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诗性之美灌溉一方音乐沃土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45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让那淡淡逝去的故事淡淡成回忆/二十年后再相聚将是无悔青春/那时老去的我和你会说着什么/传奇的事一件件无愧的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们……”一位听友听过这首歌,回忆道:“听罢这首歌,像犯了毒瘾一样开始在一方先生的朋友圈中搜寻其他的作品,很快我找到了《电子街》。为了好好享受这首歌曲,我泡上一杯朋友从澳洲带回来的白咖啡,坐在窗前轻轻地呷了一口,然后点了一下播放键,略带沧桑之感的男声响起,忽然之间,我仿佛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这位听友提到的一方先生,就是中国知名音乐人、词作家李毅芳,那首歌是他的原创歌曲《科技园区的人们》。
  他的歌流淌在中关村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历了近30年的创新长征之路,终于成为了影响世界的“中国的硅谷”,走得曲折、艰难,这30年来的动人故事,被李毅芳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2016年10月,大型原创音诗画交响音乐会《十月的情怀》在位于中国科技创新策源地中关村核心区的海淀剧院上演。音乐会以弘场“长征精神”为切入点,在促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中,老主题新解读,老内容新视觉,老方式新呈现。
  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中关村命名30周年,李毅芳创作的大型音乐组曲《畅想中关村》,其中包含《思绪的港湾》《春风吹过中关村》《下海》《致1988》《电子街》《科技园区的人们》《车库咖啡》等10首歌曲,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关村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关村里的追梦人。“中关村早已不是北京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一个承载着民族创新创造梦想的文化坐标。我希望在我的笔下,能够呈现一个兼具历史情怀和现代科技感的中关村。”李毅芳说。
  在李毅芳的笔下,陈春先、王洪德、柳传志、刘强东……这些中关村追梦人的故事都被巧妙镶嵌在了《畅想中关村》的一首首歌曲之中。其实,李毅芳也是一位特殊的中关村追梦人。
  年轻的他把日记写成诗
  1984年,16岁的李毅芳离开太行山区的老家来北京当兵。在那之后的30多年里,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中关村。“当时这个地方还叫海淀镇,就是现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所在的位置。那时的海淀镇就是一个大的经贸市场,而这30多年的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促使国家科技飞速发展,这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形象。”李毅芳说,他希望用音乐文学来展现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进入军营,李毅芳在繁忙的军事训练之余,利用抽出来的闲暇写日记。他的日记写作与众不同,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式——诗歌。写着写着,李毅芳记的日记越来越多,也渐渐地被军营战友认同和领导赏识。在武警部队领导的引荐下,他接受了《中国武警报》的多次专访,渐渐在武警部队里名声大噪。此时,李毅芳所在武警部队的上级主管领导把他调到部队宣传系统,在从事宣传工作的四五年间,李毅芳经常受到的表彰,多次获三等功。李毅芳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写小说、创作散文,随后被调入武警总队创作室。
  李毅芳曾担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创作过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多年如一日,久久为功,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诗性的音乐人生
  最初调到武警文工团,李毅芳接触到了音乐,他那颗怀揣着音樂梦想的心始终无法平静,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实现人生成就的舞台。
  1998年特大洪灾,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沿岸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巨大威胁。数万名人民子弟兵走向抢险救灾第一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夜以继日奋战,终于在一道道堤坝上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拦水坝。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一名军人,李毅芳与同事合作歌曲《冲锋舟》,一经完成就在军营传唱,李毅芳一曲成名,获得全军新作品大奖。
  2003年“非典”肆虐,一位叫李晓红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主治医师连续奋战6天,最终在救治“非典”病人的过程中离世,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李毅芳深受感动,与同事共同创作了《天使的故事》,获2003年度解放军新作品文艺奖。此后,李毅芳的创作道路越走越宽广,2008年北京奥运会征集歌曲,他创作《东方之爱》,获推荐奖。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他创作《永远的姐姐》,获中宣部组织的“唱响中国·征歌入围奖”。
  2017年是李毅芳从军入伍30多个年头,他选择光荣退伍,又回到中关村,这个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今天的李毅芳,活跃在中关村的音乐舞台之上,他皮肤黝黑而略显粗糙,没有精心打理的头发显得个性飞扬,黑色的外套随意地穿在身上,在他朴素的外表掩盖下,完全看不出他那颗对音乐执著无限的心。但是,只要他一开口谈音乐,这位歌曲达人的风采就再也藏不住了。
其他文献
【提案背景】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山西平鲁区为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人民对平鲁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平鲁区教育教学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但是受
2020年5月8日,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指出疫情中暴露的短板,并对党外人士履职提出了希望。座谈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党外人士、多党合作的高
可以想见,喜欢黄蓓佳作品的读者拿到她的这部儿童长篇小说新作《奔跑的岱二牛》一定会感到惊讶。不管怎么说,从题材上讲,这部以农村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黄蓓佳的创作中还是不多见的。  少见的不止于黄蓓佳涉笔于农村儿童题材,还在于她对目前农村儿童题材文学创作流行主题与风格的避让甚至突破。稍微归纳思考一下,当前农村儿童文学创作大致有两大类型:一是浪漫诗意型。这类作品大致呼应了流行文化中的乡愁。大致以以前乡
多年以来,我经常去各地采风,像西北黄土高原贴着窗花的窑洞、山西幽幽的古街旧巷、微雨中的江南水乡和北京的老胡同四合院……那渗透在其中浓郁的耕读、市井文化意境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每每面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心中总会泛起难以言表的亲切情思,描绘它们时仿佛有种灵魂回家之感。  但近些年,去的很多地方原有的古街旧巷和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代替它们的是新建的大同小异的高楼大厦。面对“现代化”的建筑群我迷茫了,心中
人生在世,时空而已。然而,在滚滚东逝的长江中,大浪淘尽的何只是一代又一代千古风流人物。一尊还酻江月,辉映在潮起潮落、人生如梦的感叹里,究竟能有多少英雄豪杰,留住历史的痕迹?  一生坎坷,屡贬屡谪的滕子京先生,官不至二品,功不及宰府,然而,范老先生仲淹一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岳阳楼记》,已足以让人铭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治最为天下第一的这一段历史足迹。现在,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记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民进会员。1940年8月30日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从11岁起即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  0.46元,也就是四毛六,在1976年,这大约可以买到五至六个鸡蛋吧?就在这一年,家父给随同他一起生活在
潜山是张恨水的家乡,他眷恋家乡,写文章的笔名有“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天柱山樵”“我亦潜山人”等,可见一往情深。  其实,他生于江西,在异乡生活工作的岁月要远多于在故里,按他自己生前的回忆:虚岁11岁以前随父亲在江西,他的小说《北雁南飞》有少年时代异乡生活的描述。11岁半才回潜山老家。13岁又赴江西,父亲逝世,随母亲返家乡。19岁到上海、苏州求学,但不久学校解散,又怅归故里。20岁后又到南昌
摘要:本文以《幸福的家庭》为讨论对象,探讨了20年代新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室内作者”形象,即一个苦闷的青年作者,处在幽闭的室内,挣扎于文字之中,想要完成一次创作。而写作的进程往往伴随着焦灼、怀疑和挫败,最终或“硬写而不能”,或背离了初衷。这一形象之所以多见,无疑与文学青年群体的社会境遏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普遍的“硬写”焦虑,也发生于20年代新文学消费与再生产的封闭循环中,初期新文学内在的危机也
中共中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供给侧教育改革强调的是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学校主体办学活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  政府作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者,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负有重要责任,
人物名片  胡卫,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曾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并兼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职教社理事。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各民主党派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调查研究察实情,实事求是建诤言,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在这场攻坚战役中,许多民主党派成员都是亲历者与实践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