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有时会说谎
高金玉
坐短途列车回家,车厢里挤满了人。有一位中年人靠着我的椅背,这样能舒服些,更重要的是,只待我下车,无座的他可以立即取代我坐到这个座位。他的脸上已爬上了不少皱纹,眼神是疲惫的,穿着也并不体面,我感叹,或许生活的担子太重了。
他的手机响了,他掏出来一看,就笑了,带着些宠溺骄傲的神色。他清了清嗓子,用轻松的语气说:“女儿啊,不是说了买到票了吗……早就上车了,怎么又打电话来?是卧铺票……放心,知道你心疼爸……嘿嘿,你自己要好好照顾自己啊,保重身体……”讲完电话后,见我望了他一眼,他憨厚地笑了,说:“我闺女,她的身体不太好,一个人到这么远的地方上大学,这不,前两天病得不轻。我这些天也挺闲的,就来看看她。”他虽然说得轻松,但我心里却明白,因为女儿独在外地求学生病了,他便坐火车来看她,绝不是因为“挺闲的”。我问他要坐多久的火车,他又一笑:“20个小时,卧铺票太贵了,还是省着给我闺女买点吃的好。”
我的心一震,20个小时的长途列车,不舍得买卧铺票,甚至也没买到硬座票,就这样打算站着去吗?还在电话里瞒着女儿要她“放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正好我该下车了,把位置让给他,带着他的感谢与给我的震动,我心里沉甸甸的。
回到家里,我把这事儿跟父母一说,他们也唏嘘道:“天下为人父母的,都是这样。”母亲更是说起当年的一件事:我在学校里不守纪律,父亲被班主任叫去“喝茶聊天”,回来后暴躁的他拿起竹笤就揍我。少年气盛的我夺门而出,上演了一出离家出走。两天后,躲在同学家的我被母亲找到了,灰溜溜地回家。父亲还是没有好脸色,又把我训斥了一顿,就放过了我。之后虽然偶然还是和父亲起冲突,但再也不敢离家出走,因为那滋味并不好受。
我一直以为是母亲四处奔波多方打听才把我找出来的,却不知,其实是父亲。他为了找我,在深夜里疯了般找了几个小时,几乎把镇上每个角落都翻遍了,还不小心把脚给崴了。当知道我躲在同学家后,他却让母亲出面。
他是不愿让我以为抓住了他的“软肋”,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他扮演了严父这个角色。就像火车上那位让我感动的父亲一样,在“欺骗”子女的背后,都有一颗疼爱的心。
爸妈是炸弹
刘 墉
有一年,我和儿子刘轩一起接受某电台的访问。主持人让刘轩形容一下爸爸和妈妈。儿子一笑,说:“他们两个都是炸弹,我爸炸起来比较响,我妈比较不响。”
我好奇地问儿子:“你既然说老爸老妈都是炸弹,你比较怕哪个爆炸?”儿子居然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怕妈妈。”我一惊,问:“不是我的炸弹比较响吗?”
儿子说:“响有什么可怕!最重要是什么时候爆炸。你那炸弹的引线短。有时候我说错话,心里算着‘一二三,爆!’你就爆了。可是妈妈的炸弹不一样,她的引线长,常常好像没什么事,也完全没有预告,她说爆就爆了。”
父亲跟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有来有往,可以讲条件。比如,父亲说:“你下次考多少分,我会给你奖赏。”到时候你考到了,就能领赏。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是分不清的。她总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体一部分,所以她可以痛心得要命,甚至一边哭一边骂,骂完了,却还是心甘情愿地对孩子奉献。
这就是为什么我儿子会说,我那炸弹的引线比较短,知道什么时候爆炸。他妈妈的引线很长,完全无法预期。做子女的千万要知道。父亲多半讲“法”。你照他说的办,大约就没问题。母亲通常讲“情”,你可以让她累、让她忙、让她牺牲,那都还OK,但你千万别伤了她的情。
高金玉
坐短途列车回家,车厢里挤满了人。有一位中年人靠着我的椅背,这样能舒服些,更重要的是,只待我下车,无座的他可以立即取代我坐到这个座位。他的脸上已爬上了不少皱纹,眼神是疲惫的,穿着也并不体面,我感叹,或许生活的担子太重了。
他的手机响了,他掏出来一看,就笑了,带着些宠溺骄傲的神色。他清了清嗓子,用轻松的语气说:“女儿啊,不是说了买到票了吗……早就上车了,怎么又打电话来?是卧铺票……放心,知道你心疼爸……嘿嘿,你自己要好好照顾自己啊,保重身体……”讲完电话后,见我望了他一眼,他憨厚地笑了,说:“我闺女,她的身体不太好,一个人到这么远的地方上大学,这不,前两天病得不轻。我这些天也挺闲的,就来看看她。”他虽然说得轻松,但我心里却明白,因为女儿独在外地求学生病了,他便坐火车来看她,绝不是因为“挺闲的”。我问他要坐多久的火车,他又一笑:“20个小时,卧铺票太贵了,还是省着给我闺女买点吃的好。”
我的心一震,20个小时的长途列车,不舍得买卧铺票,甚至也没买到硬座票,就这样打算站着去吗?还在电话里瞒着女儿要她“放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正好我该下车了,把位置让给他,带着他的感谢与给我的震动,我心里沉甸甸的。
回到家里,我把这事儿跟父母一说,他们也唏嘘道:“天下为人父母的,都是这样。”母亲更是说起当年的一件事:我在学校里不守纪律,父亲被班主任叫去“喝茶聊天”,回来后暴躁的他拿起竹笤就揍我。少年气盛的我夺门而出,上演了一出离家出走。两天后,躲在同学家的我被母亲找到了,灰溜溜地回家。父亲还是没有好脸色,又把我训斥了一顿,就放过了我。之后虽然偶然还是和父亲起冲突,但再也不敢离家出走,因为那滋味并不好受。
我一直以为是母亲四处奔波多方打听才把我找出来的,却不知,其实是父亲。他为了找我,在深夜里疯了般找了几个小时,几乎把镇上每个角落都翻遍了,还不小心把脚给崴了。当知道我躲在同学家后,他却让母亲出面。
他是不愿让我以为抓住了他的“软肋”,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他扮演了严父这个角色。就像火车上那位让我感动的父亲一样,在“欺骗”子女的背后,都有一颗疼爱的心。
爸妈是炸弹
刘 墉
有一年,我和儿子刘轩一起接受某电台的访问。主持人让刘轩形容一下爸爸和妈妈。儿子一笑,说:“他们两个都是炸弹,我爸炸起来比较响,我妈比较不响。”
我好奇地问儿子:“你既然说老爸老妈都是炸弹,你比较怕哪个爆炸?”儿子居然想都没想就说:“当然怕妈妈。”我一惊,问:“不是我的炸弹比较响吗?”
儿子说:“响有什么可怕!最重要是什么时候爆炸。你那炸弹的引线短。有时候我说错话,心里算着‘一二三,爆!’你就爆了。可是妈妈的炸弹不一样,她的引线长,常常好像没什么事,也完全没有预告,她说爆就爆了。”
父亲跟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有来有往,可以讲条件。比如,父亲说:“你下次考多少分,我会给你奖赏。”到时候你考到了,就能领赏。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是分不清的。她总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体一部分,所以她可以痛心得要命,甚至一边哭一边骂,骂完了,却还是心甘情愿地对孩子奉献。
这就是为什么我儿子会说,我那炸弹的引线比较短,知道什么时候爆炸。他妈妈的引线很长,完全无法预期。做子女的千万要知道。父亲多半讲“法”。你照他说的办,大约就没问题。母亲通常讲“情”,你可以让她累、让她忙、让她牺牲,那都还OK,但你千万别伤了她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