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特作品的激进抗议式主题使他长期被贴上“抗议作家”的标签。他的小说总是交织着对黑人文化的疏离和美国黑人生活中的冲突和暴力,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谋杀、背叛和暴力。也正因此他作品中的伦理关怀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对平等和谐的追求常常受到评论界的忽视。本论文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精神分析学理论的相关内容,以理查德?赖特作品中的黑人家庭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对赖特小说中的父子伦理、母子伦理、性别伦理和婚姻伦理进行挖掘和阐释。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种族意识的作家,赖特在作品中对黑人家庭伦理关系危机和出路的探讨表现了他对黑人族群生存的深切的伦理关照:只有走向种族平等和黑白和平共处,只有黑人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不断完善,黑人家庭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人伦关系,美国社会的文明和民主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并对目前国内外赖特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的介绍,指出目前赖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父子伦理。在赖特的作品中,父亲这一形象常常是缺席的,但赖特一直在寻找一位父亲,并尝试在他的创作中重建令人赞赏的黑人父亲形象来重新定义父爱。赖特在《火与云》中塑造了泰勒这一有勇气和担当的黑人父亲形象,为他作品和黑人社群中诸多缺失的父亲树立了一个正面的道德榜样。赖特清醒地认识到:并不能把黑人社区的父职缺位单纯地归咎于种族歧视对黑人男性的阉割和伤害。黑人父性的救赎需要种族歧视大环境的改变,同时也需要黑人男性解决自身的问题。赖特作品中鲜有象征权威和秩序的黑人父亲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功能的丧失,掌握政治话语权的白人作为社会规则和秩序的制定者,侵占了黑人私人空间,成为统治黑人的“父亲之名”。黑人青年只有摆脱这种白人父名的权力话语,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构建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如果说西方社会中的子弑父是一种伦理上的犯罪,那么在美国非裔社会,子弑父是对种族迫害和白人父权压制的反叛。赖特小说中的弑父叙事反映了白人父权中心秩序面临着挑战,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白人退出对黑人主体建构和家庭秩序的干涉,黑人“父亲之名”的功能亟需归位。这也是赖特对于构建正常健康的父子伦理关系和美国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殷切期待。
第二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母子伦理。赖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在早期和中后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他早期作品中的母亲仍然属于美国非裔文化语境中被推上圣坛的黑人母亲类型,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完全无视自我需求。中后期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则更丰满真实,她们有传统母亲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和不足,凸显了自己的人格和主体性。但不管是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好”母亲还是“坏”母亲,她们都在不利于自己的伦理环境中尽最大努力履行自己养育子女的伦理责任。另一方面,母子依恋关系对于黑人儿子们的主体建构有着重要影响。赖特通过地下通道、房间、女性身体等接近子宫功能的意象隐喻男性主体的子宫眷恋和子宫回归。子宫回归是黑人男性身处白人父权象征秩序中对想象界的回归,是在焦虑面前一种退行到无意识领域的自我保护行为。
第三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性别伦理。本章节主要以著名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理论背景,旨在挖掘赖特被屡屡诟病的性别政治背后,他作品中女性对男性主体建构的参与以及赖特对雌雄同体的尝试性书写。赖特作品中的男性人物由于人格面具原型和阴影原型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人格失衡。黑人男性人格发展的不完善需要自身的努力、社会伦理环境的改变,还需要黑人女性的救赎力量。积极阿尼玛是摆脱不掉的“看不见的女人”,是黑人男性人格发展和完善的源泉和向导,是其成长的守护神。在种族主义语境下,性别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性属意义,还与种族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折射出白人意识形态中的权力运行机制。白人男性为了突出自己的支配型男性气质,会去贬损黑人的男性气质,将黑人视为非理智的、阴性的、被动的和胆小的,这些词汇一般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黑人男性在被白人主流话语女性化的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在黑人家宅空间成为压迫者和施虐者。在这种种族文化语境中,美国非裔社会推崇以暴力、性和财富所建构的男性气质和以被动和温顺为主要特征的从属性女性气质,严重阻碍了黑人族群内部和谐健康的性别伦理关系的形成。为了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气质划分,赖特在小说《成人礼》中对雌雄同体这种模糊两性性别界限的性别建构方式进行了尝试性书写。只有两种性别特质和谐发展,相互合作,人才能有健全的精神生活。赖特作品中冷峻的暴力书写背后是对于构建两性间平等互融的伦理关系的深切呼吁。
第四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婚姻伦理,主要从婚外情、性伦理、家庭暴力这几个维度展开论述。婚外情触犯了婚姻中的伦理禁忌,破坏了婚姻伦理秩序。赖特通过这些不道德的榜样实现了文学创作惩恶扬善的伦理教诲功能,为现代人在婚姻中的伦理选择提供了道德警示和教诲。在白人男性气质神话的引导下,黑人男性将对妻子施暴视为控制对方的手段和维护父权制男性气质的正当渠道。赖特通过《今日的主!》中杰克对妻子的家暴与妻子的以暴制暴的故事表明,黑人男性只有拥有健康的婚姻伦理观,合理地认识白人意识形态主导的男性气质伦理规范,意识到拥有家庭责任心和照顾妻子也是男性气质的体现,才能迸发出真正的能量。赖特的作品一直在探讨黑人族群的婚姻伦理危机及其根源,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构建理想婚姻伦理关系的尝试。他在部分作品中塑造了互敬互爱、人格平等的婚姻伦理关系,契合了黑格尔提出的理想化的夫妻关系应是双方人格的统一化的婚姻伦理观。赖特通过创作对于美国黑人婚姻伦理进行反思和批评,同时他对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婚姻伦理关系仍然充满期待和信心。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并对目前国内外赖特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的介绍,指出目前赖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父子伦理。在赖特的作品中,父亲这一形象常常是缺席的,但赖特一直在寻找一位父亲,并尝试在他的创作中重建令人赞赏的黑人父亲形象来重新定义父爱。赖特在《火与云》中塑造了泰勒这一有勇气和担当的黑人父亲形象,为他作品和黑人社群中诸多缺失的父亲树立了一个正面的道德榜样。赖特清醒地认识到:并不能把黑人社区的父职缺位单纯地归咎于种族歧视对黑人男性的阉割和伤害。黑人父性的救赎需要种族歧视大环境的改变,同时也需要黑人男性解决自身的问题。赖特作品中鲜有象征权威和秩序的黑人父亲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功能的丧失,掌握政治话语权的白人作为社会规则和秩序的制定者,侵占了黑人私人空间,成为统治黑人的“父亲之名”。黑人青年只有摆脱这种白人父名的权力话语,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构建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如果说西方社会中的子弑父是一种伦理上的犯罪,那么在美国非裔社会,子弑父是对种族迫害和白人父权压制的反叛。赖特小说中的弑父叙事反映了白人父权中心秩序面临着挑战,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白人退出对黑人主体建构和家庭秩序的干涉,黑人“父亲之名”的功能亟需归位。这也是赖特对于构建正常健康的父子伦理关系和美国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殷切期待。
第二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母子伦理。赖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在早期和中后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他早期作品中的母亲仍然属于美国非裔文化语境中被推上圣坛的黑人母亲类型,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完全无视自我需求。中后期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则更丰满真实,她们有传统母亲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和不足,凸显了自己的人格和主体性。但不管是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好”母亲还是“坏”母亲,她们都在不利于自己的伦理环境中尽最大努力履行自己养育子女的伦理责任。另一方面,母子依恋关系对于黑人儿子们的主体建构有着重要影响。赖特通过地下通道、房间、女性身体等接近子宫功能的意象隐喻男性主体的子宫眷恋和子宫回归。子宫回归是黑人男性身处白人父权象征秩序中对想象界的回归,是在焦虑面前一种退行到无意识领域的自我保护行为。
第三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性别伦理。本章节主要以著名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理论背景,旨在挖掘赖特被屡屡诟病的性别政治背后,他作品中女性对男性主体建构的参与以及赖特对雌雄同体的尝试性书写。赖特作品中的男性人物由于人格面具原型和阴影原型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人格失衡。黑人男性人格发展的不完善需要自身的努力、社会伦理环境的改变,还需要黑人女性的救赎力量。积极阿尼玛是摆脱不掉的“看不见的女人”,是黑人男性人格发展和完善的源泉和向导,是其成长的守护神。在种族主义语境下,性别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性属意义,还与种族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折射出白人意识形态中的权力运行机制。白人男性为了突出自己的支配型男性气质,会去贬损黑人的男性气质,将黑人视为非理智的、阴性的、被动的和胆小的,这些词汇一般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黑人男性在被白人主流话语女性化的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在黑人家宅空间成为压迫者和施虐者。在这种种族文化语境中,美国非裔社会推崇以暴力、性和财富所建构的男性气质和以被动和温顺为主要特征的从属性女性气质,严重阻碍了黑人族群内部和谐健康的性别伦理关系的形成。为了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气质划分,赖特在小说《成人礼》中对雌雄同体这种模糊两性性别界限的性别建构方式进行了尝试性书写。只有两种性别特质和谐发展,相互合作,人才能有健全的精神生活。赖特作品中冷峻的暴力书写背后是对于构建两性间平等互融的伦理关系的深切呼吁。
第四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婚姻伦理,主要从婚外情、性伦理、家庭暴力这几个维度展开论述。婚外情触犯了婚姻中的伦理禁忌,破坏了婚姻伦理秩序。赖特通过这些不道德的榜样实现了文学创作惩恶扬善的伦理教诲功能,为现代人在婚姻中的伦理选择提供了道德警示和教诲。在白人男性气质神话的引导下,黑人男性将对妻子施暴视为控制对方的手段和维护父权制男性气质的正当渠道。赖特通过《今日的主!》中杰克对妻子的家暴与妻子的以暴制暴的故事表明,黑人男性只有拥有健康的婚姻伦理观,合理地认识白人意识形态主导的男性气质伦理规范,意识到拥有家庭责任心和照顾妻子也是男性气质的体现,才能迸发出真正的能量。赖特的作品一直在探讨黑人族群的婚姻伦理危机及其根源,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构建理想婚姻伦理关系的尝试。他在部分作品中塑造了互敬互爱、人格平等的婚姻伦理关系,契合了黑格尔提出的理想化的夫妻关系应是双方人格的统一化的婚姻伦理观。赖特通过创作对于美国黑人婚姻伦理进行反思和批评,同时他对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婚姻伦理关系仍然充满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