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校企合作多头管理、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互动、职业院校和企业部分要素缺乏有效整合。将界面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的共赢和深度对接。具体举措:在职业院校内部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健全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界面对话交流机制,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全方面对接。
关键词 界面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3-0032-04
一、校企联合办学界面管理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职业发展作为根本导向,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单凭职业院校本身是完成不了的。在现实背景下,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时常出现,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究其原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根源在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服务对象、组织文化、利益诉求、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校企之间各个要素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而“界面的概念较好反映了两种物体之间的结合状态。能够用于说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接关系”[1]。因此,将界面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研究中,主要就是为了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目的。在跨学科研究视域下,通过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校企之间、各组织机构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的界面进行重新定义、组织规划、协调沟通和变更控制,以充分解释职业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和互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要破解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面临的难点问题,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建立建全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界面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多头管理
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构名称不统一,隶属单位亦各不相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职责也是散布于校务部(或校长办公室)、教学部、发展规划部、质量管理部、学工部、共青团等不同职能部门。这种多头管理局面导致各部门职能重叠、职能错位、职能缺位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规模较小、管理松散的现实困境。此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过程缺乏系统考虑。没有从全局观点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远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效果评估等工作,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无法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二)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缺乏有效互动
一般而言,行业协会比较熟悉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岗位要求、运作规律、人才标准等情况,因而可以从整体上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但从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行业协会没有完全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有的甚至还没有参与的意识,即使是参与其中的行业组织,其功能也比较单一,仅由职业学校主动邀请,还没有形成行业组织和职业教育的主动互动”[2]。从职业院校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合作的现状分析,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是与分散的企业进行合作,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参与校企、校地合作的还比较少。即使是主动邀请也大多停留在体制机制外的表面参与,在深度互动方面,尤其是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合作、师资培养等举措不足。行业协会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沟通、行业指导、监督约束等优势,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整合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产生根源、利益机制、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和企业整合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活动中,双方对人才需求、行业发展、技术标准、理论前沿等有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有差异的,校企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会造成校企在深度融合方面的困难。二是校企互为独立。以实验研发资源为例,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场所和企业的研发生产车间分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有各自的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二者互为独立管辖。即使闲置也因某种原因未能与对方共享,无法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注重经济利益,而职业院校注重育人,不同的诉求和组织运作机制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三是校企文化分离。这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由于两种文化追求的目标、价值观、人员要求、管理风格、成果要求、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阻碍了‘人材’向‘人才’的转变,这两种隐形力量在传统经验下以二元对立的形态出现”[3]。此外,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企业往往单向、硬性地将组织文化向职业院校文化渗透,结果使得职业教育校企文化对接显得单薄无力。
三、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职业院校内部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
界面管理理论认为,“横向界面来源于并行的职能部门、流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这些职能、部门、流程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没有严格的时间、空间上的前后顺序,因而其联系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平行作用关系,形成水平方向上的接口”[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头管理困境,使得横向界面中的各个机构并行孤立,导致职能难以协调和整合,影响了管理效率。因此,借鉴界面管理理论,建议建立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通过跨部门整合,成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管理机构来组织规划和协调相关部门的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实现优势互补,统筹校企要素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创新思路。
(二)健全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界面对话交流机制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种民间性组织。虽然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但作为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经营服务、人才培养咨询、校企沟通协调、行业监督自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必须强化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界面的有效管理,完善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一方面,建立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航。2011年7月20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在做客新华网时透露,“教育部建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让行业参与到教学中去,行业对于这个专业有什么要求,对人才有什么需求,对专业有什么需求,对于具体的课程有什么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标准都可以由行业来提,这就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5]。另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的资源共享机制。统筹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不同的资源优势,加强二者的界面沟通协调。让行业协会共享职业院校的运动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场地、活动场所等资源,使职业院校共享行业协会的人才供求信息、行业动态信息、企业发展信息等资源。 (三)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全方位对接
1.实现校企信息对接
跨职能整合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管理机构,要负责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不断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人才技能需求;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变化,当企业急需大批技术人才或完成重要研发任务时,职业院校可以采取教师“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习”、共同组建“项目小组”等方式回应信息需求;对输送到企业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做好跟踪服务,搜集企业在使用技能人才时的反馈信息。企业要及时了解职业院校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及供给计划,调整企业生产计划和进度安排,做好校企双方的信息对接。
2.完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组织联合办学的目的是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要按照界面管理理论,打破校企界面限制,实现企业共享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科研信息、职教师资等资源,职业院校共享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项目、技术人员和技术信息等资源。如,江苏省常州市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在企业设立教学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两种形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有利于满足学校专业实训教学、学生技能训练和校企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的需要”[6]。
3.建立校企协作共商机制
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实现校企在各层面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要与企业组织建立校企协作共商机制,协调校企界面关系,落实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教学骨干、科研骨干、校企管理实务工作者组建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具体落实校企协作共商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指导和参与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和确定职业教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生产、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难题委托给职业院校进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职教师资的科研服务能力,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校企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如,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协作共商机制,“逐步摸索出了以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以企业的生产流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以企业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体系”[7]。
4.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为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全方位对接,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要在文化界面上实现共通共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对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要求,不断创新和融合校园文化,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如,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企文化融合渗透的特色之路,具体表现在:“形成了富有学院和攀钢特色的办学文化理念,学院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与攀钢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建立了既符合高职院校要求,又具有攀钢企业特色的制度文化,实现了与企业行为文化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突出了学院‘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钢铁钒钛特色的学院专业文化”[8]。
四、结语
基于界面管理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研究,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及调节功能。但是,“没有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制度上的刚性措施,要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很难。”[9] 因此,要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仅靠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法律和职业教育制度层面实现突破,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和高度融合的平台,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招生就业等各个具体环节制度化、固定化,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4]企业界面管理[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16760.htm.
[2]岳梦.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8(1):43-45.
[3]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59-62.
[5]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等做客新华网畅谈“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等问题文字实录[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xhft/20110720b/wz.htm.
[6]徐筱明.校企合作模式多,多方受益促和谐[N].中国建设报,2011-09-22.
[7]冯国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0-07-21.
[8]许志军,等.校企文化渗透融合,共育高技能人才[N].攀枝花日报,2010-11-28.
[9]吴岩.校企合作制度化突破职教发展瓶颈[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Study on In-depth Docking Mechanism for 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face Management Theory
SUN Ze-ping TIAN Shu-qin
(Chongq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of China, such as the multiple management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troducing the interface management theory into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win-win and in-depth docking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dustri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to establish integ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cross-functional departments of 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optimiz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and promote all-round docking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interface manage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ocking mechanism
关键词 界面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3-0032-04
一、校企联合办学界面管理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职业发展作为根本导向,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单凭职业院校本身是完成不了的。在现实背景下,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时常出现,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究其原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根源在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服务对象、组织文化、利益诉求、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校企之间各个要素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而“界面的概念较好反映了两种物体之间的结合状态。能够用于说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接关系”[1]。因此,将界面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研究中,主要就是为了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目的。在跨学科研究视域下,通过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校企之间、各组织机构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的界面进行重新定义、组织规划、协调沟通和变更控制,以充分解释职业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和互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要破解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面临的难点问题,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建立建全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界面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多头管理
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构名称不统一,隶属单位亦各不相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职责也是散布于校务部(或校长办公室)、教学部、发展规划部、质量管理部、学工部、共青团等不同职能部门。这种多头管理局面导致各部门职能重叠、职能错位、职能缺位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规模较小、管理松散的现实困境。此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过程缺乏系统考虑。没有从全局观点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远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效果评估等工作,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无法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二)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缺乏有效互动
一般而言,行业协会比较熟悉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岗位要求、运作规律、人才标准等情况,因而可以从整体上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但从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行业协会没有完全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有的甚至还没有参与的意识,即使是参与其中的行业组织,其功能也比较单一,仅由职业学校主动邀请,还没有形成行业组织和职业教育的主动互动”[2]。从职业院校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合作的现状分析,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是与分散的企业进行合作,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参与校企、校地合作的还比较少。即使是主动邀请也大多停留在体制机制外的表面参与,在深度互动方面,尤其是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合作、师资培养等举措不足。行业协会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沟通、行业指导、监督约束等优势,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整合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产生根源、利益机制、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和企业整合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活动中,双方对人才需求、行业发展、技术标准、理论前沿等有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有差异的,校企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会造成校企在深度融合方面的困难。二是校企互为独立。以实验研发资源为例,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场所和企业的研发生产车间分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有各自的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二者互为独立管辖。即使闲置也因某种原因未能与对方共享,无法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注重经济利益,而职业院校注重育人,不同的诉求和组织运作机制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三是校企文化分离。这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由于两种文化追求的目标、价值观、人员要求、管理风格、成果要求、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阻碍了‘人材’向‘人才’的转变,这两种隐形力量在传统经验下以二元对立的形态出现”[3]。此外,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企业往往单向、硬性地将组织文化向职业院校文化渗透,结果使得职业教育校企文化对接显得单薄无力。
三、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职业院校内部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
界面管理理论认为,“横向界面来源于并行的职能部门、流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这些职能、部门、流程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没有严格的时间、空间上的前后顺序,因而其联系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平行作用关系,形成水平方向上的接口”[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头管理困境,使得横向界面中的各个机构并行孤立,导致职能难以协调和整合,影响了管理效率。因此,借鉴界面管理理论,建议建立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通过跨部门整合,成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管理机构来组织规划和协调相关部门的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实现优势互补,统筹校企要素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创新思路。
(二)健全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界面对话交流机制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种民间性组织。虽然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但作为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经营服务、人才培养咨询、校企沟通协调、行业监督自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必须强化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界面的有效管理,完善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一方面,建立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航。2011年7月20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在做客新华网时透露,“教育部建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让行业参与到教学中去,行业对于这个专业有什么要求,对人才有什么需求,对专业有什么需求,对于具体的课程有什么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标准都可以由行业来提,这就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5]。另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的资源共享机制。统筹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不同的资源优势,加强二者的界面沟通协调。让行业协会共享职业院校的运动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场地、活动场所等资源,使职业院校共享行业协会的人才供求信息、行业动态信息、企业发展信息等资源。 (三)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全方位对接
1.实现校企信息对接
跨职能整合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管理机构,要负责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不断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人才技能需求;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变化,当企业急需大批技术人才或完成重要研发任务时,职业院校可以采取教师“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习”、共同组建“项目小组”等方式回应信息需求;对输送到企业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做好跟踪服务,搜集企业在使用技能人才时的反馈信息。企业要及时了解职业院校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及供给计划,调整企业生产计划和进度安排,做好校企双方的信息对接。
2.完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组织联合办学的目的是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要按照界面管理理论,打破校企界面限制,实现企业共享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科研信息、职教师资等资源,职业院校共享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项目、技术人员和技术信息等资源。如,江苏省常州市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在企业设立教学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两种形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有利于满足学校专业实训教学、学生技能训练和校企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的需要”[6]。
3.建立校企协作共商机制
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实现校企在各层面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要与企业组织建立校企协作共商机制,协调校企界面关系,落实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教学骨干、科研骨干、校企管理实务工作者组建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具体落实校企协作共商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指导和参与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和确定职业教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生产、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难题委托给职业院校进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职教师资的科研服务能力,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校企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如,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协作共商机制,“逐步摸索出了以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以企业的生产流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以企业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体系”[7]。
4.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为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全方位对接,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要在文化界面上实现共通共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对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要求,不断创新和融合校园文化,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如,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企文化融合渗透的特色之路,具体表现在:“形成了富有学院和攀钢特色的办学文化理念,学院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与攀钢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建立了既符合高职院校要求,又具有攀钢企业特色的制度文化,实现了与企业行为文化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突出了学院‘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钢铁钒钛特色的学院专业文化”[8]。
四、结语
基于界面管理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研究,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及调节功能。但是,“没有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制度上的刚性措施,要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很难。”[9] 因此,要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仅靠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法律和职业教育制度层面实现突破,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和高度融合的平台,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招生就业等各个具体环节制度化、固定化,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4]企业界面管理[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16760.htm.
[2]岳梦.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8(1):43-45.
[3]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59-62.
[5]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等做客新华网畅谈“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等问题文字实录[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xhft/20110720b/wz.htm.
[6]徐筱明.校企合作模式多,多方受益促和谐[N].中国建设报,2011-09-22.
[7]冯国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0-07-21.
[8]许志军,等.校企文化渗透融合,共育高技能人才[N].攀枝花日报,2010-11-28.
[9]吴岩.校企合作制度化突破职教发展瓶颈[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Study on In-depth Docking Mechanism for 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face Management Theory
SUN Ze-ping TIAN Shu-qin
(Chongq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of China, such as the multiple management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troducing the interface management theory into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win-win and in-depth docking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dustri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to establish integ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cross-functional departments of 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optimiz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and promote all-round docking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interface manage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ocking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