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只有18名同志,却承担着救援、培训、宣传、科研等多重任务,在抗震救灾一线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拯救人民生命财产,在日常工作中战严寒、斗酷暑,培训了一批批有生力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攻坚克难,彰显英雄本色
多年来,培训部从抓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入手,使这支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在一次次国内外重大灾害中,培训部的教官们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技术骨干总是第一时间奉命出击,共参与执行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7次国内紧急救援任务,参与实施了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日本等国9次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与队友们成功营救出60名幸存者,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副处长卢杰和教官骨干王念法是国家救援队第一批队员,是参加救援行动最多的两名队员。在汶川救援的15天中,他们随队马不停蹄先后转战48个作业点,最长连续作战120小时,利用丰富的救援经验和专业营救知识保证了一次次救援的成功。在汉旺,卢杰冒着余震勘测废墟现场,救出包括3位叶片制造方面的权威专家在内的8位受困人员,圆满完成了时任总理温家宝交给的任务。在东汽中学,王念法救出多名学生,他和“可乐男孩”薛枭的故事,家喻户晓。
玉树救灾是国家地震救援队第一次在高原实施救援,副处长颜军利和教官何红卫参加了此次行动,他们克服条件艰苦和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困难开展搜救。玉树震区90%以上为藏族,何红卫注意妥善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营救一名藏族女孩时,现场十分混乱,阻碍了救援行动,他积极与当地僧侣沟通,最终不仅救出了女孩,还和队员们一起成功救出6名被深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无私奉献,弘扬行业精神
地震应急救援事业靠的不仅是灾后的救援,更是平时的建设与发展,人才的培养与积累。在平常,培训部承担了国家和省级救援队及武警部队等专业地震救援力量和省市县级政府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自2008年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投入使用以来,为全国培训救援骨干3500余人、应急管理干部1000多人、志愿者5000多人;开展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常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规模达到3万多人次;派出教官赴外授课达100人次,接受培训对象达到2万余人次;组织开展大型应急救援和防灾演练近30次,接待国外军政领导人20余人,接待外宾参观、研讨、交流团队500余人次。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教官们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周末、节假日。炎热的夏天,他们冒着40度的高温和学员一起在废墟上摸爬滚打;寒冷的冬季,他们在30厘米深的雪地苦练硬功,给学员们做示范。为了达到真实灾后现场的效果,教官们苦心琢磨,经常在沙石瓦砾中一待就是一天,确定救援难点各不相同、可以运用多项救援技能的模拟废墟;教官们常常靠着两个小铲车和一个小吊车搭建废墟,靠着自身钻研维护装备,数九寒天冻僵了手脚,炎夏酷暑汗水从鞋中倒出。
2009年11月,培训部教官在刺骨寒风中整整组训一个月,圆满完成联合国专家组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连续36个小时、共21项近150个科目的测评,使中国国际救援队最终成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获取联合国资格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
应急救援培训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教官们依靠国内外先进培训理念的学习和救援实践的积累,组织编写了关于训练与考核的大纲、虚拟仿真预案推演教程和装备应用手册等著作和教材,在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
培训部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光荣集体,曾被授予“全国地震应急工作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等称号,培训部教官曾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攻坚克难,彰显英雄本色
多年来,培训部从抓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入手,使这支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在一次次国内外重大灾害中,培训部的教官们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技术骨干总是第一时间奉命出击,共参与执行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7次国内紧急救援任务,参与实施了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日本等国9次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与队友们成功营救出60名幸存者,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副处长卢杰和教官骨干王念法是国家救援队第一批队员,是参加救援行动最多的两名队员。在汶川救援的15天中,他们随队马不停蹄先后转战48个作业点,最长连续作战120小时,利用丰富的救援经验和专业营救知识保证了一次次救援的成功。在汉旺,卢杰冒着余震勘测废墟现场,救出包括3位叶片制造方面的权威专家在内的8位受困人员,圆满完成了时任总理温家宝交给的任务。在东汽中学,王念法救出多名学生,他和“可乐男孩”薛枭的故事,家喻户晓。
玉树救灾是国家地震救援队第一次在高原实施救援,副处长颜军利和教官何红卫参加了此次行动,他们克服条件艰苦和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困难开展搜救。玉树震区90%以上为藏族,何红卫注意妥善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营救一名藏族女孩时,现场十分混乱,阻碍了救援行动,他积极与当地僧侣沟通,最终不仅救出了女孩,还和队员们一起成功救出6名被深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无私奉献,弘扬行业精神
地震应急救援事业靠的不仅是灾后的救援,更是平时的建设与发展,人才的培养与积累。在平常,培训部承担了国家和省级救援队及武警部队等专业地震救援力量和省市县级政府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自2008年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投入使用以来,为全国培训救援骨干3500余人、应急管理干部1000多人、志愿者5000多人;开展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常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规模达到3万多人次;派出教官赴外授课达100人次,接受培训对象达到2万余人次;组织开展大型应急救援和防灾演练近30次,接待国外军政领导人20余人,接待外宾参观、研讨、交流团队500余人次。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教官们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周末、节假日。炎热的夏天,他们冒着40度的高温和学员一起在废墟上摸爬滚打;寒冷的冬季,他们在30厘米深的雪地苦练硬功,给学员们做示范。为了达到真实灾后现场的效果,教官们苦心琢磨,经常在沙石瓦砾中一待就是一天,确定救援难点各不相同、可以运用多项救援技能的模拟废墟;教官们常常靠着两个小铲车和一个小吊车搭建废墟,靠着自身钻研维护装备,数九寒天冻僵了手脚,炎夏酷暑汗水从鞋中倒出。
2009年11月,培训部教官在刺骨寒风中整整组训一个月,圆满完成联合国专家组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连续36个小时、共21项近150个科目的测评,使中国国际救援队最终成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获取联合国资格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
应急救援培训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教官们依靠国内外先进培训理念的学习和救援实践的积累,组织编写了关于训练与考核的大纲、虚拟仿真预案推演教程和装备应用手册等著作和教材,在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
培训部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光荣集体,曾被授予“全国地震应急工作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等称号,培训部教官曾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