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xy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图像与文字来建立知识框
  架的思维工具。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帮助他们快速理清作品的脉络,提高阅读的效率。接下来,笔者就举例谈谈。
  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将各个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时常出现“读完就忘”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思维导图能将零碎的信息连接起来,呈现某个故事的经过、某种事物的全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思维导图的大致框架,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也可以给出一些关键信息,鼓励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还可以展示一幅思维导图,辅助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红楼梦》为例。要知道,《红楼梦》是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使用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容易理解。此外,作品的章节比较多,篇幅也比较长,学生很难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考虑到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帮助他们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元素,如“神话线索”“情感线索”等,让学生一边阅读整本书,一边找出其中的线索,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成。
  示例:
  阅读整本书,学生会发现,《红楼梦》里有三条神话线索,分别由三个神话引出。①处可填“顽石历劫”。②处可填“木石前盟”。③处可填“太虚幻境”。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借用女娲炼石    补天的神話故事,编写了一个“顽石历劫”的神话。据说,女娲炼石补天后,剩下一块未用的顽石。这块顽石自行修炼,有了灵性。后来,一僧一道便“袖了这石”,于神瑛侍者下凡之际“夹带于中”,使它有机会在红尘中历练。从这个角度看,《红楼梦》讲述的是无材补天的顽石,幻形入世,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感受人世间离合悲欢的故事。学生可以站在顽石的角度看整个故事,在④处填写故事梗概。
  第二个神话故事是“木石前盟”。书中提到,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她才得以幻化成人形。他们之间注定会有一段不解之缘。作者借一僧一道之口,道出了神瑛侍者起了凡心,想下凡历劫的事情。而为了报灌溉之恩,绛珠仙子也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可以说,这个神话故事为整个故事定下了主基调,暗示了这段爱情将以悲剧收尾。学生可以抓住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线,梳理整个故事,将⑤处的空白填写完整。
  第三个神话故事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五回,记录了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一段经历。贾宝玉一入太虚幻境就遇到了一位仙姑。那仙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今日与尔相逢,亦非偶然。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几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可试随我一游否?”太虚幻境虽是仙境,却照应了现实,幻境中的十二支曲子也暗示了现实世界里各个人物的命运。学生可以以此为线索,梳理整本书的内容,补写⑥处的空白。
  二、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重要信息
  《红楼梦》内涵丰富,其中有许多重要的信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这些信息。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引导他们关注作品中的重要信息,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阅读作品。
  在带领学生把握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关注书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如人物关系。《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部小说主要是围绕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展开的。各大家族之间关系密切,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如果无法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就难以读懂整部小说。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反映自己在看《红楼梦》的时候被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给“整”懵了。对此,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绘制思维导图,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示例:
  上图是贾府的人物关系图,较为清晰地呈现了贾府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此图绘制另外三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图,方便他们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些经验,其中还有许多的不足,欢迎大家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近日,安徽省界首市一处建筑工地施工时,挖出两座古代砖室墓。经文物专家确认是宋代古墓。  界首市文物管理所获悉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了抢救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又有两座墓葬先后出土,挖掘工作持续了近10个小时。  本次出土的墓葬3座为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1座墓葬因施工时被破坏,具体情况不明。3座宋代砖室墓有统一的构造风格,规格一大两小。墓室南北向,四壁由青砖平铺,四角倚柱由三竖列青砖垒砌。墓室南面
期刊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主办的“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于9月1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近40件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结合陶范、全形拓,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  商周时期是中華传统礼制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青铜器为主的礼器和盛大庄严的礼仪是礼制规定中最重要的内容。青铜鼎作为商周青铜礼器的核心类型,既承载着身
期刊
从辽上京考古队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通过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明确了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布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西山坡佛寺遗址是辽上京皇城内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因位于皇城西部地势较高处而得名。佛寺遗址由多组东向院落组成,地表遗迹保存较好。佛寺的核心建筑位于西山坡制高点,由以佛塔为中心的北院和以佛殿为中心的南院组成,两侧还有附属院落。
期刊
摘 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博物馆都选择闭馆,以贡献出一分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控,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博物馆也逐渐张开“怀抱”,重新面向民众开放。新冠肺炎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巨大,文章重点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博物馆使命与行动逻辑—为了明天收藏今天,及其对博物馆发展的诸多影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博物馆;使命;行动逻辑  “为了明天收藏今天”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
期刊
摘 要:肇庆城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其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将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与肇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可以实施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肇庆;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公共建筑;保护;开发利用  1 肇庆文化遗产保护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1.1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
法律翻译历史悠久,但法律翻译研究进程尤为缓慢。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法律翻译中不应揉入译者的个人色彩,一切法律翻译工作应以原文为依据,但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法律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Cheng&Sin 2008:33;Cheng,Sin& Cheng 2014:20),与其他翻译领域一样,法律翻译应该是以受众为导向的(?ar?evi?2000)。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料库翻译研究发展为翻译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分支,该领域以真实语料为基础,借助数据统计的方法,系统地分析翻译现象、翻译本质和翻译过程,这标志着翻译学的
在“新高考”“新教材”的指引下,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成为“唤醒人的课堂”,是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设计任务。  一、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在设计教学任务之前,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方向。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首先,我们要比较一下这首词在新旧教材中的位置,细读其
期刊
创伤与战争往往密不可分,创伤表现也是战争书写中的重要内容。伊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既承继传统,又有所突破与发展。《黄鸟》是诗人凯文·鲍尔斯写作的第一部小说,取材于其亲身经历。小说借助美国伊战老兵巴特尔的叙述视角,通过战争和回国两条并行线索,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其从施暴者到受害者的战争创伤体验。
  本论文基于国内外最新近的相关研究,综合运用创伤话语和叙事批评理论,从小说对个体创伤的表现出发,对这一伊战叙事进行深入分析,关注人物的创伤化体验,阐释在隐含作者操控下,叙述者巴特尔眼中的美国老兵及其家人群体、伊方
赖特作品的激进抗议式主题使他长期被贴上“抗议作家”的标签。他的小说总是交织着对黑人文化的疏离和美国黑人生活中的冲突和暴力,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谋杀、背叛和暴力。也正因此他作品中的伦理关怀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对平等和谐的追求常常受到评论界的忽视。本论文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精神分析学理论的相关内容,以理查德?赖特作品中的黑人家庭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对赖特小说中的父子伦理、母子伦理、性别伦理和婚姻伦理进行挖掘和阐释。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种族意识的作家,赖特在作品中对黑人家庭伦理关
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已有时日,但有影响有实质性推进作用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翻译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在冲突和战争中构建合法性,促使冲突方获得主动权和优势地位、获取战争取胜的能量,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回答。本研究选取的时间和现场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延安根据地,研究对象是《西行漫记》复社版中译本,使用的理论工具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象征资本概念。本研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西行漫记》复社版中译本如何构建“红色中国”形象?(2)该译本构建的“红色中国”形象对中国共产党象征资本积累发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