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创造性地倡导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已经有55年的历史。55年来,辅导员逐渐成为高校基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辅导员工作也承受着许多新的压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将直接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压力
1.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
(1)国际形势的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也赋予辅导员更艰巨的使命
知识经济时代对21世纪的高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原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辅导员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管理规律,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经济全球化使当代大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强化,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和敌对势力的不良影响,如果不加强引导,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我们不仅要学习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也要防止网络中色情、暴力以及腐朽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占领网络教育这一重要阵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教育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生活方式。
(2)国内高校体制改革给辅导员增添更多的负担
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使得招生数量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大学生居住分散,加大了管理难度;收费制度导致大学生由单纯的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权利的主体。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还要具备从各方面辅导和服务学生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过多的关注,自我中心、感情用事、乐于享受、缺乏坚强的意志在他们身上表现比较明显。加之处在青春后期,各方面发展不够稳定,很容易因为环境不适应、学习和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不协调、恋爱受挫等原因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大学生群体的变化,都增添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
2. 内部因素导致的压力
(1)专业知识欠缺,阅历有限,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心理压力
有资料显示,目前高校中的专职辅导员多数是毕业留校或招聘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还有一部分辅导员是从学校其他部门转岗的。绝大部分辅导员过去学的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做辅导员工作主要靠自己摸索和“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在他们陷入大量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后,更像是“保姆”或“消防队员”的角色。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辅导员在获取信息方面与大学生处在同一水平,而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很有限,对于新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很快地掌握,因此,面临大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有时辅导员难以站在理论的高度予以释疑解难,这就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因而也很难做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导师和引路人。这种工作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成效不明显的状况,很容易让辅导员们产生挫败感。
(2)辅导员职业发展受阻,导致心理压力
辅导员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整天忙于学生事务,辅导员是很难潜心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以往的高校中辅导员管理体制不健全,辅导员职责不清,地位不明,角色模糊,不是“真正的教师”,所以很少进行课堂教学。这样,辅导员理论水平停滞不前,学术成果不多,教学工作量很少,以至于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都出现了困难,久而久之,辅导员在高校中成了“弱势”群体。现在,部分高校按照中央的指示先后出台了新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对辅导员的角色、管理和发展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但仍有一些高校对辅导员群体不够重视,总是强调客观原因,既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这就更让辅导员感到前途无望,工作缺乏动力。
直面压力,探索对策
1.正确认识外部压力,变压力为动力
正确认识外部压力,就是要清楚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正视它,接纳它。作为辅导员要做的最重要也是必须做到的,就是改进和创新辅导员工作,以适应这种变化。
首先,要创新工作理念。辅导员要树立发展的人才观,要明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仅是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能力的专家,还是掌握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团结协作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辅导员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观,把促进大学生发展看成自己的工作之本,学校发展之本。尽量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采纳大学生的合理意见,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对自己工作中的疏漏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
其次,要创新工作方法。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出现问题的性质,因人而异采取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法。辅导员还应与大学生以诚相待,尊重他们,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成为他们信赖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还要经常与大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要创设新型教育阵地。辅导员要注重建立和运用网络,用现代青年大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与大学生探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他们,引导他们在网络中学习做人,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同时,也使大学生弄清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不沉溺于网络,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做信息时代文明的大学生。
2.变被动为主动,努力缓解内部压力
辅导员要通过主动改进工作方法,创设新型教育阵地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把自己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当中,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辅导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就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待这种学习千万不能流于形式,只学其表,不求甚解,而要结合实际,深刻领会这些理论的内涵,并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工作。此外,辅导员还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和掌握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向书本学,向领导同事学,在工作中学。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其次,辅导员要注重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多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科研素质是辅导员提高工作成效的助力器,是新时期辅导员应有的基本素质。科学研究有助于辅导员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群体构成,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及其特点,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预见性。通过科研,辅导员还可以学习和吸收到古今中外思想道德教育的闪光思想和有益经验,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内容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辅导员拥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就具备了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中去,再把教学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由被动变主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陈至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国教育报,2006-04-29.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24号令.
[4]朱效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7).
[5]王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6]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2005(3).
[7]谢心灵等.高校青年学生工作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压力
1.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
(1)国际形势的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也赋予辅导员更艰巨的使命
知识经济时代对21世纪的高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原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辅导员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管理规律,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经济全球化使当代大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强化,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和敌对势力的不良影响,如果不加强引导,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我们不仅要学习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也要防止网络中色情、暴力以及腐朽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占领网络教育这一重要阵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教育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生活方式。
(2)国内高校体制改革给辅导员增添更多的负担
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使得招生数量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大学生居住分散,加大了管理难度;收费制度导致大学生由单纯的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权利的主体。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树立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还要具备从各方面辅导和服务学生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过多的关注,自我中心、感情用事、乐于享受、缺乏坚强的意志在他们身上表现比较明显。加之处在青春后期,各方面发展不够稳定,很容易因为环境不适应、学习和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不协调、恋爱受挫等原因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大学生群体的变化,都增添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
2. 内部因素导致的压力
(1)专业知识欠缺,阅历有限,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心理压力
有资料显示,目前高校中的专职辅导员多数是毕业留校或招聘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还有一部分辅导员是从学校其他部门转岗的。绝大部分辅导员过去学的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做辅导员工作主要靠自己摸索和“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在他们陷入大量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后,更像是“保姆”或“消防队员”的角色。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辅导员在获取信息方面与大学生处在同一水平,而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很有限,对于新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很快地掌握,因此,面临大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有时辅导员难以站在理论的高度予以释疑解难,这就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因而也很难做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导师和引路人。这种工作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成效不明显的状况,很容易让辅导员们产生挫败感。
(2)辅导员职业发展受阻,导致心理压力
辅导员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整天忙于学生事务,辅导员是很难潜心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以往的高校中辅导员管理体制不健全,辅导员职责不清,地位不明,角色模糊,不是“真正的教师”,所以很少进行课堂教学。这样,辅导员理论水平停滞不前,学术成果不多,教学工作量很少,以至于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都出现了困难,久而久之,辅导员在高校中成了“弱势”群体。现在,部分高校按照中央的指示先后出台了新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对辅导员的角色、管理和发展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但仍有一些高校对辅导员群体不够重视,总是强调客观原因,既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这就更让辅导员感到前途无望,工作缺乏动力。
直面压力,探索对策
1.正确认识外部压力,变压力为动力
正确认识外部压力,就是要清楚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正视它,接纳它。作为辅导员要做的最重要也是必须做到的,就是改进和创新辅导员工作,以适应这种变化。
首先,要创新工作理念。辅导员要树立发展的人才观,要明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仅是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能力的专家,还是掌握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团结协作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辅导员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观,把促进大学生发展看成自己的工作之本,学校发展之本。尽量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采纳大学生的合理意见,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对自己工作中的疏漏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
其次,要创新工作方法。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出现问题的性质,因人而异采取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法。辅导员还应与大学生以诚相待,尊重他们,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成为他们信赖的良师益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还要经常与大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要创设新型教育阵地。辅导员要注重建立和运用网络,用现代青年大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与大学生探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他们,引导他们在网络中学习做人,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同时,也使大学生弄清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不沉溺于网络,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做信息时代文明的大学生。
2.变被动为主动,努力缓解内部压力
辅导员要通过主动改进工作方法,创设新型教育阵地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把自己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当中,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辅导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就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待这种学习千万不能流于形式,只学其表,不求甚解,而要结合实际,深刻领会这些理论的内涵,并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工作。此外,辅导员还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和掌握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向书本学,向领导同事学,在工作中学。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其次,辅导员要注重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多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科研素质是辅导员提高工作成效的助力器,是新时期辅导员应有的基本素质。科学研究有助于辅导员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群体构成,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及其特点,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预见性。通过科研,辅导员还可以学习和吸收到古今中外思想道德教育的闪光思想和有益经验,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内容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辅导员拥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就具备了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中去,再把教学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由被动变主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陈至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国教育报,2006-04-29.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24号令.
[4]朱效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7).
[5]王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6]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2005(3).
[7]谢心灵等.高校青年学生工作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