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新华社报道,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11月2日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8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8件,二等奖105件,三等奖170件。同时评出的还有长江韬奋奖,长江、韬奋系列各10位获奖者。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朱国顺获中国长江韬奋奖。
中国长江韬奋奖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获奖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作风扎實,敬业奉献,业绩突出,事迹感人,为党的新闻工作做出了贡献。
特别奖获奖作品文字评论《初心铸就千秋伟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下)》将新中国的70年放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来写,既回溯中国梦的历史景深,又展望新时代的美好图景,激励亿万人民一起永久奋斗,携手艰苦创业,共同努力奔跑。
文字通讯《人间正道是沧桑——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思想内涵丰富,文笔隽永感染力强。
电视新闻专题《我们走在大路上》回顾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透过一个个故事、一帧帧画面,使观众真切感受到一代代人的执着坚守、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
网页设计作品《走向伟大复兴》利用全新的空间布局、视觉体验及交互手段,通过有机融合特色资源,开门即视大阅兵直播,分屏切换多维度主题报道,大幅提升了页面的内容承载力、主题表现力与视觉感染力。
融合创新作品《新中国密码:15665,611612!》用富有创意和冲击力的表现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伟历程,用真实的细节、质朴的感情打动了亿万网友。
此次评选中还涌现出了多件聚焦2019年重点工作、重大典型、重要活动的优秀新闻作品。如获一等奖的作品,反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思想和活动的报道《习近平与新时代的中国》《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外交思想系列报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报道《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群众游行特别报道》《“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关注重大典型宣传的报道《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时代楷模”黄文秀 风雨兼程新长征 初心无悔永芳华》《生死雷场 青春英雄》,聚焦脱贫攻坚的报道《二百八十一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我是188万分之一》,舆论监督类报道《神秘“曹园”》等。
中国记协已于近期举办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为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获奖者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颁奖。

朱国顺主要事迹
朱国顺为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高级记者(二级)。在三十多年新闻采编工作岗位上,采写、组织大量重要报道,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公认度。共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上海新闻奖一等奖7次,全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全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
出版有个人专著《褪色的大西洋灯带》(30万字)、《苍山如海》(22万字),主编《论道陆家嘴》(120万字)、《阅读上海100胜(上、下)》(45万字)、《老树花开无丑枝》(23万字),出版作品合集《战地重访》、《五色梦华录》。

朱国顺198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新民晚报社,先后担任经济部、政法部、特稿部、文化部、上海新闻部记者及部门主任,在一线多个采访岗位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了一批有重要影响报道,其中《战地重访》、《今日缚住“苍龙”》、《烛光映照半街红》、《三十年的“老古话”失灵了》等报道,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晚报新闻奖二等奖等。
2006年从新民晚报政法部主任调任东方网,担任网站负责新闻采编的副主任、副总编辑(副局),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成为较早具有媒体融合历练的新闻宣传报道者、组织者、管理者。在互联网新媒体领域,朱国顺把传统媒体好经验、好做法,与新媒体新特点、新优势紧密结合起来,采写、组织了一批具有较高全媒体传播特色的重要报道。
从2008年第一届陆家嘴论坛创办开始,朱国顺即创意并获独家授权,对陆家嘴论坛三十多场主论坛及分论坛进行全程直播报道,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具有重要新媒体特征的传播样式,得到了很好传播效果,扩大了陆家嘴论坛影响。这组报道当年即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连续多年报道,结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论坛全记录丛书《论道陆家嘴》(4册共1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