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观的后现代转换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主义师生观追求“技术理性”,师生关系沿着“工厂模式”的轨迹发展: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霸权;课堂交互强调理性和秩序;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则以“生命对话”为基本追求,主张师生关系的多元性、生态性和平衡性,并且促进师生观三大转换:教师角色从“独裁者”到“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本质从“认知体”到“生命体”,师生关系从“我—它”关系到“我—你”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后现代 生命对话 多元 生态 平衡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学境遇下的关系体系中,师生关系是首要且核心的关系。师生关系本是一种美好的关系:它缘起于智慧的交匯、文明的传承,因此神圣而庄严;它萌发于校园的红墙绿瓦之上、绿树红花之间,因此纯洁而无暇; 师生,本是一种美好的关系,本会发生许多美好的故事。然而,当下的师生关系状况不容乐观:根据中教舆情监测数据公布的一周舆情榜(4.6-4.13),全国教育类新闻关注度排名第三位的就是“四年级小学生将催交作业老师打住院,曾殴打辱骂4名老师”;前几日又有新闻曝出男子被退学十余年后,暴打昔日老师。网友这样评论道:“老师是拿着买白菜的工资,干着牛一样的工作,可是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谅。”我们的师生关系究竟怎么了?师生冲突又该如何突出重围?本文试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探索新型师生观的构建,以期解开师生关系失衡的迷思。
  一、后现代师生观的价值取向
  (一)现代主义及现代师生观
  “现代”通常被称为“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它由十七世纪产业革命甚至上推到文艺复兴时代发生、发展,直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此段历史时期,“现代”被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同一性、中心性、普适性和控制性;在现代课程范式中,“加工”成为课程研究的隐喻,学生被设想为原料,由熟练的工匠根据严格的工序把他们加工成社会要求的产品。在这种行为主义的追求中,教师充当着“工匠”的角色,学生失去了民主自由和选择权,师生关系也沿着“工厂模式”的轨迹发展: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霸权;课堂交互强调理性和秩序;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二)后现代师生观追求“生命对话”
  自20世纪60年代,人们面对“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开始反思现代主义的种种弊端,并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新的思维范式,形成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冰起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纯理性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超越。后现代师生观的价值取向也从“技术控制”转向“生命对话”,即师生关系的价值追求转向平等、尊重和对话。
  第一,平等。平等是师生之间开展生命对话的前提。生命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师生之间进行的应是人格对等的交往。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中,教师不再是权力的中心, 学生也拥有积极参与选择课堂活动的权利, 成为平等的知识创造者。正如《学记》中“学学半”(教者、学者各负一半责任)或“教学相长”阐释的观念:师生人格平等、学习互促进步。
  第二,尊重。相互尊重是师生之间开展生命对话的保障。古人云:“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教师为人师表,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德行,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仰。然而,传统的师生伦理多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后现代师生观给了我们提醒: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于灵性的,有着情感、态度、愿望和品行的完整的生命,他们尊重老师的同时理应得到老师同样的尊重。
  第三,对话。后现代主义反对“元叙事霸权”,倡导民主对话[ ]。师生关系应用“对话”观取代“独白”观。独白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意识受到老师的控驭,因而失去了独立性。而对话关系是师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老师并不掌握绝对价值判断,学生也获得了自己的话语权。师生在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自由的生命对话是后现代师生观的价值追求。
  二、后现代师生观的基本主张
  后现代师生观的基本主张包括多元性、生态性和平衡性。
  (一)多元性
  多元性师生关系的课堂是由多种话语构成的,是一个“杂语”而非单语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并存而非单一乏味的世界。曾经的一次观课体验让我印象深刻:课堂上,孩子们个性鲜明:有的孩子表情夸张,有的孩子肢体语言丰富;有的孩子沉静含蓄,有的孩子幽默风趣。老师对他们的创意表现都给予尊重和认可。这正体现了后现代师生观的基本主张:反对同一, 崇尚差异、多元和异质共存,珍视“存异”重于“求同”。
  (二)生态性
  生态性师生关系支配下的教育应当是绿色的“农业教育”。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是标准的流水线,所需要的是流水生产线上的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农业所应对的都是鲜活的生命体,说教育是农业,也就因为教育所应对的也是鲜活的生命,而且是天地间生命体的最高级别。在绿色“农业教育”中,教师是“园丁”,而非“工匠”;对学生的教育是“培育”,而非“加工”。
  (三)平衡性
  后现代师生观倡导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师生关系。如多尔(William E. Doll Jr.)所说,“教师的艺术在于促使不平衡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师和生常会产生冲突,但冲突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师生关系的后现代主义发展观就是在动态发展中不断维持其平衡与协调。
  三、后现代师生观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启示
  在学校教育的众多因素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 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因此,后现代师生观最终的落脚点便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塑师生关系,为更加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出谋划策。
  (一)重识教师:从“独裁者”到“平等中的首席”   中国传统的师生伦理道德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容不得学生半点“反抗”或“叛逆”。与此相对,后现代主义反对元叙事霸权,倡导民主对话。多尔曾以“平等中的首席”来重新界定教师的角色,教师发挥着“课程网络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反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社区课堂的协调者”等多重功能。教师在知识获得中的地位不再是“权威”、“导演”地位,而是退居“引导者”、“帮助者”的地位。
  (二)重识学生:从“认知体”到“生命体”
  学生是生命体,绝不是认知体。我们如今的课堂是怎样的?当你走进教室,坐在讲台下面的一群学生,他们虽然盯着黑板,但他们的眼睛是不动的,是没有光泽的。后现代主义反对把学生看做是知识填充的对象,或者当盛器、当机器, 主张“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学生始终是课堂上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互动主体,教学应当关照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三)重塑关系:从“我—它”关系到“我—你”关系
  后现代视域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的关系,不是“我-它”关系、“独白”关系,而是马丁·布伯所倡导的“我-你”关系。传统的“我-它”关系是教师话语高高在上的独白关系,学生是认识的对象,是驯服的工具;而“我-你”关系是一种生命的、精神的对话关系。在对话关系中,师生在相遇的世界里沟通、交流,教师不是以教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完整的人格出现;教师把学生看作拥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相互尊重、坦诚相见、平等交往、心灵相通。
  总之, 后现代师生观为我们当下师生关系的革新和重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我们应在实践过程中参悟其价值追求,把握其基本主张,并积极改善师生关系的弊端,缓解师生矛盾,争取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晓端,郝文武.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課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4]解学仁.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5]马丁·布伯.我与你.北京:三联书店,2002.
  [6]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注:本文的通讯作者为高天明。
  (责编 张敬亚)
其他文献
1989年4月22日,新华社向世界沉痛宣告:今天下午,胡耀邦同志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他的骨灰将深葬在江西省共青城的青山绿林之中.
利用3种生物农药克螨灵(阿维菌素)、施尔兴(苏云金杆菌)和苏维士(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与常规农药吡虫啉进行梨网蝽田间防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梨网蝽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差,苏
随着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全面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需要,且已成为当今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下面,笔者就根据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心得,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
利用了橡胶耐磨、柔性好、摩擦系数大的特点,将其应用到金沟河电站渠首排沙闸混凝土底板防磨技术上,具有抗磨性能易达到、技术简单、造价低等特点,已取得显著的防磨效果.
译林版牛津教材自从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本教材与传统的英语教材相比,更加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Task板块特别突显了对英语听、说、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手段具有传统黑板与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