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作者结合阅读经验和教学积累,提出几种剖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关键词: 古典诗歌的鉴赏 “情” 剖析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是较难的阅读、鉴赏、再创作活动,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敏感度要求甚高。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对诗的理解常常与创作者的意旨相去甚远。“诗者,根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正确解读了诗歌的情感,才谈得上对诗歌其他方面的解读。难怪不少学生发出“敢问‘情’在何方”的感叹。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朋友远贬他乡,惆怅、伤感,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也有哀景;情有乐情,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惯用的手法。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依依绿柳,蒙蒙雾霭,缤纷的落花,清脆的莺啼,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这地方是美的,红的花,绿的柳,白的雾,黄的莺,色彩缤纷;其次,这个地方很安静,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山客睡得那么惬意,了无心事;最后,“花落家童未扫”,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亮丽的画面:芳草萋萋,碧水流转,春鸟啼鸣,绿树鲜花,美不胜收。此情此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优美、宁静、欢快的,但“自”“空”两字表明花开无人欣赏,鸟叫无人倾听,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失意、伤感的情怀。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无限感伤,惆怅、落魄之情更显浓烈。正如古人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类似的还有: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探求景中之情,要仔细地琢磨: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构成怎样的意境,从而一步步地导出诗人的情感。还得抓住关键词,注意情与景是否对应。
三、玩味典型细节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不少内涵深刻、意韵丰富的细节,令我们刻骨铭心。比如:葛朗台“瞪着金子”“像老虎扑向婴儿一样扑向女儿的梳妆匣”,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阿Q临刑前画圆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对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主旨有重要作用。诗歌亦然,分析诗人精心捕捉的细节,追根求源,可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旨。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个精彩的场面描写,是在写军情紧急吗?非也,送荔枝。诗中加点处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何以选取杨贵妃见荔枝而“笑”这么一个细节?原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大修宫殿,从广东到长安,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运送新鲜荔枝,荒淫误国这个主旨不言而喻。这个细节实在是妙,小中见大,含蓄深远,托讽不露。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歌赏析: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刻画了诗人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四、揣摩象征语言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物诗,那么对于咏物诗的主旨,又该怎样来把握呢?如果囿于诗中的内容,就往往不得其旨,脱离诗歌探求,更是“空中楼阁”。我们知道咏物诗惯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充分感知物象,由物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人的某些思想品格,是把握诗歌意旨的一条捷径。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一看诗题便知是咏物诗,那么诗中写了一只怎样的蝉呢?它有“垂緌”,结合注释可知,蝉的触须如同古代官吏或贵人帽顶上的缨带,说明有身份,有地位;蝉吃的是“清露”,古来就有蝉“食洁”的说法;蝉声嘹亮,不需要凭借秋风,自能将声音远播。蝉的这些特征跟人有什么联系呢?这里的蝉既是自然之物,更是诗人情感人格的化身。自然会想到:立身品格高洁之人,不需要外在凭借,不需要攀附什么,自能声名远播。当然是否会延伸、会联想,跟我们的阅读量、知识面密切相关。
诗传“情”的方式是很多的。比如标题可传“情”;不少诗歌的题目就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题中含有“送别”字样的,往往表现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有些诗题一眼就可以看出表现何种情感。比如《春夜喜雨》中,一个“喜”字就把诗人的内心感受表露无遗。再如《钱塘湖春行》,在春天里游湖踏青,能不欣喜?所以,读诗先得好好读诗题,这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知人论世”,也就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个性、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也可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志抒发;“诗言志”,“志”是什么?“志”是指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抱负、志向、理想、情怀等,这个“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同一个诗歌流派里的诗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是,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于创作风格、创作背景,甚至于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等等,都是有其个人特点的,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而这正是我们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的参考点。比如陶渊明崇尚自然,向往自由,不想受拘束,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过隐居生活,《归园田居》、《饮酒》等诗就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当然,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有许多,在诗歌鉴赏中多阅读多揣摩,那么诗歌的“情”就不会那么难以捕捉,“情”路就会在自己的脚下。
关键词: 古典诗歌的鉴赏 “情” 剖析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是较难的阅读、鉴赏、再创作活动,对阅读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敏感度要求甚高。不少学生对鉴赏诗歌存在畏难情绪,对诗的理解常常与创作者的意旨相去甚远。“诗者,根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是感情的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只有正确解读了诗歌的情感,才谈得上对诗歌其他方面的解读。难怪不少学生发出“敢问‘情’在何方”的感叹。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及教学积累告诉大家“情”在脚下,下面几种方法或许能给大家一个“切口”,帮助大家迅速剖析诗歌情感。
一、拈出感情语言
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对读者推测诗人的感情动机,揣摩作者的心境有直接作用。
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词《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长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根据这首词中加点的直抒胸臆的词语,可以探知诗人创作的感情动机,即孤寂、悲痛。那么诗人为何悲伤呢?联系作者及背景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岁月蹉跎、事业无成的悲叹。如此一来,就一下子掐准了诗歌的情感。
又如,盛唐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夜郎均为地名。五溪,五条大河。
显而易见,诗中直接反映诗人情感的词是“愁”,那么为何而“愁”需要我们由果溯因,围绕题目及相关诗句,进一步探究。在杨花飘零、子规哀啼的暮春时节,朋友远贬他乡,惆怅、伤感,关切、同情不言而喻。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们不仅要知道感情语言是什么,而且要结合诗句知人论世,搞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探求景中之情
以唐诗宋词为主的中国古代诗歌,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景抒情诗,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从景物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景有乐景,也有哀景;情有乐情,也有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惯用的手法。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里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情感的表达是含蓄的。这是一首写景诗,得搞清楚写了哪些景物,什么样的景物。细读诗句可以知道,这个画面上有:粉红的带着雨露的桃花,依依绿柳,蒙蒙雾霭,缤纷的落花,清脆的莺啼,熟睡的山客。如果我们处身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首先,这地方是美的,红的花,绿的柳,白的雾,黄的莺,色彩缤纷;其次,这个地方很安静,莺啼正是有声衬无声;再次,这个地方是清闲安逸的,山客睡得那么惬意,了无心事;最后,“花落家童未扫”,试想如果家童“刷刷”地扫,岂不打破了这份和谐自然?再来体味画面中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恬静、闲适的情趣尽在其中。
当然,这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等等。古典诗歌也不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诗篇。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清新亮丽的画面:芳草萋萋,碧水流转,春鸟啼鸣,绿树鲜花,美不胜收。此情此景,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优美、宁静、欢快的,但“自”“空”两字表明花开无人欣赏,鸟叫无人倾听,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失意、伤感的情怀。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无限感伤,惆怅、落魄之情更显浓烈。正如古人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类似的还有: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探求景中之情,要仔细地琢磨:什么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构成怎样的意境,从而一步步地导出诗人的情感。还得抓住关键词,注意情与景是否对应。
三、玩味典型细节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不少内涵深刻、意韵丰富的细节,令我们刻骨铭心。比如:葛朗台“瞪着金子”“像老虎扑向婴儿一样扑向女儿的梳妆匣”,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阿Q临刑前画圆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节窥一斑见全豹,对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和主旨有重要作用。诗歌亦然,分析诗人精心捕捉的细节,追根求源,可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旨。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个精彩的场面描写,是在写军情紧急吗?非也,送荔枝。诗中加点处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何以选取杨贵妃见荔枝而“笑”这么一个细节?原来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大修宫殿,从广东到长安,千里之外,日夜兼程,运送新鲜荔枝,荒淫误国这个主旨不言而喻。这个细节实在是妙,小中见大,含蓄深远,托讽不露。我们再来看看一首诗歌赏析: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刻画了诗人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四、揣摩象征语言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物诗,那么对于咏物诗的主旨,又该怎样来把握呢?如果囿于诗中的内容,就往往不得其旨,脱离诗歌探求,更是“空中楼阁”。我们知道咏物诗惯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充分感知物象,由物的某些特征联想到人的某些思想品格,是把握诗歌意旨的一条捷径。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一看诗题便知是咏物诗,那么诗中写了一只怎样的蝉呢?它有“垂緌”,结合注释可知,蝉的触须如同古代官吏或贵人帽顶上的缨带,说明有身份,有地位;蝉吃的是“清露”,古来就有蝉“食洁”的说法;蝉声嘹亮,不需要凭借秋风,自能将声音远播。蝉的这些特征跟人有什么联系呢?这里的蝉既是自然之物,更是诗人情感人格的化身。自然会想到:立身品格高洁之人,不需要外在凭借,不需要攀附什么,自能声名远播。当然是否会延伸、会联想,跟我们的阅读量、知识面密切相关。
诗传“情”的方式是很多的。比如标题可传“情”;不少诗歌的题目就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题中含有“送别”字样的,往往表现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有些诗题一眼就可以看出表现何种情感。比如《春夜喜雨》中,一个“喜”字就把诗人的内心感受表露无遗。再如《钱塘湖春行》,在春天里游湖踏青,能不欣喜?所以,读诗先得好好读诗题,这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知人论世”,也就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个性、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也可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志抒发;“诗言志”,“志”是什么?“志”是指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抱负、志向、理想、情怀等,这个“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同一个诗歌流派里的诗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是,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于创作风格、创作背景,甚至于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等等,都是有其个人特点的,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而这正是我们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的参考点。比如陶渊明崇尚自然,向往自由,不想受拘束,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过隐居生活,《归园田居》、《饮酒》等诗就是反映了这种心态。
当然,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有许多,在诗歌鉴赏中多阅读多揣摩,那么诗歌的“情”就不会那么难以捕捉,“情”路就会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