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阅读”成为“悦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更是学生开拓视野、认识人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受社会大环境浮躁化、功利化的影响,当代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悦读”呢?作者从“个性化阅读”的角度,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提出科学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建议。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误区 个性化阅读 创设条件 正确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张绍刚近日在总结2011年艺考时提出,一同学言之凿凿地强调自己看过原著,而那本书的名字叫“鲁迅漂流记”。此消息一经报道,便引发争议。人们纷纷感慨艺术生阅读面的狭窄和急功近利,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不禁反思:难道仅仅是艺术生如此吗?
  阅读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更是学生开拓视野、认识人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2011年我所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针对“高中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的同学有阅读兴趣,只有18%的同学有经常阅读的习惯,而学生的阅读普遍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悦读”呢?下面我从“个性化阅读”的角度阐述对该问题的思考。
  
  一、现象:阅读教学的两个误区
  
  (一)功利式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教学是“个性化阅读”,然而,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允许我们脱离高考谈教学,于是,个性化阅读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与考试评价中的标准化和精确化,让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面对着学生要分、家长要分、学校要分的现实,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变成了阅读训练,文章内容的理解被一些预先设计的题目所代替,阅读教学成了在文中找答案,单纯性回答问题的教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而对作品的解读更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式的,多共性少个性,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呈现出非对即错的特征。
  功利式阅读的零碎化、机械化、技巧化把文学教育的整体性、形象性、情感性都给异化了。例如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鲁迅,更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鲁迅政治化、模式化,因而在中学生心目中,鲁迅只是一个冷漠的革命斗士,他们知道鲁迅的伟大,却不理解鲁迅的伟大;他们记住了鲁迅的名字,却走不进鲁迅的内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非常鲜明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正是因为功利式的课堂留给学生的阅读体验不是生动的、丰富的,而是枯燥的、单一的,所以学生也只是为了功利的目的不得不阅读,而并没有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如此一来,又怎能苛求他们真正“悦读”呢?
  (二)自由式阅读
  个性化阅读要求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但这并不等同于学生想说什么都行,更不等同于学生说什么都对。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在落实“新课改”理念的过程中,从传统的刻板统一式教学一下子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体现教与学的民主,为了把课堂教学主动权还给学生,盲目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将个性化简单地等同于自由化。结果是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虽呈现出活跃的气氛,但却好似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不断。
  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熟悉《诗经·氓》的课文内容后,布置大家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展开讨论。一位学生总结“氓”是个见利忘义的人,因为他是看上女主人公的陪嫁才与她结婚的,而随着婚后陪嫁财产被花光,自然就变心了。老师在惊讶之余却评价说:“看来你的想象力挺丰富啊!”结果学生们便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将课文中的故事添油加醋,出现了许多《氓》的演绎版、戏说版,整节课笑声不断。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分析人物时,从一开始便脱离了文本,脱离了固有的情境,老教师却未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致使学生的讨论完全进入自由化状态,偏离了教学的重点。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阅读主体对阅读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绝不是天马行空的臆断,也不是断章取义的曲解。因此,这种热闹的背后隐藏的恰恰是浅薄,学生虽在阅读教学中收获了短暂的“笑声”,但内心并不能真正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这种阅读感到无趣、无用了,又怎能“悦读”呢?
  
  二、应对:个性化阅读的两个“注意”
  
  (一)注意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条件
  个性化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走进文本”和“读出自我”创设条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能获得更多的愉悦体验。
  1.走进文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阅读课而言,只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才能有效展开。因此,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充分地阅读、感受、思考时,文本才能真正被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被激活。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为了体现“大容量”的特点,为了拓展延伸,往往变“阅读”为“速读”,在学生未充分熟悉文本的情况下,老师便提出问题,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的思考流于表面,于是老师又千方百计地“引导”,情急之下干脆把答案直接说出。一节课下来,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累;老师则使劲地拽绳子,也累。
  其实,个性化阅读就犹如放风筝,风筝不管在空中飘得再高,也必须有根线牵着。这根线就是“文本”。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不管多么独特,都是以文本为依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当给学生留出与文本充分对话的时间,避免浮光掠影、朦朦胧胧的浅阅读,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时有足够的时间调动各种感官和经验,真正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读出思想。如此一来,学生又怎能不“悦读”呢?
  2.读出自我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意义不是现在的、确定的,而是开放的、无限的。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性格特征、阅读经验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所不同。正如清代学者赵翼在《闹居读书》中所写:“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参上现成的、确定的知识,把文本当作工具,把回复、重建文本的作者原意当作阅读目的,就势必会限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进而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公开教学中,一位老师在导入新课后便投影出诸如“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等背景知识,因此当他提出“作者为什么会‘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后,学生轻松地回答出“标准答案”:“由于国民党背叛国民革命,社会动荡不安,作者既感到忧虑又茫然不知所从。”另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则采用了先忽略背景,让学生立足文本解读的方式,于是根据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学生得出了“因为作者在生活中感到不自由、受限制”的结论。然后老师又投影出关于当时社会,以及作者家庭、性格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再次思考,如此便有了“彷徨迷茫说”、“生存苦恼说”、“人生感伤说”等丰富解读。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閱读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生命个体的投入,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样,既能够让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因学生主体性、个性的充分发挥而流动着生命的激情和灵性的智慧,又能够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古人云:“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同样,个性化阅读也必须以对作者原意的重新建构为前提,如果连作品的语表义都不能准确把握,那个性化阅读势必如一盘散沙。因此,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虽然是多元的,但多元并不等于无界。
  例如,读《小狗包弟》说“作者不爱护动物”,主旨为“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读《老人与海》说“老人不知将大马林鱼扔给鲨鱼以自保,反映出他遇事不懂得变通”;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说“杜十娘既然有那么多的财宝,不另选夫婿而选择投江,是愚蠢的”,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未全面把握文本,甚至是脱离文本的情况下,对作品内容牵强附会的误读,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又不符合作品的本意。而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是在符合作品实际的情况下,对文本创造性的增值理解。例如,读《祝福》,关于“谁杀死了祥林嫂”的问题,既可以理解为“是封建礼教”,又可以理解为“是自身抗争的软弱”;读《雨巷》,关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义,既可理解为“恋人”,又可理解为“理想”,或者是“美好的生活”。
  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虽然可以“人读人异”,但不可信马由缰。读者有认识作品的自由,但绝不是随意的自由。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不能为了求新求异脱离个性化阅读的正确轨道。其次,要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先“立足文本”再“超越文本”,只有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漫步,才能真正地激荡起情感的涟漪,催生出智慧的火花。最后,对于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要热情鼓励,开启思路,揭示方法;对待学生的误读、曲解,则一定不能听之任之,廉价表扬,而应指点迷津,及时纠正。只有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和评价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阅读”才能“悦”起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明孝陵是古代帝王陵寝的典范代表。千百年来,它不仅传承了古代灿烂的哲学精神、思维模式及王权意识,具有了传统古典文化的图腾符号之美,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它又一次实现了华丽而低调的转型,成功地在传承古代文明的同时,又具备了鲜明的时代意义,散发出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气息,是现代和谐符号的代表。总而言之,作为图腾符号的典范之作,明孝陵在风水和建筑的古典意义上具有很强的研
摘 要: “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特点就是方案教学,注重师生共同建构,注重合作参与与分享,注重记录,注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瑞吉欧”课程模式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更新课程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新型儿童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瑞吉欧方案教学 幼儿教育 启示    瑞吉欧教育体系帮助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家长、教师的责任和角色。与此同时,瑞吉欧教育理念也向我们展示了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在制度结构上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文选取在这两次调整合并中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为个案,通过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叙述了50年代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两所学校各自的调整过程,以及调整对两所大学的影响并揭示了院系调整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考察两次高校改革,对于我们制定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 20世
摘 要: 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历来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科学史的重要读物,而本文试图从科学和哲学、科学和宗教两个角度来介绍这本书,发掘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 威廉·惠商·塞西尔·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    威廉·惠商·塞西尔·丹皮尔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以批判、实证精神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就蜚然,有《物理科学的发展近况》、《剑桥
摘 要: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的成就除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其男女主人公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恋自由的动人故事,二诸葛与三仙姑滑稽而生动的行为话语,以及山药蛋派朴素的语言风格,易于百姓接受的评书式的表达模式等审美特质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强大的生命力基础。  关键词: 赵树理 小说《小二黑结婚》 山药蛋派 审美特质    在文艺的百草园里,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其根基深厚的底蕴而凸显出坚韧持久的审美力。
摘 要: 泰国汉语教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教材和教学法三个方面指出了泰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泰国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泰国汉语教学 问题 解决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作为中国的近邻,泰国更是如此。在泰国汉语教学发
摘 要: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中等教育阶段,中职生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从创新教育的历史背景出发,在文化、制度、适合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的精神生态下,从学习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育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于我国创新型中职生教育的模式,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不断挖掘中职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浸透着作者丰富的生命体验,虽历经千载,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其中炽热的情感,这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宝贵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通过对作者生存困境的解析、情感表达方式的比较、生命智慧的品味等方式来启发学生品味生命、丰富情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内在品质,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生命体验教学策略    何谓生命体验?“生命体验不是一
摘 要: 维多尔德· 卢托斯拉夫斯基是当代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作曲家,他在多年的创作道路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前奏曲和赋格》创作于1972年,是作曲家创作高峰时期的一部代表作,本文对该作品从作曲理论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维多尔德· 卢托斯拉夫斯基 《前奏曲和赋格》 “有控制的偶然对位法”    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技法,彰显
摘 要: 美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内容翔实、前言充分,能够体现能力标准的要求,采用开放的编写方式。其对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启示是:增加前言部分内容篇幅,加强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描述,避免定论式的编写方式。  关键词: 美国教科书 独立战争 编写    自课程改革之后,对于历史新课程教科书编写这一问题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怎样才能编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适合课程改革的历史教科书呢?这里我们借鉴美国历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