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干休所老干部保健工作接续做法及设想

来源 :实用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底,根据军队体制编制总体部署要求,全军干休所从原有编制体制中剥离,重新调整组建,各干休所老干部的医疗保健连续性服务遇到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笔者在实际保健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并提出一些新的设想,现作如下探讨。1存在的矛盾笔者单位组建之前,休养干部分别来自不同大单位,保健对象为较高级别老干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儿童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24例儿童骨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中的PD-1和PD-L1表达。分析PD-1和PD-L1表达与患者性别、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病理类型、TNM分期的相关性。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骨肉瘤患者无疾病生存期。结果 PD-1和PD-L1阳性/阴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首发症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会诊3例ICU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的治疗过程。方法 3例重症感染患者(心外手术术后、肾移植术后、急性脑梗死)血培养均培养出CRKP,临床药师会诊后根据药敏结果、患者个体情况给出3种不同的给药方案,分别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磷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结果 3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均治愈,其中1例使用多黏菌素B出现色素沉着不良反应,1例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疗程不足出现病情反复。结论 CRKP血流感染应结合感染来源、药敏情况及药
川崎病(KD)为全身性血管炎,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容易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重者可发生猝死。故对儿童KD合并CAL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减少KD患儿CAL的发生,改善治疗的预后效果。
近年来,微生物群定植抵抗力抗感染能力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该文将微生物群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微生物群对耐药菌的拮抗作用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细菌之间的竞争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抗生素合理使用及耐药菌感染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针对针灸教学手法中的破皮速度、捻针转速、补泻等要素,运用python语言和传感器,笔者研发了一种针灸训练系统。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将针灸手法中的指力、速度和角度进行量化,通过python语言程序计算输出波形,并进行数据储存与图形分析,该系统有助于开展同质化教学和名老专家手法的传承。
目的:探讨n NACK基因表达下调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n 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感染Jurkat细胞,使n NACK基因表达下调,
目的探讨以游戏理念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在整形美容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90例整形美容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整形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以游戏理念为导向的护理干预。2组均护理6周。比较2组术后恢复时间和求美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拆线时间、红肿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6周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游戏理念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在整形美容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促进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偏头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医院诊治的124例慢性偏头痛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盲随机设定进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以Orem自理模式和认知行为干预为核心的护理模式,通过团队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学习6次课程。对照组不接受课程干预。以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量表(MIDAS)和头痛影响评分量表(HIT-6)为评价工具。6个月后评估2组得分。结果干预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干预组较对照组,在MIDAS得分和HIT-6得分上均显著下降(
脂肪组织能分泌许多种脂肪因子,这些脂肪因子既可以在脂肪组织内发挥局部作用,也可以通过分泌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全身作用。具体地说,循环中释放的脂肪因子被认为与其他器官如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胰腺、骨骼肌和肾相互作用。其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4(Glypican-4,GPC-4)作为一种新的脂肪因子,它通过与胰岛素受体之间建立联系,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研究Glypican-4因子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相关关系并探究Glypican-4因子的临床意义,这将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思路。
化疗在腺样囊性癌(ACC)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因为ACC通常较为稳定,无需化疗,因而缺乏相关的随机试验。近日,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Ⅱ期试验,首次评估了阿昔替尼(与观察对比)用于ACC的疗效。该研究招募了在过去9个月内病情进展的复发性/转移性ACC患者,1∶1随机分至阿西替尼组(5 mg,2/日)或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病情进展后允许交叉至阿西替尼组。主要终点是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缓解持续时间和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