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永恒的时尚 时尚是永恒的经典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de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吾师黄济先生以九秩之年完成了他的自传,嘱我为之作序,这让我既高兴又惶恐。作为学生,我没有资格写序,但作为一个长年恭陪先生左右并亲历这本自传产生过程的人,我的确有义务把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既勉励自己,也表达我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黄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但受教于其门下却早在本科阶段。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这一届学生不同以往,因为我们经历了“知识无用”的时代,进大学早已是一个破碎了的梦想。当历史把这样一个机遇重新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时候,它激活了我们心中对于知识的渴求。我们从田边、地头、车间、工地脱下工装,进入大学这座知识殿堂时,黄先生就是我最早认识的一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一次聊天,先生问我曾就读于哪所中学,我回答说上海位育中学,先生想了想,说道:“哦,这是取自《中庸》里的一句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育即取这句话中的两个字。”对经书熟悉至此,真的令人敬佩。在我们的眼里,他俨然就是一位学问精良、诲人不倦的老夫子。我读本科时曾选过先生的一门教育哲学课。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大学校园受这场浩劫的冲击尤甚,可说正处于百废待举之时。而教育哲学这门课则从1949年后一直无人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过,因此黄先生开设教育哲学这门课可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人。听这门课的不仅有77、78、79级的本科生,还有研究生、本系的教师和进修教师,其盛况在当时实属少见。先生自幼就读于私塾,通读四书五经,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因此他讲授的教育哲学不是照搬西方的观点,而闪烁着自己独特的东方智慧,使我至今还念念不忘。也是在上这门课时,先生经常在我们晚自习的时间来到教室,辅导我们的学习。他静静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如果没人上前提问,他则取出随身携带的书,摊开来阅读。有人请教问题时,他会仔细地听取陈述,并记下要点,然后以他那特有的语气和姿态同你娓娓道来,仿佛是在和一个同辈人讨论,毫无居高临下的盛气。我是这门课的课代表,因此与先生接触的机会较别人更多,经常和先生讨论问题,甚至登门拜访。先生的谦恭之态,我至今还留有印象。他经常说,他大学没毕业就去了解放区,因此未曾拿到毕业证书,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大学教授。谦虚如此,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我毕业留校,与黄先生同在一个教研室,每逢开会,黄先生都会从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认真地听取并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平时与人谈话,也经常拿出小本作记录。他说,这是向大家学习的好机会。这一待人的态度一直保持到今天,现在他与人谈话,仍然是非常认真、非常谦虚,完全没有权威的架势。
  在常人眼中,先生是一位平易亲切、温文恭谨的谦谦君子,绝无半点盛气,殊不知他温润如玉,内心却志存高远。先生曾经给我们讲过自己年轻时的坎坷经历,这是充满了他那个时代历史风云的传奇经历。在那国难当头的战乱年代,先生忧国忧民,已不能安居一隅,静心读书。他怀抱救国之心,离开北师大,不避艰险,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解放区的革命工作,全国解放后随华北大学迁校重新回到北京城。这是一段足可炫耀甚至邀功的政治资本,但先生对此却极其淡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先生的这段履历完全被歪曲,这期间他曾挨过批斗、关过牛棚、掏过大粪、烧过锅炉,遭受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难忍之苦。但所有这一切先生都只当作过眼云烟,一笑了之。看当今社会,许多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唯恐吃亏,而像先生这样,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饱经忧患而沉稳淡定,这样的人品大概已不多见。
  作为黄先生的弟子和同事,与他在一起常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师之道吧。这种化育万物之效源于先生的心性修养,源于他为学与为人的统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文人的德业事功就是在自己的认知和践行、读书和做人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的。从先生的为学和为人我们似可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即真正的学问应从伦理、德性的视野去理解,同时兼顾求知、审美。这样一种学术精神是非功利的,并且从根本上说是出世的,因为一旦入世,心境失去了内在的宁静,就难以体认学术的真谛了。先生几十年来从不放弃自己的为学和为人相统一的原则。无论离休前后,他一直笔耕不辍,业绩斐然。近年来,先生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和创新,从传统出发又不拘泥于传统,走出了新的途径并形成了新的理念。他系统地研究了教育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承担了这方面的课题并出版了专著。在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面前,先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对国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先生80大寿时,学生们自发地为他举行了一个非官方的祝寿会。会上我引述了这样一句话:“时尚是瞬间的经典,经典是永恒的时尚”,借这句话表达对黄先生为人、为学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借以告诫自己,追求时髦的东西,图一时之名利,这样的学问最终是经不起推敲的。
  鹤算九旬,已得长年之道,更为难得的是先生至今未曾放弃自己的追求和进取。今年又是先生的一个丰收年,除了这本自传,还有一本《国学十讲》也已脱稿。期间并对自己主持的《中华文化经典导读》百馀万字认真地进行了审稿和校订。春华秋实,难以用勤奋二字概括。以先生之高龄难免有老年疾患,更兼师母周老师常年病卧在床,时刻离不开先生的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先生所付出的努力要胜常人数倍。先生的敬业精神、他的人生态度、他的学术责任真的是难以言表,不仅让我们这些后辈感到惭愧,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先生的人生、历练、际遇、体悟,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先生不仅是学生的学业之师,更是学生的做人之师;不仅教学生知识、学问,同时也在影响学生的情操、人格。得拜先生为师,学生何其幸哉!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先生以其宽广无疆的大敬大爱,感染着他周围的人,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敬重和爱戴。
  在先生的这本自传即将出版之时,略记读后的点滴感受,以此敬贺先生90华诞,并祝先生健康长寿!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熊建辉
其他文献
一、国家统计数据一览  二、教育信息化亮点  丹麦正在推行一个创新的试点项目,16~19岁高中阶段的学生考试时可以不受限制地访问互联网。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方面,丹麦开展了针对在职教师的“欧洲教育信息化资格认证”(the European Pedagogical ICT License,EPICT)计划。同样,6~16岁的在校生于义务教育阶段也可以有选择地通过考试获取针对学生的“信息化资格认证”(t
举 措    中国打造全球华人人才合作发展网络平台  据国务院侨办消息,为促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的联系和协作,打造全球华人人才合作发展平台,国务院侨办应华侨华人专业社团的要求,正在建设“全球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协作网”,并已于今年4月开始试运行,预计于7月正式开通。  全球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协作网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协作共建为主,网站主要栏目包括协会动态、经科要闻、人才项目、活动报名、政策法规、创业
编者按:就业问题与国家政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密切相关,而涉及就业问题的各利益相关方对就业问题考量的角度却不尽相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开展的由“英国首相行动计划第二期”(Prime Minister Initiative2, PMI2)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得到了政府高层领导的重视,并纳入了学校的课程开发研究;既有企业的积极配合又有学生的广泛参与。该
摘要:抓好“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分子”的教学,是搞好化学教学的重要的“基础工程”。在初三刚开始学习化学时,不宜直接提出建立物质微粒观的任务,只能关注物质微粒观的奠基、形成和应用。概括了物质微粒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讨论了如何为物质微粒观的形成奠定基础,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分子”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物质微粒观;原子和分子;教学设计;教学思路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主题下的386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进行研究者合作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同时配合中介中心性、突现词等指标属性,刻画该领域整体的研究水平;深度挖掘聚类标签背后四个热点研究主题,为数字化实验在化学学科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研究进展;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文章编号:
中美走进G2或G0时代?    美国参议院在今年2月15日公布的对外关系报告中发出警告:“几乎可能肯定的是,未来50年,美中两国将展开竞争,如同过去美苏争霸。”G20(二十国集团)大有取代G7(七国集团)之势,继而,G2之说在人们的意识之中也渐渐趋于常识化,尤其自2月14日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G2指的便是美国与中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曾
实践早就证明,动手写不仅对于诸如写信和写感谢信之类的文章至关重要,而且行云流水的文笔也会将孩子的学习成绩引向优秀。因为,无论学好文科还是理科都离不开动手写这一扎实的基本功。  文科、理科都离不开动手写这一扎实的基本功  当朋友送给你一条手织的围巾时,你或许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马上通过电子邮件向朋友表达感谢之情。电子邮件已成为人们惯用的工具。前不久,创立于1946年的著名的波斯特研究所向世人发出
印度政府最近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印度高校目前的教师数量缺额约54%,不足实际需要的一半,亟需专家学者约30万。  在印度高等教育体统扩招的背景下,如果教师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印度未来十年内每年将需要增加10万名高校教师。目前,印度高校的师生比是1:20.9,而印度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建议的师生比为1:13.5。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印度政府希望将大学生数量从现在的15万增加到25万,高校教师短缺的问
2009年3月31日至4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合作举办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在德国波恩召开。来自全球700余位专家和利益攸关方汇聚一堂,参加这场主题为“迈向‘联合国十年计划’下半期”的盛会。此次大会标志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05-2014年)走到了中点。大会重点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全民教育的相关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特别是在北南之间的交流;对
数 字    竞争激烈 印度理工学院录取率仅为1.6%  印度排名第一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今年的联合入学考试于4月11日在全印度100多个城市举行,共计47.2万多人报考,比去年增加8.2万多人,考试将录取8 000人,录取率为1.6%,这也是全印度竞争最激烈、最受瞩目的考试。  印度理工学院目前共有15个校区,分布在印度全境,本年度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