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的引领下

来源 :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hghjhghj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无数风流人物,像闪闪发光的明珠,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时光流逝,依然熠熠生辉。在我心目中,杜甫,是这些明珠中最亮的一颗。
  闲来无事,随手取一本唐诗,注目良久。突然,从扉页步出一位眉宇满含忧愤的老者,赫然正是杜甫,只见他用破竹杖翻开了《诗圣人生四部曲》,我凝神聚气,细细品读起来。
  壮志篇
  杜甫青年时登泰山,站在山脚下仰望泰山,“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壮阔之景,让他顿生豪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彼时,他胸怀壮志,意气风发。他那蓬勃的青春朝气和豪迈的气概,在诗词中体现无遗。这种气概,激励了多少华夏儿女!
  柔情篇
  大自然奇幻的美景和唐王朝盛世的繁荣赋予了豪情万丈的杜甫另一面性格:柔情和细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缓缓的抒情,这柔柔的诗句,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讴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多么清爽的画面,多么令人陶醉的意境啊!
  忧愤篇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忧思是他诗歌的主色调,他的很多诗都充满了忧愤之情。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他青春年少时的梦想与激情。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与颓废,他由衷地发出凄楚的呐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此,杜甫开始将视线由美好的山川转向唐王朝的兴衰。他关注社会,关注民众的疾苦,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忧天下之忧的杜甫振臂高呼,然而应者寥寥,他激愤万分,慨然写下“三吏”“三别”,将“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的黑暗现实血淋淋地剥离出来,指出盛世王朝灭亡的根源!忧思,是诗圣思想的精髓!激愤,是他的诗歌的灵魂!
  无奈篇
  虽然才情万丈,但杜甫也很无奈。古来圣贤皆寂寞,作为一代风流人物,他的命运才情,必然和历史家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孤独的杜甫在千百年后用文字震撼了世界,在当时却无力扭转李氏王朝日益走向颓败的结局。无奈的杜甫,只能借物自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只能借诸葛亮自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老死他乡之际,他借诸葛亮的身世发出了悲凉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风流人物就这样留下了千古遗恨!
  杜甫的一生,有很多无奈,然而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命运,又岂是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只能随国家命运沉浮罢了。
  合上书,掩面而思,朦胧中,我看到杜甫那根破竹杖直指着一个方向,一番审视之后,我觉得我该毅然地朝那个方向走……
  (指导老师 牛 锐)
其他文献
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那么,
红色,是过年永恒经典的主色,似乎也只有这独具意蕴的中国红,才搭调这风情独具的中国年。漫步大街小巷、城市乡村,每个角落、每户家庭,那耀眼喜庆、彰示希望的红色,如是应时萌生的可爱精灵,一时间弥漫了大江南北,浸润了华人之心。  火红的灯笼,一个个、一串串,挑上了屋檐,悬在了半空,滚圆、方棱、八角……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用鲜明的中国符号、唯一的暖红色调,映照着塞北山乡、江南水城,映照着人们不约而同的欢笑脸
写雪的诗,最喜欢柳宗元的《江雪》,意境清凉唯美,带着淡淡的禅心和禅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上无鸟,路上无人,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一位老者穿蓑衣戴斗笠,独自在大雪覆盖在江面上垂钓。  喝一口清茶,然后闭上眼睛,然后独自体味这首诗的意境,有如一幅水墨图,呼之欲出。阴暗的天空之下,风走云垂,远山沉默,近树光秃,暗淡的光线,乌蒙蒙的背景,被雪这个精灵,映衬得有了此许的光亮,