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儒家之精华,彰育人之灵气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meiz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国古代儒家治学求进的道理。在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汲取儒家之教学精华,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功效,以此创立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 教学专业 治学求进
  
  一、引言
  
  何为教学?教学乃是教与学的合体,以求达到教学相长之功效。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且两千多年来一直兴盛不衰。如今,随着全世界学习汉语热潮的掀起,孔子学院走出国门,盛名远播海外。儒家思想更是作为国学之精华,被当代教育界尊为楷模。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面对“世风日下”的艺术特长生,更有必要汲取儒家之教学精华,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以挽救越来越不被看好的民办高职教育。现借《小戴礼记》之《中庸》的治学道理,来谈谈如何将这些治学明理的精髓运用到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务实求进,在学习策略上优质高效,以此创立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培养优秀人才。
  
  二、博学之
  
  在互联网盛行的年代,学生不进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到各类信息。互联网的存在让原本厚重的纸质印刷品被精美的电子书、网络资料所取代。即便如此,互联网的出现对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学习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是喜忧参半。喜,是因学生可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方便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筛选。忧,是因很多学生不懂得去伪存真,而一味地照单全收。照此下去,错误的信息将引导学生走向误区,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果将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则从塔底到塔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深层次的知识积累。但就目前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多数停留在底层,根基不牢,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毫无竞争优势可言。那么,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答案很简单,博学很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博学?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专业教师首先应认真备课,搜集足够的信息量。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授课、积极讨论、现场调研、制作调查问卷、开展设计比赛等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师教学中来。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他们有选择地通过互联网、图书、报刊等多渠道学习专业知识。再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各自特点,鼓励他们“一专多能”,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其他知识,形成优劣互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不同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依靠各自优势,主动和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定期带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互通有无。在交流中,专业教师应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把好的经验借鉴过来,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审问之
  
  理论上,艺术设计教学应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但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大规模扩招,教室不够用,教学设备不全,师资缺乏,从而使得小班教学无法进行。我在参加省级教学教改研究课题——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时,曾对江苏省内相关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班级学生人数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省内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民办高职院校,每班学生在四十人左右。如此多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会使专业教师在教学时出现应接不暇、力不从心等情况。因此,绝大多数专业教师只会关注成绩突出、好学好问的学生,而“默不作声”,不善和老师交流、沟通的学生则会成为被冷落的对象。以上情况将会直接导致专业差的学生自暴自弃,教师教学的开展难度增加,学科建设成为泡影。
  针对以上情况,各民办高职院校应积极倡导专业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引导学生由被动求知转为主动求知(即审问求知)。首先,艺术设计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向45分钟要效益,和学生进行专业讨论,鼓励学生敢说敢问,给学生辩证的机会,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如此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次,学生是帆,教师是舵。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多和学生沟通,建立起互信桥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闭门造车”、“妄自菲薄”、“狂妄自大”都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应从思想深处剔除。最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具备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良品质。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多问、多学,求知时应具有耐心和恒心。要让学生意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专业较好的学生,也应该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
  
  四、慎思之
  
  艺术设计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该专业学生曾一度成为就业领域中的“香饽饽”,因此,具有雄厚师资力量的本科院校及高职类院校都竞相开设了这一专业。随着各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公办本科及公办高职院校在选择生源上占据优势,民办高职类院校为了“生计”,不得不录取被前者淘汰的学生。加之民办高职院校大多“自给自足”,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限,令其艺术设计毕业生在公办生面前矮一截,竞争处于劣势。此外,部分用人单位戴“有色眼镜”看人,主观上认为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水平差。这些都导致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就业竞争力,民办高职院校必须狠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以此改变外界对民办高职学生的看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这就要求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相得益彰,不能“有人演讲,而没人鼓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应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不应该想都不想就跑去问老师和同学,而应该先思考,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要放弃,此时应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此处需注意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例如,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奇思妙想出若干设计方案,却没有能力将其表现出来。那么,再美好的构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实,此类“思考”方式对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深入、慎重地思考在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思考问题不能只浮于表象,而应切入内里。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多喜欢刨根问题、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培养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全面、辩证地学习。此外,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不要直接公布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诸多问题,要有解答的耐心。只有这样,民办高
  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会充满活力和具备市场竞争优势,才能在行业领域出类拔萃。
  
  五、明辨之
  
  前面提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起到“舵手”的作用,他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此处需强调的是,教师的“舵手”作用并不是采取“照本宣科”式、“填鸭”式、“任务”式的教学模式,而应具有“教书育人”的理念,具有“善于启发、循循善诱”的高尚情操,具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教授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出现的抄袭、剽窃、请人代笔等现象,教师应该严厉制止,并给予批评和说服教育;对于学生深于表象、“花拳绣腿”式的学习,教师应通过谈心、特别辅导等方式,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对于有些学生不分好坏地借鉴的问题,教师应指出此种学习方式的危害性,并引导其改正。引鉴孔子的教学方法:“三人行必有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指导学生学会有选择地学习。
  因此,所谓的“明辨之”,即是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处的辨是非,指学生应具备知识筛选的能力,学会正确取舍,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其次,引导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借鉴。所谓思考,即是主动思考。所谓借鉴,不是一味地“照单全收”,也不是安于别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深入学习,深度领会其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达到明辨的效果。
  
  六、笃行之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艺术设计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对待知识要实事求是,不应不懂装懂,要养成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对于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应认认真真地完成,对于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要点,要善于总结、不断积累,达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孔子在德育方式上,十分注重实践,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因此,要将孔子的德育方式运用于现代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并更新为“实践出真知”,即学生只靠学习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是不够的,应利用课余时间到现场实地考察或是到相关单位实习,从而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回到课堂则更加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因此,“笃行之”并不是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知变通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地主动学习。学习态度不是“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而应该是建立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进创新的成分。学生应通过自身的思考,反复地尝试、论证,将设计思路充分地表达出来,以最终获得业界的认可。所以,“笃行之”要求广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具有前进的动力、创新的精神。
  
  七、结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国古代儒家治学求进的道理,其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在现代仍有巨大的影响力,无论学习,还是对自我完善,都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有必要重拾古人的教学方法,酌其精华,借鉴之,以此使得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后世之人能够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家匡亚明先生说:“道德行为是检验道德认识是否明确、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观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是品德修养进入躬行实践的最主要的环节。”人无德不立,因而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调查,本文作者发现边疆农村地区教育具有如下特征:学生课外资料少,鲜见网瘾现象;生活空间极其有限,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学习中最大难题是英语,经济因素已经不再突出;几乎没能参与各种兴趣培训,特长及才艺培养难以与城市孩子匹敌。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学科分布不均;大部分教师对职称政策及工作条件不满,希望提高福利待遇;对学生负面评价居多,半数人想改变现职工作。同时也发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
摘 要: 历史上,方苞是位充满矛盾、毁誉参半的文坛人物。本文从方苞的跌宕生平、学者对方苞的评价之议以及方苞主“义法”说下的古文赏鉴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拟尽可能全面的展现具有“立体”性格的方苞人物形象及其文《方苞集》所内具的独特韵味与价值。  关键词: 方苞生平 《方苞集》 文论个性  有清一代,方苞及其传人刘大櫆、姚鼐并称“桐城三祖”,在清代散文流派上影响最为深远,而方苞作为创始人,当为“桐城派
摘 要: 进口商品商标名翻译的好坏影响着该产品在目的语国家的认可度和销售量,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本文以婴幼儿产品品牌为例,通过浅析翻译的目的论、商标的定义和功能、翻译的策略来探讨进口商品商标名的翻译。  关键词: 目的论 进口商标名翻译 婴幼儿产品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频繁。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使人们在购物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摘 要: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写“下水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个窗口——对写作要求、学生的思想、写作实际水平进行深入了解的窗口;这是一把钥匙——一把引导学生,督促学生认真写作的钥匙,是作文教学中一把对口的钥匙。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下水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受到“厚待”,可为什么好的作文往往出不来呢?我们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我想,教师写“下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暂缓就业毕业生中的党员队伍也不断扩大,这些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多以灵活就业为主,流动活跃,流动地域范围也较广,管理难度大,形成了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个急需攻关的新课题。本文提出应构建暂缓就业党员数字化动态跟踪管理平台,加强学校与暂缓就业党员的联系,以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 暂缓就业党员 动态跟踪管理 数字化    近年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
摘 要: 大凡优秀的论文都做到了言之有益、言之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人有理、言之有序。本文以五篇博士论文为例,对其在论文六个特征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优秀博士论文 六个特征 解析    大凡优秀的论文都做到了言之有益、言之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人有理、言之有序。这些要素也正是论文的价值所在。论文需言之有益,只有对社会有价值、有益处,能够给社会带来社会效益的论文,才是值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又和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就业质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大量问卷调查,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学校自身发展、学生本人条件及社会原因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九个方面的对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
摘 要: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属于最为震撼人心的形象之一,其表现出来的情感力度亦是最为人所称道,“神勇”与“忠义”的高度结合既让他拥有神化般的光辉成就,又是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矛盾原因,其情感具有深刻内涵。  关键词: 小说《三国演义》 关羽 忠义 神勇    《三国演义》作为反映乱世的历史演义小说,贯串始终的是处于历史事件核心的人物形象。清代小说评论家毛宗岗于《读〈三国志〉法》中道:“吾以为三国有三
摘 要: 本文作者对本院“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系统了解和分析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分析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入党动机 调查研究    从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即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加入高校新一届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将逐渐取代“80后”(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
摘 要: 在职业院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文本为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应以专业为融入点,多元化解读经典;以育人为出发点,与经典同行。让学生触摸经典的温暖,让经典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 “走近《红楼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 思考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