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启示录

来源 :收藏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ou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们讲了很多年传承,成绩大部分都不及格,原因在哪里?现在我们把谈传承的人围起来,抓一把,估计大部分人不知道我们到底应该传承啥,是一群看不到球的球员,精华或糟粕,没有判定标准。
  拿雕刻来说,雕刻几乎是全人类最早从事的一种艺术,猿猴把身体立起来走路,还不能算文明意义上的人。他开始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能把石头打磨成石刀、石斧,能从植物和动物身上取材,做成弓箭,而且制作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有目的性,这个行为的意义比直立行走要大得多。
  西方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主要是石雕,卢浮宫三件镇馆之宝,除了《蒙娜丽莎》是一幅油画,“维纳斯”和“胜利女神”都是雕塑作品,馆藏的大部分都是雕塑作品。我们的博物馆比较喜欢字画,不大瞧得上雕塑作品。尽管,我们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虽然我们也觉得兵马俑了不起,但极少有人去追问。陵兵马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外星人造的,兵马俑以前,一定是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有一个传承关系。这关系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发展去了,太少有人去追问。
  多追问几次,我们发现,中国的雕塑艺术从宋朝以后开始衰落了。在安岳、大足一带还能看到一些宋朝的精品,那基本是回光返照了。从这段时期的雕塑作品中,我们渐渐发现,“唐宗”“宋祖”的历史交接过程,向我们隐藏了太多关于中国文化传承的秘密。
  我们讲传统,就必须要清楚,传的是谁的“统”。全世界没有很纯粹的传统,从人类一开始,今天你打赢我,明天我打赢你,还有的直接被灭掉了,中华民族也经历了至少四次濒临灭绝的战争,人被杀了很多,然后文化交融,人口杂交。我们现在要继承的,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更不是回复到战国或者三皇五帝的时期。我们要向汉唐学习一些精神性的东西,根本、基础的东西。汉唐的雄强、刚硬、华丽、开放、包容,这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要有开放、包容、自由表达的精神。我们不要宋朝缠小脚的文化,也不要整天提笼架鸟的满清纨绔子弟的文化,也不能都是老者弈棋,少女思春的文化,我们的社会应该多元,还应该有一些雄壮美、铁马秋风式的、自由阳光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宋以前的雕塑作品中是自然态。
  2
  唐宋之交,中国人的精神、性格、志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雕塑上也十分明显,比如,唐朝的陶俑仕女,显得非常的阳光、大气、充满活力,宋朝的女子开始缠小脚,变成了弱柳扶风的扭捏态。文人士大夫也这样阴柔温驯,动辄就是“雨打芭蕉”,没有了唐朝时阳刚威猛的个性。统治者把人的棱角磨灭了,虽然元明清也很强大,打起仗来,邻居们都打不过他。可是,人的内心,已经失去了那种自由奔放,也失去了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研究中国甚至世界的美术史,这段时期要格外注意,就是宋朝以前,中西方对雕塑的认可、追求和水平上都是无差别的,表现力上各有千秋,水平上分庭抗礼,是中西方共同的盛世。从宋朝到清朝,统治者对人的控制力不断加强,国民的个性、思考力、创造力逐渐贫乏,全面衰退雕刻作品也失去了以前的丰富多姿,变得模式化。
  我们看宋朝以后的佛像,都是一个模式,方脸大耳,让人望而生畏。除了安岳、大足两地,几乎乏善可陈。而北齐、北魏,甚至魏晋、三国时期不是这样,宋以前的佛像千姿百态,极富表现力,非常人性化。作品如何去表现,工匠有自己的理解、思考和创造。唐以后,“模式化”成了工匠的“紧箍咒”,内心解放不出来,社会风气也不允许他摆脱。
  到今天,我们的内心都没有完全自我解放出来。我们看前几年收藏界发生的几件大事。比如24亿的金缕玉衣,那是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的主威,中国几乎没有比他更权威的了。他领着4个被认为是中国非常顶尖的高手的专家——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王文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旭、中国宝石协会原秘书长李劲松——去鉴定。我们不评论东西真假,单这24亿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就值得你思考。为啥不是23亿?为啥不是25亿?科学依据在哪里?
  我们的艺术品定价是很滑稽的,有的是专家说了算,他说值一块,大概就是一块,他说一千万,大概就是一千万。有的是职位说了算,普通工匠一个价,省市级大师一个价,国家级大师一个价,还有亚太级大师。书画也是,书协美协的会员一个价,主席一个价,主席还兼有其他职务,价位又不一样,没有从艺术性上去定价的。所以,大家有钱的出钱,弄个头衔,没钱的就是一民间艺人。西方国家几乎没有这个问题,毕加索、梵高就不是哪个协会的会员。
  所以说,当大众没有思考力,没有自我意识,内心的“自我”没有生命力,不会追问的时候,不问时间地点,总会上演同样的闹剧。为什么现代艺术跟风占主流?原创不活跃、思考不活跃,就“山寨”活跃?为什么历史性说了不算,艺术性说了不算,技术性说了不算,非得专家说了算?为什么我买的东西,我的个人审美不重要,要别人说才重要?
  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金钱去找专家、找权威,找毫不相干的人,不肯自己多追问几次?
  3
  唐以后雕塑的衰落,除了以上谈到的观念上的问题,还有一个体制的问题。唐以后雕塑艺术品已经限少见了,只有四川等少数地区还有艺术雕刻,更多的变成了建筑雕饰,比如“大圈圈里的小圈圈,小圈圈里的皇圈圈”,比如天安门的华表,比如江苏的园林……艺术雕塑的地位已经湮没不显。有一次我在南京栖霞寺,离我几步远的地方就看到一尊南朝的雕塑,被仍在围墙边上,没人问津。这一看就是“看门见山”的东西,南朝的东西自成一派,特征比较明显,就这么给仍那儿了;还有一尊隋朝的佛像,当时我在一家旧货摊上看到,—百多块钱也没有人要。这不是说大家一定不认得,而是更多反应的是,这玩意儿一是不值钱,不值得保护,二是假设你自己掏钱保护了起来,可能反而是个麻烦。
  曾经不止一次,大家闲聊,问起同一个问题:假如维纳斯在中国,会是什么待遇?最后大家觉得最有可能的下场是被遗弃。因为官方保护不好,民间不敢保护。中国的《文物保护法》自1982年通过开始,先后被修改了30多次,但应有的保护功能依然没有得到发挥。现在,我们只能通过资料、常识、经验去揣测民间还有多少艺术精品。比如,古代四次灭佛运动,有多少是被保护下来的,无法科学衡量。但可以通过一些经验去估测。举个例子,“破四旧”的时候,某一户人家有10幅古代名家字画,那么,他是很有可能选出一两幅最好的藏起来,交出去8幅。这个量我们无法科学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间肯定还有一定体量并且十分精彩的艺术精品,甚至可能有我们见多未见的珍品。   我们的博物馆、文博机构诞生的时候,都打着官方胎记。当时一个很小的博物馆,国家一年拨款几百万、千万,养了一大批人。但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伴随着这种机制,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国家出钱来保护、来养人,拒绝了民间的,个人的保护。根据当时的文物法,如果个人自己掏钱把这些文物保护起来,反而违法了。
  很多的专家。权威,一提到文物就马上牵涉到爱国。有的专家痛心疾首,说中国每年有十万件(且不论这个数据从哪里得来的,怎么统计的。)文物走私到国外,大骂走私犯是卖国贼。我告诉大家,说这话的人都是假的,作秀嘛。艺术品的价值就是展示,让更多的人得到美的震撼和享受。你痛心疾首的,不是我们没有保护好,不是文物一去不复返,更不是老子爱文物,而是交易的这份钱,我们没有收到。文物流失损坏了国家利益,那么,设立一种糟糕得要死的体制,让那么多珍贵的艺术品文物长期埋没民间,至今不敢显露出来,这算不算损害国家利益?文物出境是卖国,自毁长城算不算卖国?其中,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民间艺术品,很多可能已经是永久性毁损了。
  保护文物,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开,往世界上看一看,往民间看一看?我当兵的时候,有一次睡在老百姓马棚里,在角落里,正好有一个石刻的佛像拿来当枕头,雕工非常精彩,没人去保护它。老百姓说,扔了可以,但卖了就不行,一买一卖都犯法,扔了没人说你。
  到底哪一头更让人痛心疾首?走私同然要打击,但起码文物本身获得了变相的保护。我们相信,能体现应有市场价值的艺术品,是不会被遗弃在马棚里当枕头的,不是吗?
  4
  观念和机制,害我们吃了大亏。到今天,我们都不大善于思考,也不擅长审美。艺术界这样,收藏界也这样,买一件东西,真不真,美不美都还得专家说了算。专家说:“嗯,器型嘛还算周正,包浆嘛还算圆润,画工嘛还算流畅……”这算什么艺术标准?讲得跟催眠术一样,大家都陶醉了。完了一个人站起来说,这东西确实是假的,在场所有人的美感—下子都没了。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审美,它不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不是自发、自主产生的,它受人左右,看人脸色,用网友的话——它弱爆了。
  现在我们对于传统的东西,因为看不清楚,大多被贴上了“鸡肋”标签。比如,唐朝以后。大家都不大喜欢文人,一概的穷酸、迂腐,具体的文人个体在社会上是不受待见的,但文人的标签大家还是需要,武将还是喜欢扮成儒将,商人还是喜欢扮成儒商,这样会觉得高贵。文人最可贵的,是有丰富的、独立的思想,当时成为社会“精神上的皇帝”,但后来被消灭了,所以后来的文人就成了一种缅怀。我们现在说穷书生、酸秀才,其实都是唐以后的文人,模式化的文人。
  明朝非常有名的大学者王阳明,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不是圣人,可圣人处在我的立场,能做的也不能比我更多。”就是我的心是觉醒的,但四周一团迷雾,纵然孔孟再生,他们能做的,也不过如此。当群体不思辨的时候,个人的声音,再高也传不到哪里去。我之前一篇文章,叫《冰从哪里来》,讲的是湖北的曾乙侯冰鉴,那么多专家,七嘴八舌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喜形于色,经典都被引完了也没说到重点——冰都没有,做冰鉴来干什么?哪一本资料说湖北随州当时零下二三十度,冰冻三尺?哪一本资料说,曾乙侯神志不清,弄一冰鉴搁家里,不为存冰,只为欣赏?我们部分的历史学家,说中国的落后从鸦片开始,从工业革命开始,从康雍乾开始,从利玛窦时代开始,从“南宋以后无中国”开始,很少有人说是从围民思想开始偶化,个体的人开始缺乏科学的思考和自由开放精神开始。带着单线的,幽闭的眼睛寻找答案,我们的总结能力还真不怎么样!
  历史的很多真相,不在史书里,更多是在民俗中。我们从民间发现文物,用我们聪明一点的办法和机制,让全民都有意识去保护它,或许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有启发的真相。
  5
  就当下的情况,保护民间文物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市场化,让民间的珍品自由流通出来。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需要跟经济价值结合起来,动不动就“无价之宝”“归国家所有”“私人买卖犯法”,触犯是只是人们内心当中厌恶的情绪。好比说,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公主流落民间,愚蠢的皇帝为了保护小公主,向全国宣布“国有公主,卓绝天资,聪明冰雪,目有寻见,须立即护送宫中,延误者重罚,误伤者重罚,保护不力重罚,罚同触法!”大家想想看,这道诏书是会救了小公主,还是害了小公主?当小公主没地方吃,没地方住的时候,大家会不会觉得“还是不要管为妙”?管了可能犯法,不管一定不犯法,谁愿意管?文物有了市场价值,归属权明确,能自由卖给国家或藏家,我们相信,买卖两方都会自发地将它妥善保护起来。
  这个事谁来做?“文物法”来做!我们现在的收藏市场、拍卖市场都很混乱,炒作、欺骗、无赖行径司空见质,缺的是什么?诚信氛围和可操作的科学依据!诚信氛围不全归道德管辖,法律和机制也有份儿。科学依据最主要的就是“文物法”。
  老的文物法吃不开,主要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操作性不强、法律之间打架、疑罪从无。
  多少年来,文物市场、拍卖市场、古玩市场活跃的都是专家。大家面上斗嘴,袖中交易,几十年下来,嘴里说的还是“你不行”“他不行”“我行”“死了的某人行,活的就我行”。专家言论成了最主要的依据,没有科学的体系和手段证明东西的真假,只能靠专家的一句话。最后形成的局面就是“除非专家说我的东西不好,否则我绝不相信专家会错!”
  文物法打架的对象主要是《宪法》和《物权法》。法律都有一些既定原则。比如“不说既往”,就是法律出台前的事,不受后来颁发法律的影响。一批汉唐文物,你怎么断定它是几年前出土的还是几十年前出土的?同样的青花碗,祖宗留在前屋桌上,就是传家宝,埋在自留地里就归国家所有?广汉的村民从自留地挖出了青花瓷器,归国家所有,彭州的村民从家附近挖出了乌木,缓引《文物法》,也归国家所有。乌木本属矿产资源,哪里是文物?《物权法》不是太受欺负了吗?
  从雕塑看历史变迁,看人性发展,看我们未来的路,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天下事有多大,不外民生;江湖事有多大,不外私心。我们不妨把心放开,真正包容,认真追问,科学求证。人心的大美,才是艺术的大美!
其他文献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原料,大量的含酚废水主要来源于塑料、树脂、染料、医药、农药、消毒剂和油漆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若排放前不经合理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从而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烧杯中探索不同条件下O3降解苯酚废水的规律;第二部分,以烧杯实验做参考,采用旋转填充床(RPB)为反应装置,研究不同条件下O3、H2O2和O3/H2O2耦合降解苯酚的规律。
   烧杯实验表明,在操作范围内,反应时间的增加、磁力转子转速的增加、臭氧流量的增加以及温度
旋转填充床是一种新型超重力场反应传质设备。它利用高速旋转所产生的巨大离心力,使流体在高度湍流的条件下充分接触,使传质过程得到强化,传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本课题在超重力条件下采用乙醇胺作为吸收剂,分别吸收CO2和SO2,同时采用乙二胺/磷酸缓冲溶液吸收SO2,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旋转床转速、气液比、吸收液温度、吸收液浓度、吸收液pH值、不同吸收剂体系等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实验条件下在逆流旋转填充床中最优的吸收工艺操作条件。考察了用乙醇胺作为吸收剂时,SO2的存在对CO2吸收效
自己喜欢收藏,多年前在西昌古玩店先后看到两块卷烟雕版,两个雕版一大一小,雕版上面都恢复有“礼州(西昌市)北街”等文字而被我收藏,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研究它们。最近我又收到一张民国时期西昌美新烟厂出品的泸山牌香烟的烟标后,自己才去翻找以前的两个雕版对比,由于无法查找有关史料,针对雕版和烟标做些介绍,让大家了解这段“烟史”,也希望引起烟史研究者的关注。  从兰花牌、金雀牌和兰花牌、春燕牌两个雕版上看,我们
期刊
杨老九常说:“我死以后,车车匠这个行当就真的进入历史了。”他在一堆木料中吸着烟,看着手上斑驳的老茧。  杨老九的青少时光,在1970年代。那时候的单位生产组还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但没多久,气候就变了。杨老九的师傅不接受公私合营,一个人去了甘孜州,不久又回到成都,开始单干。  南海的春风,要吹到四面高山的成都平原,不可能有想象的快。他单飞得并不顺利,生产组负责人找到他,说:“教大家打姻杆眼子吧,都得
期刊
这件欧阳中石的题字距今不过八年的时间,其最初也是全手工装裱成镜片后再装框的,按理对该件作品的保护应该是不错的。但是现在画面发黄,发脆,且有黄白色的条纹。送到工作室来时是连同背板一同送来的。  由于中纤板中的甲醛与空气中的氧结合而生成甲酸从而加速了裱件的酸化而使画面发黄变脆,而由于双面胶的原因故而画面出现黄白色的条纹。所庆幸是该作品的主人对这件书法很重视,先由手工装裱成镜片后再装框,待一出现问题就立
期刊
记得小时候,外公有个几平米的小陶器店,我经常在里面玩,帮他摆设收来的各种紫砂壶、杂件等。学他也在手上拿把壶在嘴边泯。有时勉不了摔坏些东西,可外公从来不打骂我,反而会教我损坏后的壶如何能再用,比如盖子破了还能当花瓶,壶嘴破了还能装酱油。当时紫砂壶已品种繁多,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有老洋桶、八寿壶、松鼠葡萄壶等。可能从那时候起,我就对紫砂有了种感情,它就像外公一样朴实、大气。  当初只懂得欣赏,从没想过有一
期刊
成都漆艺是中国汉族最早的漆艺之一,中国五大漆器之一。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成都漆器又称“卤漆”,历史悠久,以精美华丽、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而著称。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漆艺历史悠久  成都漆器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美术,与扬州、福建、北京、广东阳江漆器并称中国五大名漆。  从战国时代起,由于四川因盛产生产漆器的主要
期刊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简析:王驾(851~?),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王驾的诗,存世不多,全唐诗仅录六首。这首《雨晴》是王驾诗中写的很灵动的一首,通过雨前雨后春色变化,描绘
期刊
1  黄沙大漠高天行,忽见满地墨湖多。  宁有天然石油海?原是遮阳阴云过。  (途中航班舷窗所见)  2  西伯利亚莽苍原,难见河曲山逶迤。  北天云堆千万峰,极地蜃楼谁得知?  (途中航班舷窗所见)  3  波罗的海泛碧波,偶掠岸边城巍峨。  眨眼飞机呼啸去,青云白烟影婆娑。  (途中航班舷窗所见)  4  十几小时万多里,跨洲越洋腾云霓。  抵达机场戴高罗,出关便是法兰西。  (抵达法国戴高乐
期刊
本文通过有机-无机嫁接的方法合成出了一种新型固载化的氨基离子液体,并对其进行了FT-IR、BET、NMR、TG等一系列表征,考察了合成出的材料对CO2的吸收性能,建立了CO2吸附动力学方程。证明该离子液体固体是一种对CO2吸收分离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针对该种离子液体固体设计了三种合成工艺,其载体均为多孔硅胶,功能化试剂均为三溴丙胺氢溴酸盐。第一种合成工艺所用硅烷偶联剂为CG-54,合成方法为CG-54先与硅胶偶合,之后再与咪唑进行反应,最后进行功能化合成最终产物。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