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真的不是教出来的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潘新和教授的讲座,对于资质平平的我来说,确实有些费劲。虽然,他的鸿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我曾经翻阅过,但终究因为深奥难懂,浅浅涉猎便弃之一旁。今天,再聽潘教授的讲座,我努力打通视听与心灵间的隔阂,集中心智走进他的“言语生命动力学之语文教育基本观”。在感知他的学术魅力的同时,深为他冲击权威、执意颠覆传统的学术精神而折服。一个真正有思想的智者,果真尖锐、理性而见地不凡!
  潘教授倡导的“言语生命动力学”指出:“言语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征,生命是言语创造的不竭的动力。真正的言说,是生命的歌吟,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因此,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东西。”在我看来,通俗的解读与言语生命欲求相比好似蠢蠢欲动的活火山,表面沉寂,内心却暗流涌动,只要条件成熟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似乎忘却我们面对的是心灵丰富、思想自由的儿童,他们就是那一座又一座一触即发的“活火山”,鼓动着激情、浪漫与蓬勃的言语本性与创造性。著名作家金波曾说过:“每位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我们,手捧这一颗又一颗烂漫的童心,当以智慧和情感之神唤醒那潜藏在内心的言语生命意识和无限潜能,使之从孩子们的内心汩汩而出。因此,潘教授提出以激发学生言语生命动力为目标的“写作本位观”,就是倡导要站在写的角度系统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即写作素养。
  我十分赞同从写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写促读、以写定教,给现行过于注重阅读内容分析式的课堂注入一针清新的改良剂。但是,潘教授在力挺“写”的重要性的同时完全否决听、说、读能力的培养未免有些绝对。潘教授说:“只要有写的痴迷和热情,其他的言语智慧就能慢慢生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不是教出来的。我们所能做的是指明一个路径,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使他们明白,我的语文素养如何建构,剩下的事让孩子自己做。”我听至此,不敢完全认同潘教授的观点,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商榷,仅个人浅见,权当“百家争鸣”。
  一、课标观照下的语文素养之内涵解读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养成是新的教育范式,要靠长期、主动、积极的学习、实践、探究才能逐步形成。语文素养包含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是语文素养的内涵。任意偏废某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再者,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它强调综合、运用与实践,每一点都强调语文的生活性与实用性。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看,语文服务于生活,创造于生活。读书、积累、感悟、表达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都是现代人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假使仅有写作而无其他能力,我以为是无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
  二、“写作本位”下的儿童话语之规范习得
  潘教授认为,写作不是教出来的。很多时候,儿童的写作灵性、写作才情是埋伏在心底,直接获取于他们的生命潜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感觉。越是看不见、摸不着,让我感觉越玄乎。虽然,我欣赏他提出的“写应成为一种自愿、自发、自觉的不可或缺的‘切身’的需要”,也领悟到做真正的语文人都要有爱写、想些、愿写的冲动,写作能诗意地刻画有价值的人生,但我以为,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写话,仍要有教师的指导传授写作内容。因为,学生年龄小,还不完全具备成熟的读写能力,受困于语言积累、表达以及字词基础的局限,纵使怀有诗人的情怀与开阔的想象,要转换成自由表达的心理,仍需一个过程。写作指导不能只追求“道”的发展而忽略“术”的产生。一切未成规矩的方圆,都需要技术和方法的直观再现,方能将圆画好。因此,小学第一学段的写话起步,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任儿童自由写。学生感悟来感悟去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此时教师要做有效的引导。当然,这个引导不是在刻板机械的教条中理性肢解方法,而应该从儿童乐于接受的角度,启发儿童展开想象,文通字顺地表达观察所得。这个指导既蕴含文通的要求同时又要降低台阶,任其出现儿童化的表现,呵护有悖于语法、语规的童言童趣,让儿童的写话在自由烂漫中先走向规范而后走向自由。因此,我坚持,写作不是不需要指导,而是要寻找切合的时机来引导。这个时机仍要以儿童心灵的舒展为第一要义。任何环境、情境与活动的创设,只要能诱发儿童的言语兴趣和言语表现欲并刺激形成自发的言语行为,都值得尝试。写并不是不需要教,而要看你如何教。
  洋洋洒洒一吐为快,回头,竟有些脸红耳燥,看来国培还真改变了我不少,让一向遵从权威、遵从概念的我,有了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的勇气。回到潘教授所说的话:“语文界科学和理性传统的贫弱,经验思维的惯性和惰性的强大,语文教师思想的缺席和智力的退化,整体教育素养的低落是现状。”审视自我,仍是。我所认识的还很浅,零星碎块的片段需要线索的串联,而这线索需要从更广博的书海中寻找。开始多读多写吧,让读书和写作沉淀更多的智慧。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籀园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编者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是对人的学问、德行和信仰的培养活动。学校教育需要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为其学问、德行和信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先哲一语中的,深刻阐述了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寻求着促进教育返璞归真的有效路径。机缘巧合,他们在追溯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实际,凝练出“焕发生命活力,师生共同发展,为每个人的幸福
《童报》,给童心安一个温暖的家,为孩子的语文学习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从2005年12月至今,《童报》作为一份班报,出版40余期,约20余万字,已经陪伴了我们的三届学生,最高的一届已经上大学。在此,记录下《童报》的历程,一方面重温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另一方面也希望她的明天走得更踏实,更有力。  ——题记  办报初衷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堂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
一、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好吗?(出示谜面:一个小小游泳家, 说起话来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 大了有脚没尾巴。)  生:青蛙。  师:你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因为青蛙的叫声是呱呱呱,所以我猜是青蛙。  师:你是通过叫声猜出来的。你呢?  生:我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青蛙小时候就是蝌蚪,那时候它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等到长大了,就长出脚来了,尾巴却不见了。所以我猜是青蛙
去某地参加听课活动,又见千人汇聚一幕:偌大的体育场,中央是师生,台上皆听众。四面看台,三面都有观课者,且人头济济,唯有一面不坐一人。哦,这面面向学生,只能看名师背影。  参与语文盛会,正面感受名师风采,未必有错。只是年年如此,令我不由想起10多年前的浦东,也是一次语文的盛宴,叶澜教授来了,不坐安排好的座位——学生身后的几张听课席,而是搬一个小椅子,坐在讲台前。“看课要看学生”,这是叶教授的理由。 
李祖文和他工作室的课程研发,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心做出来的。它的价值,在于用课程建设改变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成长。  一  让学习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应该是教学的唯一追求。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太多公开课或家常课,大部分教师还是围绕着“教”来设计学习活动。很多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并未真正发生。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形容当前的不少语文公开课是“鸬鹚捕鱼”。课堂就是“池塘”,教师就是“渔人”,
《夜莺的歌声》以“歌声”为线索,写了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的故事。他,巧妙地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法西斯强盗。课文内容较长,但是“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可作为阅读指导的切入口。于是,为了体现长文短教,教学中,我以“歌声”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深入细读,感悟“小夜莺”的形象,体会文章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阅读,特别是对整本书阅读的呼声越来越响亮。随着家长和老师们对整本书阅读意识的逐渐加强,学生手头上的书也越来越多。在这浩如烟海的图书面前,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收获呢?整本书的阅读按照阅读的时间顺序逐渐定型为:阅读前的阅读指导课,阅读中的阅读分享课,阅读后的阅读实践课。“一书三课型”的课程探索,很多语文教师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构想,但是怎样开展?以什么形式开展?不同类型的文体形式又将怎样
黑 蛋  “不得了呐,黑蛋爹滚坡了——”一个豁牙老汉变脸失色站在当街道给一个脸色黝黑的老汉嚷嚷。我们一伙子小娃正在街道边玩甩烟盒游戏,听到了这条爆炸性新闻,撒腿就往黑蛋家跑,跑在我前面的石虎性子急,脚下一滑,啪啦,跌了一跤,他一骨碌爬起来又接着跑。  黑蛋家院子里外拥满了人,嘤嘤哭泣的、交头接耳的、蹲在脚地上一声不吭的,我从人窝缝隙挤进去,只见黑蛋爹脸色惨白躺在一张草席上,身上缠着白布,一动不动。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我第一遍读时,觉得是一首别具特色的赞美春天的好诗,随着研读教材的深入,越发觉得它又是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力的好教材,奥妙就在诗中的“留白之处”。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无画处皆成妙境”。这首诗中,诗人叶绍翁抱
在湖州市名师班学员与杭州市上城区骨干教师联谊活动中,德清县逸夫小学的倪晓琴老师执教了二年级写话指导课《让动词走进来》。倪老师是亲切和蔼的,学生是活泼灵动的,在师生的多元互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学生观察想象的潜力,也领略到了教师巧妙引导的魅力。看来,定向的语言文字应用专项训练指导,确实能让学生的写话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专项训练呢?  这个学期,我向各个学校征集单元同步优秀作文,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