建筑业农民工表示自己不识字,不会上网、看报纸,信息来源只能通过他人转述,信息来源有限。而文化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大众媒体获得工作生活信息,其信息渠道相对更多。
3.农民工物质支持来源,除自身收入外主要来自原有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大部分农民工能够从亲人、朋友获得一定经济支持。此外,更换收入更高的工作或者同时兼职几份工作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来源。然而来自政府或社会的支持非常有限,受访者中只有一成左右的农民工表示其可以从当地政府或银行获得少部分经济支持。
4.农民工社会保障支持受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政策影响。本研究发现农民工当前参保率很低。面对失业、重病医疗情况,五成以上农民工从亲人朋友或者同事老乡获得帮助;面对养老问题,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数农民工寄希望于子女或亲人,不到二成的农民工参加单位提供或自身购买的养老保险。而政府与社会在农民工生活保障方面能够提供的社会支持较少,许多政策相对落实不到位,农民工真正获益较低。此外,本研究发现:对于当前农民工社会支持利用的问题不仅有作为社会主体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同时还有农民工自身意识行为不强的原因,对自身在城市生活的社会保障问题关注不够。
5.农民工就业培训与再教育受其自身文化与当前用工制度影响。多数农民工工作在城市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环境中,他们渴望获得知识文化,但与时间精力有限存在冲突,大部分农民工是初中文化水平,在就业前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或忙于挣钱养家,在时间不足或者年龄过大等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更无其他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二)建议
1.农民工自身方面:(1)努力扩大自己社会交往范围。 调整心态主动融入现有的城市社区,尽可能参加社区活动和团体组织,与城市居民建立联系和网络以获得新的信息,发现新的资源,找到新的机会。(2)维护原有社会交往关系。聚居一地的农民工群体可以自己组织建立农民工的自治管理组织,通过农民工内部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民工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支持。(3)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工作之余,可以多利用其他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如参加夜校的培训,或向其他人学习了解更多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此外要及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农民工群众们要关注国家、政府的一些政策,及时掌握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并且加以利用为自己服务。
2.政府政策方面:(1)政府应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消除对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排斥,要打破城市政府对市民就业的保护壁垒,撤销城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建立起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比如,在工作、生活上给予农民工及时的关心与帮助,多为他们提供法律、权益保障方面的服务与咨询,逐步完善其必要的医疗、养老保障等,设法给予农民工一个安稳的生活、工作环境。(2)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职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品位,帮助农民工科学、合理利用业余时间,丰富农民工文化休闲生活内容。(3)完善当前不合理的用工制度,目前国内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上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闲娱乐少,工资收入低的情况,使农民工在资金上有一定的收入用于文化消费,在时间上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参与文化活动,在体能上有精力参加文化活动。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有条件去获得更多的培训与教育支持从而来充实和帮助自己。
3.社会方面:(1)非政府组织与社区给予农民工更多关怀,争取工会、共青团、妇联这样资源丰富、能力较强的全国性组织的支持,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身心支持。(2)社会媒体舆论给予更多支持,媒体应该有意识地让农民工在这些频道和栏目上反映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倡导加强城市市民和农民工的交往、互动,逐步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从而使农民工更加适应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5).
[2]Wellman,B.and Wortley,S.Brothers’ Keepers:Situating Kinship Relations in Broader Networks of Social Support,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J].1989,(32).
[3]Cobb,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J].1976,(5).
[4]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5]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王艳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
[7]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
[8]王艳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重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
[9]蓝李焰,何水.城市农民工社会支持中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0]王毅杰,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2).
[11]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5).
[12]石匀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