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型中职生教育模式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y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中等教育阶段,中职生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从创新教育的历史背景出发,在文化、制度、适合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的精神生态下,从学习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育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于我国创新型中职生教育的模式,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不断挖掘中职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中职生 延续教育
  
  教育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具有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之一,也是智力开发的最高标志。“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的意思。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用国际上经济方面的创新理论。其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在目前世界范围已成为一种潮流,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1]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的关键在于人才,核心在于教育,尤其是中职生教育。因此构建创新型中职生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说意义重大。
  一、构建创新教育的历史背景
  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形成了自给自足、随遇而安代表小农经济的文化心态。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全面塑造即儒家所说的修身养性,通俗地说,就是要将一般的人塑造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为“仁人”,此为圣贤也。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观念。孔子说所谓“仁”就是“克己复礼”,它追求的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常观念的培养,而非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其理论中渗透的是对封建社会专制政权、专制法权、族权、夫权无条件服从的伦理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注重人性修养和外在规范的约束,很少有创新。所以中国人讲共性多于个性,决定其文化的传承上重继承,重经验,尊崇祖宗之法。因此,在教育上并不提倡改革和创新,始终按照固定的模式来教育培养人才。固而中国自隋唐开始科举考试,直到明清科举以死板的八股文取士,中国官吏选拔制度几百年来都缺乏对执政能力的考察,只是孔夫子学而优则仕的不断翻版。这也就造就了无数文人独特命运和广大社会民众的独特心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群体上的一文化与心理烙印,即一边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之路,另一边又尊古复古,墨守成规。到了近代我国的高等教育虽仿照西方,但传统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解放后教育又过于重视政治教育,培养的是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人才,也不提倡创新。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就是要使这种理念成为广泛的社会活动。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坚持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创新教育就随之进入社会发展的“实然”状态,成为广泛的社会活动。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而且必将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力量。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深化教育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构建创新教育的精神生态
  创新是人类倔强的生命本能,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出现人类的创造行为。要想使创新教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力量,成为一种精神发扬光大,就必须对创新教育作整体的理解,构建文化、制度、适合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把学校看成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他将学校教育问题纳入到整个社会的实际背景考察,“认为学校教育问题中的任一因素的变革只有与社会状况,与文明状况联系起来,才能弄清变革的意义。如果社会要变成具有创新活力的社会,那么学校教育也应为创造这种社会而使自己进行有益于创新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中职生教育则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生教育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者,推动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中职生教育,就更应该构建文化、制度、适合于创新的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个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使创新教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行为力量。
  首先,这种行为力量需要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有些文化适合于培植创新,而有些文化则不适合;有些文化适合于在此方面创新,有些则适合于在彼方面创新。文化处在人的精神中,人的精神又处在文化中,活在文化中。文化使个体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同时代的人们都追求创新,把创新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理想、需要直觉、需要想象、更需要创造。文化也意味着一种氛围,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形成了创新文化的力量。发展创新文化首先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方法、能力、价值观、个性、风格、人格等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指向创新的内在系统,显示出了创新人格的稳定特征。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在中职生教育的过程中维护中职生的利益,尊重中职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中职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文化成为文化人格。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更是包括了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因此创新文化鼓励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追求奇妙的思想,从一切生活中学习。
  其次,在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也需要制度的支持。制度是人类活动的行为规范标准,是一系列被制度出来的法规、守则,旨在约束人们的行为。从现实来看,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在固定的教育制度框架中进行,教育制度不仅影响人们的教育活动,而且影响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及对教育目标的追求。在构建创新型中职生教育模式的前提下,我们提倡的是符合学习型社会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合理的教育制度将为教育行为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中职生将以制度为依托,更好地发展创新精神。另外,在教育制度的保障和滋养下,才能形成稳定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在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确定的基础上,创新教育的生成和成型,还依赖于它所处的教育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宽容的育人环境,对中职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有着良好的作用。第一,要鼓励中职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开展学术沙龙的形式,与同学多交流,进行思想碰撞。第二,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保护他们创新的锐气和兴趣,给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第三,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结果,而且在于过程。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要欣然地接纳非果实的一切。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远远比结果重要得多,在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乐趣,能体会到成长。有些学生的创新有可能是在学校之外、成年之后。所以教育者应该保持宽容的教育心态,营造宽容的创新气氛,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领域之内尽情地发挥其才能。当然,个体的内在精神系统也需要得到社会和周边环境的理解、宽容和鼓舞,个体的创新性心理结构才能不断地完善并发挥其功能。
  三、构建创新教育的基本模式
  我国的中职生教育历史比较短,从无到有,从规模很小到现在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中职生教育已被定位是培养学生进行技能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教育。因此,在构建了文化、制度、适合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构建适合于我国中职生创新教育的基本模式,创造学生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条件,使个人的能力和境界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培养建构式的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该主义是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在以往的知识学习方面,我们强调系统的知识学习,把学生当成容器一样,将教师们认为必须的知识按程序输入大脑,担心遗漏了什么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却不知道学生内在的知识系统是由学生自己以成长或生长的方式构建起来的。为什么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不如美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原因在于,虽然我国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本的知识,但在知识的结构性和运用的灵活性方面是欠缺的。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开发自我建构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教育将依照每个人的潜能来寻找最适合的教育形式。对于中职生个体来讲,其成长的生命周期就是一个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教育在启动这种机制的时候,给中职生留出了原型启发—典型抽取—灵感升华的创新教育的思考空间,这正是创新教育所提倡的。在学校知识教育的环境下,给中职生一定的学习空档,这一空档正是创新的来源。人的思维在此可以得到升华,创新也可以随之产生。
  (二)创新中职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课堂是中职生学习的基地之一,课程教学是提高中职生培养质量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外的中职生教育大多重视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我国在近年来也不断提高对中职生的课程要求。要想使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要开设跨学科课程,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力图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性的发展方向,拓宽中职生的知识领域,为创新的凸显做准备;二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突出中职生培养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三要开设反映新知识、新学科的课程或者研究性课程,突出研究特色、侧重能力培养,使中职生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课程的学习也需要这一辅助的教学手段。当前的中职生教育是以导统学为主,将中职生的学习和导师的指导结合起来。而中职生教育都比较喜欢研讨式、沙龙式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室外,中职生们三两成群地围在一起,随意地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学生主讲、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老师和学生互相转换了角色,在学习的参与和思想的碰撞之下,激发了中职生的创新思维,强化了中职生的创新能力。另外,中职生教育也应注重实验、实习和实践锻炼,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创新需要用于实践,需要准确的定位,需要自我超越。中职生教育不但要重视课程学习和科学训练,而且要培养中职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中职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担任助教助研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学位管理与中职生教育司继续通过实施中职生教育创新计划,进一步营造中职生教育的创新环境,搭建全国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正是创新实践的体现。这样的实践为个体适应未来发展指明了前景,为创新不断的追逐奠定了基础。
  (三)创新中职生的评价体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用考试分数、用班级排名,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挑选精英,这样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对于荣誉感的追求过于世俗化,少了些童真,多了些世故的心态。于是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内在的兴趣爱好受到了外在诱惑的干扰,在意教师的看法和统一的标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被其他的东西排挤出兴奋点,处在了社会的边缘。这些评价方式和标准压抑了创新才能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5]到了中职生教育阶段,我们注重的不应该只是成绩和分数,而应是中职生的实践和探索精神。我们需要的是调整改革评价体系,对中职生评价的思想、价值取向、标准、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注重过程的评价,反对只看结果和成绩。中职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最终的评价标准,中职生必须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在学习过程中,这是最基本的素质,是教育质量中的原质量。我们应该跟随国家的脚步,创新中职生评价体系,鼓励中职生开拓思维,大胆创新,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四)创造创新性的教育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创新品质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环境、教育直接给予的,而是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环境能改变人的心态,因此,教育环境在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新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制度等构成的外在系统的影响。个体内在的精神系统只有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相适应,其创新性的心理结构才能不断成长并使其功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创新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去养育它,更需要新的制度去保护它。所以,我们在校园要努力建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应用相应的制度保护中职生的创新精神;制定多样化的创新计划,给中职生的创新理念提供实施的平台;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中职生的任何创新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中职生教育阶段,就个体而言,转型式学习要求中职生不断的创新、反思、批判、建构,努力成为创新的实践者。就社会而言,创新意味着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创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必须从个体上和整体上逐步改变其心理契约,使创新教育深入到人们内心,成为自觉参与进行的事情。将创新实践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最终形成创新教育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中职生的创新能力,延续创新教育的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1).
  [2]王瑾.浅谈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创新教育[J].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7).
  [3]贾方芳.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江苏高教,2008,(1).
  [4]张杰,韩丽萍.现代教育模式下的创新教育[J].高校讲坛,2008,(3).
  [5]张文娟,冯文全.从素质教育视角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9.2,(11).
其他文献
摘 要: 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作者结合阅读经验和教学积累,提出几种剖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关键词: 古典诗歌的鉴赏 “情” 剖析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是较难的阅读、鉴赏、再创作活动,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敏感度要求甚高。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对诗的理解常常与创作者的意旨相去甚远。“诗者,根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从这个意义上讲
摘 要: 文章以郑州大学《世界遗产》课程为例,阐述了文化素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 文化素质课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在素质教育中,要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学生“做人”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
摘 要: 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剖析了保定市的文化优势,以及现状和问题,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保定市文化建设战略。  关键词: 保定市 城市文化 文化建设战略    城市是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承载地,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在现代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保定市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文化、红
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开展顶岗支教实习是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环节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通过顶岗支教实习,师范生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缓解贫困农村中小学缺乏教师的局面。但存在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经费不足、指导不够等问题,要改善这些问题,我们需事前做好准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指导、改善评价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顶岗支教 意义 问题
摘 要: 明孝陵是古代帝王陵寝的典范代表。千百年来,它不仅传承了古代灿烂的哲学精神、思维模式及王权意识,具有了传统古典文化的图腾符号之美,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它又一次实现了华丽而低调的转型,成功地在传承古代文明的同时,又具备了鲜明的时代意义,散发出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气息,是现代和谐符号的代表。总而言之,作为图腾符号的典范之作,明孝陵在风水和建筑的古典意义上具有很强的研
摘 要: “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特点就是方案教学,注重师生共同建构,注重合作参与与分享,注重记录,注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瑞吉欧”课程模式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更新课程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新型儿童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瑞吉欧方案教学 幼儿教育 启示    瑞吉欧教育体系帮助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家长、教师的责任和角色。与此同时,瑞吉欧教育理念也向我们展示了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在制度结构上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文选取在这两次调整合并中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为个案,通过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叙述了50年代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两所学校各自的调整过程,以及调整对两所大学的影响并揭示了院系调整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考察两次高校改革,对于我们制定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 20世
摘 要: 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历来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科学史的重要读物,而本文试图从科学和哲学、科学和宗教两个角度来介绍这本书,发掘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 威廉·惠商·塞西尔·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    威廉·惠商·塞西尔·丹皮尔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以批判、实证精神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就蜚然,有《物理科学的发展近况》、《剑桥
摘 要: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的成就除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其男女主人公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恋自由的动人故事,二诸葛与三仙姑滑稽而生动的行为话语,以及山药蛋派朴素的语言风格,易于百姓接受的评书式的表达模式等审美特质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强大的生命力基础。  关键词: 赵树理 小说《小二黑结婚》 山药蛋派 审美特质    在文艺的百草园里,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其根基深厚的底蕴而凸显出坚韧持久的审美力。
摘 要: 泰国汉语教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教材和教学法三个方面指出了泰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泰国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泰国汉语教学 问题 解决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作为中国的近邻,泰国更是如此。在泰国汉语教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