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7日,刘翔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第一场预赛中,跟腱断裂,撞倒第一个栏,最后单腿跳过终点。民众奥运情绪的宣泄也因此达到了顶点,有为其体育精神动容的,有认为其故伎重演而口诛笔伐的,更有认为体育总局强迫其比赛而严重不满的。当体育竞技有过多复杂的心力投入时,也就变得让人疲惫了。
不明真相的质疑
刘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世界纪录、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世界室内锦标赛冠军“四大满贯”包揽于一身的110米栏选手。他爱做胜利的手势、搞怪的表情,爱说自己很棒。实力+自信=天下无敌,所以,什么压力、困难都打不倒他。刘翔在人们心中就是这样根深蒂固的形象。
所以当2008年8月18日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第一轮,尝试性地跨过了三个栏,然后突然表情痛苦地倒地不起,并最终在令枪响正式响起后,意思性地向前跑了几步就放弃了比赛后,公众掀起了一轮口诛笔伐。“刘跑跑”为了体育精神也应该跑完、刘翔是因为输不起而选择了退出……
恐怕刘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自己的境遇竟是“可怕”的相似。相同的号码牌,却是来得更为悲壮的过程,留下的是更为痛苦的背影。
尽管刘翔确实已经在伦敦接受了右脚跟腱撕裂的手术,但对他的质疑声却一天也没有停止。有网友从慢镜头分析,刘翔是故作被绊倒,跟腱断裂后表情不那么痛苦,因此,认为他是故伎重演,根本没想赢。而更多的声音,则是谴责体育总局强迫其上场比赛,才落得这么惨烈。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副教授熊西北表示很无奈。
“从运动的角度讲,这就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意外,对跨栏运动员而言,最难的就是第一个起跨阶段。”他说,“刘翔在八步改七步起跑后,比起欧美运动员,起跑阶段明显吃力,需要大力发力去够第一栏,他有伤在身,步伐稍稍调整不到位极有可能撞倒第一栏。事实上,运动员如果有伤在身,比赛中一般会更谨慎,而刘翔导致跟腱断裂证明发力非常猛,可见根本不可能有所保留,更不可能是做秀。”
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刘铁刚说,质疑刘翔在表演就像法律中的前期有罪推定一样,因为他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过于完美,所以出现任何不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状况,大众的反应首先是认为其中必有“阴谋”,这种心态并不正常。
他说,这种群体性的质疑心理一般发生在事件真相不被公开,各官方说辞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事实上,刘翔在奥运会前赴德国训练的20天,是完完全全封闭的,外界几乎得不到刘翔的任何消息。“因此,随着人们掌握更多的事件信息,并越来越接近真相时,无理的质疑会逐渐较少。”
不能承受的期待之重
随着刘翔事件的持续发酵,舆论与官方给出的解释出现了巨大分歧。央视记者冬日娜明确表示刘翔在四年间脚伤其实一直处于反反复复的状态,这次赛前还打了两针封闭,重庆晨报也公开报道,其采访到的知情人士表示刘翔曾接到金牌指令,拒绝其提出休息的要求。
但是,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第一时间表示没有人强迫刘翔参加伦敦奥运会,也没让刘翔打过封闭。
刘翔参加奥运导致受伤的背后是否真有隐情,人们其实无从知晓,但人们可以假设的是,刘翔是否真的有勇气再一次在国人的期待面前放弃比赛,恐怕,他承受不起,所以,这一跑,刘翔必须上。
可究竟是谁让刘翔选择了一次也许并不是适合的比赛?
刘铁刚说,一个世纪以来,国人经历从列强欺辱到贫穷落后再到猛然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是从80年代开始迅速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一个有些超乎寻常的过程,谁的心理也没有准备好。
“民族崛起感无时无刻不在中国人的奥运情结中显现,任何过高的期待和关注,其实只是在满足自我的内心需求罢了。”刘铁刚表示,刘翔再拿金牌,会让很多人群情激奋,当人们的心理停留在这样一个高度时,任何意外都会使得这种情绪无从释放,反而降至谷底。
事实上,任何大型体育活动,都带有一种群体宣泄的功能。尤其是拳击、足球、橄榄球等对抗性强的运动之所以很受欢迎,就是因为在比赛过程中,人们可以将积蓄在内心的各种情绪释放出来,国安主场的“国骂”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族荣誉感只是群体情绪宣泄的一种,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情绪的表达过于复杂强烈,从而掩盖了竞技体育本来的意义,无论是运动员、体育官员还是观众,都将背上沉重的包袱。
听到刘翔的母亲说,“希望有一天当他不再优秀时,大家可以原谅他”,人们是否可以试着理解,刘翔以及他的家人,到底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我们把奥运想复杂了
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在截至8月1日作出的统计显示,讨论金牌的博文数量是讨论铜牌+银牌的4倍多;无论几零后,金牌情结都“根深蒂固”。
事实上,人们除了期盼金牌,还寄希望于过程能够惊心动魄。本届奥运会上,在中国优势项目上,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分别包揽该项目的所有金牌,只有跳水“梦之队”遗憾失金,何冲、秦凯在男子三米板意得外输给了俄罗斯人。不过比赛过程进行得跌宕起伏,竞争异常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观众的心理,在中国队的绝对优势项目上“期待对手更好的发挥”、“如果有些小意外也不错”,大有盼着“中国队输”的架势。
“如果中国人一上去冠军就到手了,显然不够味、不刺激,而棋逢对手的比赛,观众期待越高,心理越紧张,一旦取胜,紧张感瞬间消失,内心释放的能量可以达到最大化,就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如果见谁灭谁,比赛赢了,观众释放的内心能量可能不足前者的一半。”
有网友表示,这样的奥运会不看也罢,因为着实让人心力憔悴。刘铁刚说,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的体质差,而是心力弱,不懂得用平常心来看待体育。
道德、精神、尊严、荣誉,观众对于奥运的评价系统已经远远超出了运动本身的内涵,甚至其中还夹杂着许多个人的心理倾向。也许,我们真的把奥运想复杂了。
对于已经被奥运的各种惊喜、意外、失望扰乱了心绪的观众,褚跃德说,如果人们能把奥运当成是刚刚过去的欧洲杯一样去欣赏、去娱乐,去掉那些本不属于奥运的复杂情节,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恐怕会轻松、愉快许多。反过来,对于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会大大缓解。
不过,国人的奥运情结在当前的体育生态环境下已经根深蒂固,民众的心理塑造需要时间和环境的改变,但在短期内,人们恐怕还改变不了对体育本身的领悟和认知。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一刻起试着忘记刘翔。
不明真相的质疑
刘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世界纪录、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世界室内锦标赛冠军“四大满贯”包揽于一身的110米栏选手。他爱做胜利的手势、搞怪的表情,爱说自己很棒。实力+自信=天下无敌,所以,什么压力、困难都打不倒他。刘翔在人们心中就是这样根深蒂固的形象。
所以当2008年8月18日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第一轮,尝试性地跨过了三个栏,然后突然表情痛苦地倒地不起,并最终在令枪响正式响起后,意思性地向前跑了几步就放弃了比赛后,公众掀起了一轮口诛笔伐。“刘跑跑”为了体育精神也应该跑完、刘翔是因为输不起而选择了退出……
恐怕刘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自己的境遇竟是“可怕”的相似。相同的号码牌,却是来得更为悲壮的过程,留下的是更为痛苦的背影。
尽管刘翔确实已经在伦敦接受了右脚跟腱撕裂的手术,但对他的质疑声却一天也没有停止。有网友从慢镜头分析,刘翔是故作被绊倒,跟腱断裂后表情不那么痛苦,因此,认为他是故伎重演,根本没想赢。而更多的声音,则是谴责体育总局强迫其上场比赛,才落得这么惨烈。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副教授熊西北表示很无奈。
“从运动的角度讲,这就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意外,对跨栏运动员而言,最难的就是第一个起跨阶段。”他说,“刘翔在八步改七步起跑后,比起欧美运动员,起跑阶段明显吃力,需要大力发力去够第一栏,他有伤在身,步伐稍稍调整不到位极有可能撞倒第一栏。事实上,运动员如果有伤在身,比赛中一般会更谨慎,而刘翔导致跟腱断裂证明发力非常猛,可见根本不可能有所保留,更不可能是做秀。”
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刘铁刚说,质疑刘翔在表演就像法律中的前期有罪推定一样,因为他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过于完美,所以出现任何不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状况,大众的反应首先是认为其中必有“阴谋”,这种心态并不正常。
他说,这种群体性的质疑心理一般发生在事件真相不被公开,各官方说辞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事实上,刘翔在奥运会前赴德国训练的20天,是完完全全封闭的,外界几乎得不到刘翔的任何消息。“因此,随着人们掌握更多的事件信息,并越来越接近真相时,无理的质疑会逐渐较少。”
不能承受的期待之重
随着刘翔事件的持续发酵,舆论与官方给出的解释出现了巨大分歧。央视记者冬日娜明确表示刘翔在四年间脚伤其实一直处于反反复复的状态,这次赛前还打了两针封闭,重庆晨报也公开报道,其采访到的知情人士表示刘翔曾接到金牌指令,拒绝其提出休息的要求。
但是,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第一时间表示没有人强迫刘翔参加伦敦奥运会,也没让刘翔打过封闭。
刘翔参加奥运导致受伤的背后是否真有隐情,人们其实无从知晓,但人们可以假设的是,刘翔是否真的有勇气再一次在国人的期待面前放弃比赛,恐怕,他承受不起,所以,这一跑,刘翔必须上。
可究竟是谁让刘翔选择了一次也许并不是适合的比赛?
刘铁刚说,一个世纪以来,国人经历从列强欺辱到贫穷落后再到猛然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是从80年代开始迅速有了质的飞跃,这是一个有些超乎寻常的过程,谁的心理也没有准备好。
“民族崛起感无时无刻不在中国人的奥运情结中显现,任何过高的期待和关注,其实只是在满足自我的内心需求罢了。”刘铁刚表示,刘翔再拿金牌,会让很多人群情激奋,当人们的心理停留在这样一个高度时,任何意外都会使得这种情绪无从释放,反而降至谷底。
事实上,任何大型体育活动,都带有一种群体宣泄的功能。尤其是拳击、足球、橄榄球等对抗性强的运动之所以很受欢迎,就是因为在比赛过程中,人们可以将积蓄在内心的各种情绪释放出来,国安主场的“国骂”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族荣誉感只是群体情绪宣泄的一种,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情绪的表达过于复杂强烈,从而掩盖了竞技体育本来的意义,无论是运动员、体育官员还是观众,都将背上沉重的包袱。
听到刘翔的母亲说,“希望有一天当他不再优秀时,大家可以原谅他”,人们是否可以试着理解,刘翔以及他的家人,到底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我们把奥运想复杂了
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在截至8月1日作出的统计显示,讨论金牌的博文数量是讨论铜牌+银牌的4倍多;无论几零后,金牌情结都“根深蒂固”。
事实上,人们除了期盼金牌,还寄希望于过程能够惊心动魄。本届奥运会上,在中国优势项目上,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分别包揽该项目的所有金牌,只有跳水“梦之队”遗憾失金,何冲、秦凯在男子三米板意得外输给了俄罗斯人。不过比赛过程进行得跌宕起伏,竞争异常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观众的心理,在中国队的绝对优势项目上“期待对手更好的发挥”、“如果有些小意外也不错”,大有盼着“中国队输”的架势。
“如果中国人一上去冠军就到手了,显然不够味、不刺激,而棋逢对手的比赛,观众期待越高,心理越紧张,一旦取胜,紧张感瞬间消失,内心释放的能量可以达到最大化,就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如果见谁灭谁,比赛赢了,观众释放的内心能量可能不足前者的一半。”
有网友表示,这样的奥运会不看也罢,因为着实让人心力憔悴。刘铁刚说,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的体质差,而是心力弱,不懂得用平常心来看待体育。
道德、精神、尊严、荣誉,观众对于奥运的评价系统已经远远超出了运动本身的内涵,甚至其中还夹杂着许多个人的心理倾向。也许,我们真的把奥运想复杂了。
对于已经被奥运的各种惊喜、意外、失望扰乱了心绪的观众,褚跃德说,如果人们能把奥运当成是刚刚过去的欧洲杯一样去欣赏、去娱乐,去掉那些本不属于奥运的复杂情节,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恐怕会轻松、愉快许多。反过来,对于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会大大缓解。
不过,国人的奥运情结在当前的体育生态环境下已经根深蒂固,民众的心理塑造需要时间和环境的改变,但在短期内,人们恐怕还改变不了对体育本身的领悟和认知。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一刻起试着忘记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