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陕西省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专业设置重复、专业布点不合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以及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专业管理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等问题,亟需构建系统化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其中做好岗位需求调研是前提,强调外部评价与内部自评相结合,同时构建以专业建设评价为主、专业特色评价为辅的“双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发展;专业建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14-03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始终紧贴区域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示范性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的推动下,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建设成效明显的院校和专业。但是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建设特色不突显,甚至存在盲目设置专业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陕西省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实际,探索如何建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
一、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其评价机制现状
陕西省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具有陕西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更高的需求与依赖。根据最新发布的陕西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用人单位对具备高职文化程度的人员需求量达到23.68%,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68.56%。但目前陕西省高职教育与产业、院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还不够紧密,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的需求。
第一,专业重复设置严重,专业布点不尽合理,专业设置、调整与产业发展脱节。在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二级类、1160种专业,专业点共计51378个[1]。据统计,陕西省37所高职院校共开设专业1074个(含专业方向),校均专业数约29个,专业在校生平均人数约205人[2]。从专业布局来看,开设的1074个专业虽已覆盖除公安大类以外的18个专业大类,但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为土建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等专业,而面向现代农业的专业仅占专业总数的2.14%;面向能源化工产业的专业仅占专业总数的5.21%;水利、轻纺食品、公共事业等大类专业极少。
第二,对专业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专业管理等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特色不明显,品牌没有形成,持续发展有困难,前瞻性不强。
第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系统化的专业建设水平监控与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一是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专业评价的导向性不明确。二是目前高职专业设置与审批制度不合理,影响了系统化专业评价机制的形成。
二、专业内涵发展与产业外在需求相协调的高职专业评价机制构建
从高职院校发展来看,必须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前提下,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与发展模式,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内涵发展自评模式;从社会需求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顶层设计者,需要统筹规划、制定专业评价的制度与管理办法,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鼓励院校建立并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3]。
专业内涵的评价主要是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评估,专业内涵发展自评模式不以专业具体教学内容为重点,而是针对专业内涵的几个基本要素进行评价。包括专业定位和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与社会评价等要素。
在进行专业内涵发展自评的同时,专业评价不仅要面向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还应该把专业输出人才作为评价重点。因此,要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
此外,要建立并完善专业质量年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专业建设情况及其毕业生状况,将专业报考率、招生率、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予以公开,形成专业建设的预警和动态评价机制,以便强化对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深化专业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和建立专业人才质量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学构建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专业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是专业建设实现快速、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陕西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求,探索构建以“专业建设”评价为主、“专业特色”评价为辅的“双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按照专业建设逻辑关系,依次确定“专业建设”平台一级指标为:专业定位和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共计7项;二级指标18项,其中核心指标10项,权重占总体评价的90%。“专业特色”平台单项权重占10%。例如,在“专业建设”评价平台中,以专业布局与专业定位、专业人才需求、专业建设规划3个二级核心评价指标,着重考量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产业改造升级的符合度,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能够满足社会和岗位需求的支撑度等方面,以评价手段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在该体系评价过程中,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高职院校只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专业建设评价机制,才能保持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2]3号,2012- 02-10.
[2]2012年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221.12.38.131/web/rcpy/index.aspx.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 10-12.
[4]史秋衡,王德林.诚信机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必由之路[J].现代大学教育,2003(6):35-38.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aking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anxi
as an Example
JIANG Qing-wei, WANG Xiao-jiang
(Shaa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Shaanxi Province confronts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settings are duplicate, professional distribution is not reasonable, disjoint of specialty setting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ers, funding, practice training conditions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ich urgently need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which, the post demand investigation is the premise,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build a “dual-platform”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ndex subjected b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and assisted by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ystem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发展;专业建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14-03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始终紧贴区域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示范性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的推动下,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建设成效明显的院校和专业。但是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建设特色不突显,甚至存在盲目设置专业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陕西省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实际,探索如何建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
一、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其评价机制现状
陕西省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统筹推进具有陕西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更高的需求与依赖。根据最新发布的陕西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用人单位对具备高职文化程度的人员需求量达到23.68%,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68.56%。但目前陕西省高职教育与产业、院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还不够紧密,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的需求。
第一,专业重复设置严重,专业布点不尽合理,专业设置、调整与产业发展脱节。在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二级类、1160种专业,专业点共计51378个[1]。据统计,陕西省37所高职院校共开设专业1074个(含专业方向),校均专业数约29个,专业在校生平均人数约205人[2]。从专业布局来看,开设的1074个专业虽已覆盖除公安大类以外的18个专业大类,但其中覆盖率较高的为土建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等专业,而面向现代农业的专业仅占专业总数的2.14%;面向能源化工产业的专业仅占专业总数的5.21%;水利、轻纺食品、公共事业等大类专业极少。
第二,对专业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专业管理等无法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特色不明显,品牌没有形成,持续发展有困难,前瞻性不强。
第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系统化的专业建设水平监控与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一是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专业评价的导向性不明确。二是目前高职专业设置与审批制度不合理,影响了系统化专业评价机制的形成。
二、专业内涵发展与产业外在需求相协调的高职专业评价机制构建
从高职院校发展来看,必须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前提下,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与发展模式,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内涵发展自评模式;从社会需求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顶层设计者,需要统筹规划、制定专业评价的制度与管理办法,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鼓励院校建立并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3]。
专业内涵的评价主要是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评估,专业内涵发展自评模式不以专业具体教学内容为重点,而是针对专业内涵的几个基本要素进行评价。包括专业定位和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与社会评价等要素。
在进行专业内涵发展自评的同时,专业评价不仅要面向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还应该把专业输出人才作为评价重点。因此,要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
此外,要建立并完善专业质量年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专业建设情况及其毕业生状况,将专业报考率、招生率、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予以公开,形成专业建设的预警和动态评价机制,以便强化对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深化专业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和建立专业人才质量保障制度提供依据。
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学构建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专业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是专业建设实现快速、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陕西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求,探索构建以“专业建设”评价为主、“专业特色”评价为辅的“双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按照专业建设逻辑关系,依次确定“专业建设”平台一级指标为:专业定位和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共计7项;二级指标18项,其中核心指标10项,权重占总体评价的90%。“专业特色”平台单项权重占10%。例如,在“专业建设”评价平台中,以专业布局与专业定位、专业人才需求、专业建设规划3个二级核心评价指标,着重考量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产业改造升级的符合度,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能够满足社会和岗位需求的支撑度等方面,以评价手段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在该体系评价过程中,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接轨的接口,高职院校只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专业建设评价机制,才能保持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2]3号,2012- 02-10.
[2]2012年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221.12.38.131/web/rcpy/index.aspx.
[3]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 10-12.
[4]史秋衡,王德林.诚信机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必由之路[J].现代大学教育,2003(6):35-38.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aking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anxi
as an Example
JIANG Qing-wei, WANG Xiao-jiang
(Shaa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Shaanxi Province confronts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settings are duplicate, professional distribution is not reasonable, disjoint of specialty setting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ers, funding, practice training conditions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ich urgently need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which, the post demand investigation is the premise,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build a “dual-platform”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ndex subjected b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and assisted by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