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底子薄,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未能引起重视,在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以部分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为调查对象,对其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根据所在地的音乐教育状况,经过调查分析来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素质教育;调查
2014学年到连州市清江中心小学支教,通过一年对偏远山区学校的走访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偏远山区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作为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我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反思。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课开课情况
1. 音乐课程不规范
通过调查了解到,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音乐课,但是有音乐课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上课,音乐教材几乎都是没用的,定了这个教材也是一种浪费。任课老师根本未能按《标准》来进行施教,教学效果与目标相差甚远。孩子们根本不能欣赏到原版的优美音乐,限制了音乐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低下。
2. 教育管理部门不够重视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农村小学,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单纯地追求高分,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科”,音乐、美术、体育等都是“副科”。
(二)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状况
课外艺术活动及校园音乐文化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和谐校园,让学生在艺术氛围里开启多种感知通道,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促进综合技能的发展,从而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从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的课外艺术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校园艺术文化内容单一。
1. 课外艺术活动流于形式,不抓落实
有的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有安排表,但是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活动的学校少之又少,有活动也大多为放羊式,都是老师买来光盘让学生自行学习,没有老师对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只是动作的模仿,缺少对音乐的理解和动作的表达意义。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课外艺术活动的安排表,无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的学校为数也不少。
2. 校园艺术文化内容单一性
从访谈问话调查得知,大多数学校往年的艺术节文艺汇演比较单调,大多都是独唱,齐唱,舞蹈都少之又少,有舞蹈也是大妈广场舞的形式居多,舞蹈造型几乎没有,一个舞蹈下来几乎是站在原来的位置,完全没有队形和造型的变化。
(三)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设备情况
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完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物质基础。但许多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音乐教学以改善音乐设施。有的学校连一架风琴也没有,至于说专用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等多媒体设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和奢侈品。即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四)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现状
1. 师资队伍紧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失,从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小城镇都没有几个专业的音乐老师,音乐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音乐师资却存在不想来、留不住、配不齐的现象。
2. 音乐教师待遇差
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音乐教师除完成音乐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排节目等等。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低水平线上,本来农村教师的待遇就不高,而音乐老师更是同事之间的最底线,农村的音乐老师想晋职评优更是难上加难,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
(五)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与感知能力情况
山村的孩子大多数都兴趣广泛,尤其喜欢音乐,但是由于老师上课乏味,都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而且都是唱歌课,音乐教师未能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学生根本不会简谱,识谱能力几乎为零,更是不知道音乐还有情绪、节奏、节拍、强弱,也没有律动和表现音乐可谈,更是分不清什么演唱形式,不知道什么是乐理知识,也不知道音乐课有音乐欣赏。
二、改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一)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没有老师什么都是空谈,教育机构的领导们要重视音乐教学,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可让专职音乐教师以“走教”的形式开展工作,如一个片区一个专职教师或一个小镇一个专职教师,可以到附近的中小学任音乐教师,这样既能解决音乐学科的教学问题,又能解决音乐教师的工作量不足的问题。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要把音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真正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应先出台相应的政策。在音乐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音乐科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调动专职、兼职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每位老师的潜能,为农村音乐教育事业服务,音乐教师对音乐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和在学校艺术活动排练等,都应为音乐教师计算工作量。
(三)加大改善音乐教学设施的投资
齐全的教学设施是教学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证,要努力改善音乐教学条件,保障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努力改善农村山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面貌,改善音乐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如钢琴、音响器材、多媒体教学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等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如:电子琴或电钢琴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迈上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
(四)确保音乐教学活动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学校应该为音乐社团创造条件,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合唱节、专场演出、音乐讲座、艺术节等,争取办出特色,办成传统。比如每年如期举办艺术节活动的做法就值得推广,这对推动、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五)将音乐教学与弘扬家乡特色文化相结合
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农村的孩子们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每天所听到的是家禽以及大山走兽的鸣叫声,每天与大自然的高山流水、大河小溪的流水声相伴,交织成一首首大山的变奏曲与交响曲。老师也可以根据农村的现实状况,进行因地适宜,弘扬家乡文化,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丰富地区文化和民族特色。每个地区一般都有地方性特色的小曲、民歌或山歌,教师应当从当地的音乐素材入手,让学生了解音乐就在生活中。这样不仅增强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素质教育;调查
2014学年到连州市清江中心小学支教,通过一年对偏远山区学校的走访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偏远山区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作为一名从事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我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反思。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课开课情况
1. 音乐课程不规范
通过调查了解到,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音乐课,但是有音乐课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上课,音乐教材几乎都是没用的,定了这个教材也是一种浪费。任课老师根本未能按《标准》来进行施教,教学效果与目标相差甚远。孩子们根本不能欣赏到原版的优美音乐,限制了音乐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低下。
2. 教育管理部门不够重视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农村小学,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单纯地追求高分,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科”,音乐、美术、体育等都是“副科”。
(二)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状况
课外艺术活动及校园音乐文化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和谐校园,让学生在艺术氛围里开启多种感知通道,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促进综合技能的发展,从而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从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的课外艺术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校园艺术文化内容单一。
1. 课外艺术活动流于形式,不抓落实
有的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有安排表,但是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活动的学校少之又少,有活动也大多为放羊式,都是老师买来光盘让学生自行学习,没有老师对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只是动作的模仿,缺少对音乐的理解和动作的表达意义。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课外艺术活动的安排表,无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的学校为数也不少。
2. 校园艺术文化内容单一性
从访谈问话调查得知,大多数学校往年的艺术节文艺汇演比较单调,大多都是独唱,齐唱,舞蹈都少之又少,有舞蹈也是大妈广场舞的形式居多,舞蹈造型几乎没有,一个舞蹈下来几乎是站在原来的位置,完全没有队形和造型的变化。
(三)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设备情况
学校音乐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完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物质基础。但许多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音乐教学以改善音乐设施。有的学校连一架风琴也没有,至于说专用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等多媒体设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和奢侈品。即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四)学校音乐教师队伍现状
1. 师资队伍紧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失,从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小城镇都没有几个专业的音乐老师,音乐师资毕业生虽然数量多,但农村学校音乐师资却存在不想来、留不住、配不齐的现象。
2. 音乐教师待遇差
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贪恋城市,认为到农村、山区中小学是“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音乐教师除完成音乐课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多项琐碎繁杂的工作。如:开展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为节日庆典和上级各种检查活动排节目等等。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长期徘徊在社会的低水平线上,本来农村教师的待遇就不高,而音乐老师更是同事之间的最底线,农村的音乐老师想晋职评优更是难上加难,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
(五)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与感知能力情况
山村的孩子大多数都兴趣广泛,尤其喜欢音乐,但是由于老师上课乏味,都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而且都是唱歌课,音乐教师未能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学生根本不会简谱,识谱能力几乎为零,更是不知道音乐还有情绪、节奏、节拍、强弱,也没有律动和表现音乐可谈,更是分不清什么演唱形式,不知道什么是乐理知识,也不知道音乐课有音乐欣赏。
二、改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一)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没有老师什么都是空谈,教育机构的领导们要重视音乐教学,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最根本的还是要把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可让专职音乐教师以“走教”的形式开展工作,如一个片区一个专职教师或一个小镇一个专职教师,可以到附近的中小学任音乐教师,这样既能解决音乐学科的教学问题,又能解决音乐教师的工作量不足的问题。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解决当前农村学校音乐师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要把音乐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真正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应先出台相应的政策。在音乐教师的评职、评优、晋级、奖金等方面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并能根据音乐科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公平的考核考绩制度。调动专职、兼职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每位老师的潜能,为农村音乐教育事业服务,音乐教师对音乐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和在学校艺术活动排练等,都应为音乐教师计算工作量。
(三)加大改善音乐教学设施的投资
齐全的教学设施是教学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证,要努力改善音乐教学条件,保障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努力改善农村山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面貌,改善音乐教师的教学条件,每学期应提供一定的教学业务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如钢琴、音响器材、多媒体教学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等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如:电子琴或电钢琴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迈上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
(四)确保音乐教学活动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学校应该为音乐社团创造条件,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合唱节、专场演出、音乐讲座、艺术节等,争取办出特色,办成传统。比如每年如期举办艺术节活动的做法就值得推广,这对推动、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五)将音乐教学与弘扬家乡特色文化相结合
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农村的孩子们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每天所听到的是家禽以及大山走兽的鸣叫声,每天与大自然的高山流水、大河小溪的流水声相伴,交织成一首首大山的变奏曲与交响曲。老师也可以根据农村的现实状况,进行因地适宜,弘扬家乡文化,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丰富地区文化和民族特色。每个地区一般都有地方性特色的小曲、民歌或山歌,教师应当从当地的音乐素材入手,让学生了解音乐就在生活中。这样不仅增强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