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卷烟雕版、烟标看西昌卷烟历史

来源 :收藏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i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己喜欢收藏,多年前在西昌古玩店先后看到两块卷烟雕版,两个雕版一大一小,雕版上面都恢复有“礼州(西昌市)北街”等文字而被我收藏,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研究它们。最近我又收到一张民国时期西昌美新烟厂出品的泸山牌香烟的烟标后,自己才去翻找以前的两个雕版对比,由于无法查找有关史料,针对雕版和烟标做些介绍,让大家了解这段“烟史”,也希望引起烟史研究者的关注。
  从兰花牌、金雀牌和兰花牌、春燕牌两个雕版上看,我们能解读到不少的信息,其一品牌化;其二联营化;其三西洋化;其四规模化等。
  一品牌化:两个雕版四个面,共雕刻了兰花、金雀、春燕三个品牌,这说明当时的手工企业也非常重视产品的品牌建设。
  二联营化:两个雕版上既有裕成卷烟厂和成都东大街的具体厂址,也有礼州批发处的具体位置,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成都的裕成卷烟厂在礼州设立了生产加工作坊,尽力把裕成卷烟厂的几个品牌卷烟推向凉山市场,二是礼州制烟作坊利用关系,从成都引进了卷烟厂的资金和技术,共同开发和推广凉山市场,做到利益共享,我认为这种联营化的可能性较高。
  其三西洋化:从四川烟业的发展历史看,在民国初期以前四川的烟草市场是自给自足的晒烟(早期的雪茄烟)品种。1916年,创设于1905年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设厂,1919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中心由香港移到上海,在国内外设工厂8个同时在河南、安徽、山东等省推广种植烟草,就地设厂烤烟。从1920年代末开始,四川的烟草生产开始迅速发展。据1934年《经济年鉴》统计,当年四川烟草种植面积达12万公顷,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3%以上,为全国之冠;年产烟叶12万余吨,约占全国总产量26%以上,亦为全国之冠。
  从这些史料中可看出,四川烟草业是从20年代末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受外来卷烟和其它商品的影响,当时企业在自己产品品牌上注明英语成为时尚,从这些因素分析裕成卷烟成进入凉山应该是1920年左右。
  其四规模化:从两个雕版看联营的裕成卷烟厂初具规模,从品牌、产品推介、国际化上都作出了可喜的尝试。企业也从简单的手工操作走向了规模印刷包装的道路。这也说明成都与凉山的合作在90年前开始试验性的合作了。今天的成凉合作已进入空前合作的时代了。
  西昌美新烟厂由民国时期西昌名人徐仲伟先生创办,由于史料不详,无法查找到该烟厂的具体创办时间,但从《西昌市文史资料选编》第三辑刊登的“解放前的西昌商会”—文中和凉山州志办整理的民国时期凉山大事集中可得出初步的时间段。徐仲伟先生在民国时期的西康省西昌屯委会供职,是西昌著名的实业家,曾担任西昌商会第八届主席(1939年10月至1941年12月),1941年10月徐仲伟因二十四军军务暂时调离西昌。徐先生从1939年到1944年先后创办、合力、了新昌银行、西昌水电厂(1939年12月)、兴宁面粉厂(1944年)、华宁瓷器厂(1940年7月)、《建宁报》(1939年2月)报纸和泸山果园
  (1943年10月)等实业。而西昌美新烟厂确无法找到开办时间,根据以上实业的开办情况,西昌美新烟厂也应该在1939年至1944年期间建厂的。西昌美新烟厂的烟标采用当时最新的彩色印刷技术,设计和印刷精美的泸山牌香烟也成为凉山历史上第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卷烟厂,它比1986年建成的西昌卷烟厂早了40多年。
  200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之际,西昌卷烟厂为庆祝建州40周年特别设计、生产了一套《彝族服饰高级系列香烟》,作为州庆礼品赠送前来参加州庆活动的州内外来宾。当时,自己因参与周庆宣传而获得了这套系列香烟,又因为自己不抽烟而幸运的把它保存了下来。由于香烟是及时消费品,因此这套精美的《彝族服饰高级系列香烟》很快就被消费了,一些烟标也被一些喜爱烟标的收藏者收藏。随着时间的流逝,使本来生产数量就有限的这套烟标的存世量十分稀少。如今这套设计新颖、制作精良的《彝族服饰系列香烟》烟标已经成为国内烟标收藏爱好者追逐的对象,这套香烟也成为西昌卷烟厂生产的最有影响力的卷烟品牌之_。
其他文献
存刚君胖胖的,憨憨的,乐呵呵的,总是与人亲和的样子。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给人带来的是香祖袭人、牡丹富贵、事事清白等人们喜爱的主题,读之使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当然,他又有些文人气。题写着“江边聊一醉,信手得黄花”诗句的那幅《菊酒图》,还有画东坡诗意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就是文人的一种情趣。画三根丝瓜喻《三思》,画一老僧作《三省》,恐怕都是他自我修行的视觉表白。  存刚君仿佛就是写意画家的“坯子”,在他
期刊
“有一说一不容易”,这是电视剧《手机》中男主角严守一的一句台词,但是,他却说出了“商业喧闹,炒作成风”的当今画坛许多艺评家的心声。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商品经济与各种艺术思潮的崔生下,画家、画作、画展,呈现空前的规模,这种多元化与膨胀状态,看似百花齐放,一片繁华,但是恰恰在快节奏生活脚步的驱使下,却很容易使人们丧失对艺术美的实质做出正确的判断。有许多人高举“创新”的旗帜,放弃了艺术原本的美的
期刊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觉使得国画收藏火热起来,其中兼工带写的创作更加受人关注,同时出现了_一些非常值得重视的中青年画家。他们就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怎样把民族精神与当代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怎样使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述得更符合当代审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青年艺术家蔡金存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的传统艺术重视内在的精神,艺术家要取得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并能把人的内在精
期刊
周鼎先生自号老西儿、半山房主人,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山西交城,居内蒙古数年,今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塞上国画院院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周鼎先生曾于北京、郑州、洛阳、内蒙古、桂林、台湾、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其主攻山水画,以其雄健苍劲、浑朴沉厚之笔墨意境为画坛同道所称赏。  回顾我国山水画,迄唐宋元明以来,名家辈出,佳作迭现,绘画理论亦因之时有新倡。南
期刊
与几位友人闲聊,有人戏说当前艺术行业中,摄影门槛最低,照相机功能越来越先进,买个不错的相机,价格也是许多人能承受的。最关键的是数码机不是胶片机,买了照相机,基本就不需要什么成本了,读完使用说明,就可以痛快地猛按快门,男女老少咸宜。这既是笑谈,也是实情,在当代,我不知还有哪个门类的门槛比较高?比较严?只不过级别高些的协会,钻进去费得劲要大些而已。既然如此,是哪级协会会员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
期刊
与旅加青年画家王宁的相识,源于他为我编辑的画册作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印象中,这个山东大汉思路缜密,眼界开阔,作品洋气。交往中,得知他又是一位科班出身,“童子功”很深的画家,进而陆续读到他近年的一些山水画写生创作,对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可攀成半个老乡,因为他是生于潍坊,而我的祖父从登州府蓬莱县逃荒到北大荒的。借此次画展机会,谈谈对他的理解与评价,算是一次纸上谈心吧。  受时代之惠,王宁的求学,习画
期刊
禹海亮先生性情粗犷幽默风趣,尤其酒后,更是妙语连珠,深受朋友们的喜爱。与禹先生初识,大约也是在酒席之上。其人天生皮肤黝黑,他居然常以此来调侃自己是从毛里求斯遣送回中国的铁路工人。能够接受别人调侃的人尚且已不多见了,能随时自我调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自我调侃需要勇气,更需要乐观和宽容的心境。所以,禹海亮能让人过目难忘。这不仅是因为他那稠密坚硬的大胡子和妙趣横生的谈吐,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大度宽容和自由奔
期刊
苏东坡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至宋以来,历代书家习“苏体”者,代不乏人。如陆游、吴宽、张之洞者流。但习书者历来都把学习东坡墨迹视为十分困难的一件事。  苏东坡书法风格之所以难把握,在于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主张“把笔无定法”,重视自然的心性流露,创造天真自然而又充满生趣的艺术世界。苏东坡墨迹以行书见长,但他的基础也是建立在楷书之上的。从《罗池庙
期刊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原料,大量的含酚废水主要来源于塑料、树脂、染料、医药、农药、消毒剂和油漆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若排放前不经合理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从而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烧杯中探索不同条件下O3降解苯酚废水的规律;第二部分,以烧杯实验做参考,采用旋转填充床(RPB)为反应装置,研究不同条件下O3、H2O2和O3/H2O2耦合降解苯酚的规律。
   烧杯实验表明,在操作范围内,反应时间的增加、磁力转子转速的增加、臭氧流量的增加以及温度
旋转填充床是一种新型超重力场反应传质设备。它利用高速旋转所产生的巨大离心力,使流体在高度湍流的条件下充分接触,使传质过程得到强化,传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本课题在超重力条件下采用乙醇胺作为吸收剂,分别吸收CO2和SO2,同时采用乙二胺/磷酸缓冲溶液吸收SO2,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旋转床转速、气液比、吸收液温度、吸收液浓度、吸收液pH值、不同吸收剂体系等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实验条件下在逆流旋转填充床中最优的吸收工艺操作条件。考察了用乙醇胺作为吸收剂时,SO2的存在对CO2吸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