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掌握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对于初中历史总复习教学的开展十分重要,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总复习;新课程;阅读图表;学法指导
初中历史总复习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三历史总复习具有时间紧、知识多、难度大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读透课标,吃透考纲,针对学生实际,制定有效的总复习计划。学生阅读历史图表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历史复习教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应用和历史知识的掌握会更准确、扎实。
一、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是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
历史新课程目标取向是“掌握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1]对初中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历史知识,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推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形势图”时,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幅地图,可以得到很多历史信息:①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几个大国的变化,韩赵魏三家分晋;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并不是指春秋只有五个诸侯国,战国只有七个诸侯国;③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不是诸侯国增多,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是减少了,兼并战争使诸侯国减少。
二、历史课本插图的特点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历史学科的复习,内容广泛而复杂,学生有时候觉得历史知识比较干涩。但是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很鲜艳的插图,这种插图是历史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历史学科具有的一种学科语言。插图中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历史知识、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插图得出。插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历史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历史知识的规律性,易于学生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比如北师大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学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结合第35页“1957年和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要经济指标示意图”,它能反映从1957年和1965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学生一看便知道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
因此,历史学科复习时,必须按照图文对照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内容,一一落实到插图上。不要去死记硬背文字说明,而要经常读图、用图,增强空间概念的自我训练,将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像印在脑子里。这样既克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记忆效率,又使枯燥的历史事件学起来不感到乏味,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读图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考试必备能力
地图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考历史必定要考“图”,这是历史学科的特色。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读图题的分值越来越高,每份试卷多达10多张插图,而且越来越侧重对读图能力的考查。然而许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地图的识别和运用却是其软肋所在,一碰到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所以在复习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
“在地图中,原本复杂的解题逻辑思维被转化为简明的线条与图画,让读者能迅速掌握大量信息的重中之重,明晰思路层次,增强思维能力,取得解题技巧的长足进步。”[2]课标要求掌握的历史事件的有关插图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插图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做好初中总复习的重要手段。
另外,教师可以以专题图表的形式进行学法的指导。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对图表的运用和讲解,利用和创设各种类型的图表训练题;以学生理解和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快速而准确地分析回答图表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图表的教学辅助功能,使学生能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图文相结合记忆、图文互换的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初中历史总复习的方法很多,利用图表复习是其中一种,结合图表复习,是中考对插图的要求,同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读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平时潜移默化才能形成。因而读图能力的培养最主要还是把读图、用图贯穿于平时教学中,多利用地图的导、讲、练结合,强化用图意识,进行历史插图的仓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玉连初中历史图析题典[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历史;总复习;新课程;阅读图表;学法指导
初中历史总复习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三历史总复习具有时间紧、知识多、难度大的特点,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读透课标,吃透考纲,针对学生实际,制定有效的总复习计划。学生阅读历史图表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历史复习教学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应用和历史知识的掌握会更准确、扎实。
一、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是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
历史新课程目标取向是“掌握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1]对初中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历史知识,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推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形势图”和“战国七雄形势图”时,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两幅地图,可以得到很多历史信息:①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几个大国的变化,韩赵魏三家分晋;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并不是指春秋只有五个诸侯国,战国只有七个诸侯国;③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不是诸侯国增多,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是减少了,兼并战争使诸侯国减少。
二、历史课本插图的特点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历史学科的复习,内容广泛而复杂,学生有时候觉得历史知识比较干涩。但是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很鲜艳的插图,这种插图是历史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历史学科具有的一种学科语言。插图中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历史知识、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插图得出。插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历史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历史知识的规律性,易于学生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比如北师大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学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结合第35页“1957年和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要经济指标示意图”,它能反映从1957年和1965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学生一看便知道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
因此,历史学科复习时,必须按照图文对照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内容,一一落实到插图上。不要去死记硬背文字说明,而要经常读图、用图,增强空间概念的自我训练,将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像印在脑子里。这样既克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记忆效率,又使枯燥的历史事件学起来不感到乏味,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读图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考试必备能力
地图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考历史必定要考“图”,这是历史学科的特色。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读图题的分值越来越高,每份试卷多达10多张插图,而且越来越侧重对读图能力的考查。然而许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地图的识别和运用却是其软肋所在,一碰到读图分析题就不知所措。所以在复习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
“在地图中,原本复杂的解题逻辑思维被转化为简明的线条与图画,让读者能迅速掌握大量信息的重中之重,明晰思路层次,增强思维能力,取得解题技巧的长足进步。”[2]课标要求掌握的历史事件的有关插图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插图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做好初中总复习的重要手段。
另外,教师可以以专题图表的形式进行学法的指导。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对图表的运用和讲解,利用和创设各种类型的图表训练题;以学生理解和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快速而准确地分析回答图表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图表的教学辅助功能,使学生能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图文相结合记忆、图文互换的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初中历史总复习的方法很多,利用图表复习是其中一种,结合图表复习,是中考对插图的要求,同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读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平时潜移默化才能形成。因而读图能力的培养最主要还是把读图、用图贯穿于平时教学中,多利用地图的导、讲、练结合,强化用图意识,进行历史插图的仓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玉连初中历史图析题典[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