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与心理健康

来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ang198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心理健康的现状,并探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日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3月27日-4月1日,采用问卷星的调查方式,由504名3~6岁儿童的家长在线填写一般资料、儿童屏幕暴露状况及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结果:儿童每天屏幕时间超过1h的比例为59.1%;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3%、25.8%、19.0%、24.4%、11.1%、15.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家庭中孩子数量、是否近视在屏幕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x2=4.45,6.11,14.94;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屏幕时间超过1小时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情绪、品行、多动、困难高风险的危险因素(OR=1.67,1.74,1.86,1.49;P<0.05);湖北地区是儿童发生多动高风险的危险因素(OR=2.09,P<0.05).结论:新冠肺炎期间,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较多,心理问题异常发生率较高.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密切关注疫情下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要关注屏幕时间较多、湖北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社交网站被动使用、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性别差异.方法:使用被动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会比较量表和流调抑郁量表(CES-D),对苏州大学402名
目的:了解大学生父母冲突感知、攻击性和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对冲突的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攻击性及人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冲突子女感知问卷、攻击问卷和
目的:探讨初中生正念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SAIJ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411名在校初中生进
恐惧障碍是常见青少年心理障碍,是以突然出现的恐惧体验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科常见疾病,常伴心悸、气促、头晕、手足麻木等多种躯体生理症状和植物神经症状。阎兆君教授基于志意辨证体系,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魄小、志魄失谐(志胜魂)、魂魄失谐,治法当以定志安魂、聚魄除惊,创立聚魄除惊汤用于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