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脚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作者结合阅读经验和教学积累,提出几种剖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关键词: 古典诗歌的鉴赏 “情” 剖析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是较难的阅读、鉴赏、再创作活动,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敏感度要求甚高。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对诗的理解常常与创作者的意旨相去甚远。“诗者,根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正确解读了诗歌的情感,才谈得上对诗歌其他方面的解读。难怪不少学生发出“敢问‘情’在何方”的感叹。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朋友远贬他乡,惆怅、伤感,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也有哀景;情有乐情,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惯用的手法。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依依绿柳,蒙蒙雾霭,缤纷的落花,清脆的莺啼,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这地方是美的,红的花,绿的柳,白的雾,黄的莺,色彩缤纷;其次,这个地方很安静,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山客睡得那么惬意,了无心事;最后,“花落家童未扫”,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亮丽的画面:芳草萋萋,碧水流转,春鸟啼鸣,绿树鲜花,美不胜收。此情此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优美、宁静、欢快的,但“自”“空”两字表明花开无人欣赏,鸟叫无人倾听,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失意、伤感的情怀。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无限感伤,惆怅、落魄之情更显浓烈。正如古人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类似的还有: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探求景中之情,要仔细地琢磨: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构成怎样的意境,从而一步步地导出诗人的情感。还得抓住关键词,注意情与景是否对应。
  三、玩味典型细节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不少内涵深刻、意韵丰富的细节,令我们刻骨铭心。比如:葛朗台“瞪着金子”“像老虎扑向婴儿一样扑向女儿的梳妆匣”,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阿Q临刑前画圆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对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主旨有重要作用。诗歌亦然,分析诗人精心捕捉的细节,追根求源,可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旨。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个精彩的场面描写,是在写军情紧急吗?非也,送荔枝。诗中加点处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何以选取杨贵妃见荔枝而“笑”这么一个细节?原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大修宫殿,从广东到长安,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运送新鲜荔枝,荒淫误国这个主旨不言而喻。这个细节实在是妙,小中见大,含蓄深远,托讽不露。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歌赏析: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刻画了诗人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四、揣摩象征语言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物诗,那么对于咏物诗的主旨,又该怎样来把握呢?如果囿于诗中的内容,就往往不得其旨,脱离诗歌探求,更是“空中楼阁”。我们知道咏物诗惯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充分感知物象,由物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人的某些思想品格,是把握诗歌意旨的一条捷径。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一看诗题便知是咏物诗,那么诗中写了一只怎样的蝉呢?它有“垂緌”,结合注释可知,蝉的触须如同古代官吏或贵人帽顶上的缨带,说明有身份,有地位;蝉吃的是“清露”,古来就有蝉“食洁”的说法;蝉声嘹亮,不需要凭借秋风,自能将声音远播。蝉的这些特征跟人有什么联系呢?这里的蝉既是自然之物,更是诗人情感人格的化身。自然会想到:立身品格高洁之人,不需要外在凭借,不需要攀附什么,自能声名远播。当然是否会延伸、会联想,跟我们的阅读量、知识面密切相关。
  诗传“情”的方式是很多的。比如标题可传“情”;不少诗歌的题目就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题中含有“送别”字样的,往往表现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有些诗题一眼就可以看出表现何种情感。比如《春夜喜雨》中,一个“喜”字就把诗人的内心感受表露无遗。再如《钱塘湖春行》,在春天里游湖踏青,能不欣喜?所以,读诗先得好好读诗题,这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知人论世”,也就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个性、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也可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志抒发;“诗言志”,“志”是什么?“志”是指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抱负、志向、理想、情怀等,这个“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同一个诗歌流派里的诗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是,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于创作风格、创作背景,甚至于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等等,都是有其个人特点的,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而这正是我们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的参考点。比如陶渊明崇尚自然,向往自由,不想受拘束,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过隐居生活,《归园田居》、《饮酒》等诗就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当然,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有许多,在诗歌鉴赏中多阅读多揣摩,那么诗歌的“情”就不会那么难以捕捉,“情”路就会在自己的脚下。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写“下水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个窗口——对写作要求、学生的思想、写作实际水平进行深入了解的窗口;这是一把钥匙——一把引导学生,督促学生认真写作的钥匙,是作文教学中一把对口的钥匙。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下水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受到“厚待”,可为什么好的作文往往出不来呢?我们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我想,教师写“下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暂缓就业毕业生中的党员队伍也不断扩大,这些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多以灵活就业为主,流动活跃,流动地域范围也较广,管理难度大,形成了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个急需攻关的新课题。本文提出应构建暂缓就业党员数字化动态跟踪管理平台,加强学校与暂缓就业党员的联系,以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 暂缓就业党员 动态跟踪管理 数字化    近年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
摘 要: 大凡优秀的论文都做到了言之有益、言之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人有理、言之有序。本文以五篇博士论文为例,对其在论文六个特征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优秀博士论文 六个特征 解析    大凡优秀的论文都做到了言之有益、言之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人有理、言之有序。这些要素也正是论文的价值所在。论文需言之有益,只有对社会有价值、有益处,能够给社会带来社会效益的论文,才是值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又和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大量问卷调查,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学校自身发展、学生本人条件及社会原因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九个方面的对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
摘 要: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属于最为震撼人心的形象之一,其表现出来的情感力度亦是最为人所称道,“神勇”与“忠义”的高度结合既让他拥有神化般的光辉成就,又是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矛盾原因,其情感具有深刻内涵。  关键词: 小说《三国演义》 关羽 忠义 神勇    《三国演义》作为反映乱世的历史演义小说,贯串始终的是处于历史事件核心的人物形象。清代小说评论家毛宗岗于《读〈三国志〉法》中道:“吾以为三国有三
摘 要: 本文作者对本院“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系统了解和分析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分析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入党动机 调查研究    从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即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加入高校新一届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将逐渐取代“80后”(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
摘 要: 在职业院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文本为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应以专业为融入点,多元化解读经典;以育人为出发点,与经典同行。让学生触摸经典的温暖,让经典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 “走近《红楼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 思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
摘 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国古代儒家治学求进的道理。在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汲取儒家之教学精华,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功效,以此创立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 教学专业 治学求进    一、引言    何为教学?教学乃是教与学的合体,以求达到教学相长之
摘 要: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构建活跃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者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成效显著。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 育人 实效性    一、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承载并能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或手段称为载体。[1]作为载体,
摘 要: 班级管理工作较为繁芜琐碎,处理起来要讲方法,求成效。对于如何有效地促进班主任的管理效率,本文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方法 管理经验    班级管理较为复杂,每天所面对的是一群性格各异充满活力的青少年,班主任难免要处理一些繁芜琐碎的事情,处理事情要针对实际讲方法,求成效。我总结了自己的管理经验,罗列出八条方法。  一、以身作则法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管理者和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