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赖特作品中的黑人家庭伦理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a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特作品的激进抗议式主题使他长期被贴上“抗议作家”的标签。他的小说总是交织着对黑人文化的疏离和美国黑人生活中的冲突和暴力,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谋杀、背叛和暴力。也正因此他作品中的伦理关怀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对平等和谐的追求常常受到评论界的忽视。本论文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结合精神分析学理论的相关内容,以理查德?赖特作品中的黑人家庭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对赖特小说中的父子伦理、母子伦理、性别伦理和婚姻伦理进行挖掘和阐释。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种族意识的作家,赖特在作品中对黑人家庭伦理关系危机和出路的探讨表现了他对黑人族群生存的深切的伦理关照:只有走向种族平等和黑白和平共处,只有黑人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不断完善,黑人家庭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人伦关系,美国社会的文明和民主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并对目前国内外赖特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的介绍,指出目前赖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父子伦理。在赖特的作品中,父亲这一形象常常是缺席的,但赖特一直在寻找一位父亲,并尝试在他的创作中重建令人赞赏的黑人父亲形象来重新定义父爱。赖特在《火与云》中塑造了泰勒这一有勇气和担当的黑人父亲形象,为他作品和黑人社群中诸多缺失的父亲树立了一个正面的道德榜样。赖特清醒地认识到:并不能把黑人社区的父职缺位单纯地归咎于种族歧视对黑人男性的阉割和伤害。黑人父性的救赎需要种族歧视大环境的改变,同时也需要黑人男性解决自身的问题。赖特作品中鲜有象征权威和秩序的黑人父亲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功能的丧失,掌握政治话语权的白人作为社会规则和秩序的制定者,侵占了黑人私人空间,成为统治黑人的“父亲之名”。黑人青年只有摆脱这种白人父名的权力话语,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构建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如果说西方社会中的子弑父是一种伦理上的犯罪,那么在美国非裔社会,子弑父是对种族迫害和白人父权压制的反叛。赖特小说中的弑父叙事反映了白人父权中心秩序面临着挑战,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白人退出对黑人主体建构和家庭秩序的干涉,黑人“父亲之名”的功能亟需归位。这也是赖特对于构建正常健康的父子伦理关系和美国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殷切期待。
  第二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母子伦理。赖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在早期和中后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他早期作品中的母亲仍然属于美国非裔文化语境中被推上圣坛的黑人母亲类型,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完全无视自我需求。中后期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则更丰满真实,她们有传统母亲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和不足,凸显了自己的人格和主体性。但不管是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好”母亲还是“坏”母亲,她们都在不利于自己的伦理环境中尽最大努力履行自己养育子女的伦理责任。另一方面,母子依恋关系对于黑人儿子们的主体建构有着重要影响。赖特通过地下通道、房间、女性身体等接近子宫功能的意象隐喻男性主体的子宫眷恋和子宫回归。子宫回归是黑人男性身处白人父权象征秩序中对想象界的回归,是在焦虑面前一种退行到无意识领域的自我保护行为。
  第三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性别伦理。本章节主要以著名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为理论背景,旨在挖掘赖特被屡屡诟病的性别政治背后,他作品中女性对男性主体建构的参与以及赖特对雌雄同体的尝试性书写。赖特作品中的男性人物由于人格面具原型和阴影原型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人格失衡。黑人男性人格发展的不完善需要自身的努力、社会伦理环境的改变,还需要黑人女性的救赎力量。积极阿尼玛是摆脱不掉的“看不见的女人”,是黑人男性人格发展和完善的源泉和向导,是其成长的守护神。在种族主义语境下,性别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性属意义,还与种族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折射出白人意识形态中的权力运行机制。白人男性为了突出自己的支配型男性气质,会去贬损黑人的男性气质,将黑人视为非理智的、阴性的、被动的和胆小的,这些词汇一般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黑人男性在被白人主流话语女性化的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在黑人家宅空间成为压迫者和施虐者。在这种种族文化语境中,美国非裔社会推崇以暴力、性和财富所建构的男性气质和以被动和温顺为主要特征的从属性女性气质,严重阻碍了黑人族群内部和谐健康的性别伦理关系的形成。为了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气质划分,赖特在小说《成人礼》中对雌雄同体这种模糊两性性别界限的性别建构方式进行了尝试性书写。只有两种性别特质和谐发展,相互合作,人才能有健全的精神生活。赖特作品中冷峻的暴力书写背后是对于构建两性间平等互融的伦理关系的深切呼吁。
  第四章探讨了赖特作品中的婚姻伦理,主要从婚外情、性伦理、家庭暴力这几个维度展开论述。婚外情触犯了婚姻中的伦理禁忌,破坏了婚姻伦理秩序。赖特通过这些不道德的榜样实现了文学创作惩恶扬善的伦理教诲功能,为现代人在婚姻中的伦理选择提供了道德警示和教诲。在白人男性气质神话的引导下,黑人男性将对妻子施暴视为控制对方的手段和维护父权制男性气质的正当渠道。赖特通过《今日的主!》中杰克对妻子的家暴与妻子的以暴制暴的故事表明,黑人男性只有拥有健康的婚姻伦理观,合理地认识白人意识形态主导的男性气质伦理规范,意识到拥有家庭责任心和照顾妻子也是男性气质的体现,才能迸发出真正的能量。赖特的作品一直在探讨黑人族群的婚姻伦理危机及其根源,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构建理想婚姻伦理关系的尝试。他在部分作品中塑造了互敬互爱、人格平等的婚姻伦理关系,契合了黑格尔提出的理想化的夫妻关系应是双方人格的统一化的婚姻伦理观。赖特通过创作对于美国黑人婚姻伦理进行反思和批评,同时他对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婚姻伦理关系仍然充满期待和信心。
其他文献
摘 要:苗绣纹样图案是图案的艺术宝库,图案丰富多彩且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经过苗族的起源、迁徙、生活方式、信仰等历史传承因素的发展,在图案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苗绣纹样图案中蝶纹是最常见、运用最为广泛的纹样之一,在苗族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民族代表性。文章从图案构成、图案色彩、图案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蝶纹的美学特征及艺术表现,从而阐述苗绣中耐人寻味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苗
期刊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正阳桥遗址发掘出土一具镇水兽。据推测,该镇水兽应为明代遗存。此次发现对研究北京城护城河及防御、水利、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此次发掘出土的遗存应为正阳桥东南侧的镇水兽,推测为明代遗存。此次发现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京中轴线的物质实证。  2021年8月27日至9月17日,为了解正阳桥的位置与形制,北京市文物局对正阳桥遗址开展了考古
期刊
近日,安徽省界首市一处建筑工地施工时,挖出两座古代砖室墓。经文物专家确认是宋代古墓。  界首市文物管理所获悉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了抢救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又有两座墓葬先后出土,挖掘工作持续了近10个小时。  本次出土的墓葬3座为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1座墓葬因施工时被破坏,具体情况不明。3座宋代砖室墓有统一的构造风格,规格一大两小。墓室南北向,四壁由青砖平铺,四角倚柱由三竖列青砖垒砌。墓室南面
期刊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主办的“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于9月1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近40件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结合陶范、全形拓,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  商周时期是中華传统礼制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青铜器为主的礼器和盛大庄严的礼仪是礼制规定中最重要的内容。青铜鼎作为商周青铜礼器的核心类型,既承载着身
期刊
从辽上京考古队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通过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明确了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布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西山坡佛寺遗址是辽上京皇城内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因位于皇城西部地势较高处而得名。佛寺遗址由多组东向院落组成,地表遗迹保存较好。佛寺的核心建筑位于西山坡制高点,由以佛塔为中心的北院和以佛殿为中心的南院组成,两侧还有附属院落。
期刊
摘 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博物馆都选择闭馆,以贡献出一分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控,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博物馆也逐渐张开“怀抱”,重新面向民众开放。新冠肺炎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巨大,文章重点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博物馆使命与行动逻辑—为了明天收藏今天,及其对博物馆发展的诸多影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博物馆;使命;行动逻辑  “为了明天收藏今天”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
期刊
摘 要:肇庆城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其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将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与肇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可以实施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肇庆;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公共建筑;保护;开发利用  1 肇庆文化遗产保护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1.1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
法律翻译历史悠久,但法律翻译研究进程尤为缓慢。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法律翻译中不应揉入译者的个人色彩,一切法律翻译工作应以原文为依据,但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法律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Cheng&Sin 2008:33;Cheng,Sin& Cheng 2014:20),与其他翻译领域一样,法律翻译应该是以受众为导向的(?ar?evi?2000)。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料库翻译研究发展为翻译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分支,该领域以真实语料为基础,借助数据统计的方法,系统地分析翻译现象、翻译本质和翻译过程,这标志着翻译学的
在“新高考”“新教材”的指引下,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成为“唤醒人的课堂”,是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设计任务。  一、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在设计教学任务之前,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方向。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首先,我们要比较一下这首词在新旧教材中的位置,细读其
期刊
创伤与战争往往密不可分,创伤表现也是战争书写中的重要内容。伊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既承继传统,又有所突破与发展。《黄鸟》是诗人凯文·鲍尔斯写作的第一部小说,取材于其亲身经历。小说借助美国伊战老兵巴特尔的叙述视角,通过战争和回国两条并行线索,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其从施暴者到受害者的战争创伤体验。
  本论文基于国内外最新近的相关研究,综合运用创伤话语和叙事批评理论,从小说对个体创伤的表现出发,对这一伊战叙事进行深入分析,关注人物的创伤化体验,阐释在隐含作者操控下,叙述者巴特尔眼中的美国老兵及其家人群体、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